▼跟随他们,穿梭于建筑与时间之中
了解「中山路计划」请至文章底部点击阅读原文~ 杨帅和陈邦彦是两位已完成创作的参展艺术家。杨帅音乐学专业出身,曾留学德国学习文学和摄影;陈邦彦是优秀的青年雕塑家,这次创作的是一件装置作品。两位艺术家一个从建筑的外部捕捉画面,展现鲜活的、当下映像的重叠;一个则从老建筑内部,将现有之物用重新构建的方式呈现出过去时间的沉淀之感。 认识艺术家 ▼ 杨帅 青年摄影师 1987年生于沈阳。2010年获音乐学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留学德国,于鲁尔大学修习日耳曼文学、朝鲜文学及日本语文学。于科隆摄影学院研读摄影学并获得职业摄影师资格。曾任德国多特蒙德市Leyla摄影工作室艺术总监。2016年回国,现任教于辽宁省艺术学校摄影系,主要致力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推进以及人像摄影的研究与创新。 杨帅作品:Die Blumen 摄影,2016 ▽ 陈邦彦 青年雕塑家 201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参加鲁美雕塑创作展、沈阳山地美术馆展览、北京颐和悦馆“WINE NOTE ART”中法葡萄酒文化艺术节、首届恒隆青年雕塑家大赛、清华美院“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曾竹韶奖学金展览等并多次获得奖项。 陈邦彦作品:中山路133号 综合材料装置,2016 ▽ 对话艺术家 ▼ ——这次作品叫什么名字,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呢? 杨帅:Die Blumen,它是德文词汇“花朵”的复数形式。主题,即是花朵的抽象意义——生命和色彩。而它的具象形式不仅限于我们常见的花朵,可以是人、物、建筑、街道,任何形式。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我们视为花朵,区别只在于其花期的长短和它所绽放出的形态。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作为万花从中星星点点的几朵,能否在风雨飘摇中,把握住并不长久的生命力,绽放出最美好的自己,留给世界一点色彩? 陈邦彦:《中山路133号》。是以创作地点命名,我把这个空间当作作品来创作,而不是在这个空间里创作一两个作品。通过这个空间的再创造,我试图和这些历史进行对话。 ——是什么促使你选择这样一个主题? 杨帅:选择主要来自于日常的自我反思。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诱惑,我们现在大谈匠心、工匠精神,正是因为其与我们渐行渐远。一部分人忙着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忙着养家糊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想想生命的意义。想得通透的就更少,能落实到行动上的就少之又少,能够将其实现的就更不必说了。 我把这组作品分成了两个部分,即生命和色彩的两种具象形式。其一是非常具体的花朵;其二是街道上的人群。拍摄过程中我没有对主体做任何的人为干预,照片展现的就是花朵最自然的在风中摆动的姿态和色彩,以及人们最自然的行动轨迹和色彩,花朵的部分我没有做任何后期的剪切和调色。人群的照片后期做了时间压缩,把同一场景几分钟之内的影像整合到了一张照片之中。二者的呼应很重要,有了这样的对照人们才会思考,我们的生命与花儿是否相似;思考花朵身处的风云动荡和我们生活中的世事无常;思考花儿开出了何种色彩,我们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表现手法,也是我选用德文标题的原因之一。我早年留学德意志,接触并深入学习了摄影学。早期的摄影术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做长时间曝光的拍摄,并且只能在暗房中做非常有限的后期处理。我倒是觉得这样很好。它很真实,且纪录了时光流过的痕迹。因此在这组作品的拍摄中,我全程运用最原始的慢门手法,力求表现出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陈邦彦:中山路计划提供给艺术家的是即兴创作的机会,这样就迫使艺术家在有限的环境下创作。我在废弃的房间里搜罗所有我感兴趣的、有历史遗留痕迹的物品,试图找到他们的联系。将无序的物品秩序化后,我意外发现它们非常具有表现力。创作中的偶发性激发我许多灵感,带着这样的意外收获我又去寻找更能契合的“废品”。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寻找、比较,直至完成。 ——请谈谈你的作品与沈阳中山路本身的关系吧。 杨帅:这组作品中,行人的部分是在中山路上拍摄的。中山路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它的建筑时间跨度之大。在这条路上可以看到两个时代的过渡与融合。建筑物也有其生命和色彩,是另一种花朵。 陈邦彦:关系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观看的关系。只有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中山路。窗户勾联两个空间(外部空间,展览空间)。所以我把窗框这个符号拿来创作。勾联空间的窗在我作品中成为分割、解构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时间的关系。我的作品运用的材料都是在中山路133号楼里获得的,这个楼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我从未在这生活过,熟悉是我们对这些物品承载的生活印记能产生共鸣。我的作品很多都是合页链接固定,观众可去触碰,在这样的触碰中改变着作品也改变着空间。我觉得这样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对话,当下与过去的对话。 ——创作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是怎么克服的? 杨帅:在不经过前期人为干预和后期调色的前提下,想要表现出理想的色彩混合效果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大量的拍摄来解决。这次我实际拍摄的数量在千张左右,但最后留下的只有十几张。 陈邦彦:创作过程比较顺利。因为第一次考察中山路的时候我就预想到该如何创作,事先把创作需要的工具准备齐全。 ——我们做这个中山路计划的一个初衷就是通过建筑师、艺术家、政府、媒体等对这个计划的关注,来吸引更多的目光重视中山路这条老街发展,并以此为切入点,唤起民众的城市记忆,提升民众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通过艺术表现来影响城市、改变城市。从这个意义上,你对中山路有何展望、对沈阳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何期许? 杨帅:现在这个阶段,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沈阳整体的经济状况不是很乐观,普通群众想去改善并非易事。但是对于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都能尽一份力。这次的「中山路计划」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于推动本地的文化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陈邦彦:我在沈阳生活了五年,五年前沈阳的艺术生态很贫瘠,只有几所艺术院校挑大梁。现在开始活跃起来,艺术机构和活动百花齐放,使得沈阳城焕发艺术的生机。而且一年比一年艺术追求上质量上有所提高,传播力度上影响更广,民众参与热情更高。这是好事,希望能吸引更多优秀艺术家参与,创作出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成为沈阳独有的文化驱动核心。 加入创作队伍 ▼ 「中山路计划」继续面向所有的 艺术/建筑/设计工作者、文艺爱好者 展开火热征集 新加入的艺术家可于以下日期集中进场创作 2016年7月24日、7月25日、7月31日、8月1日
征集要求 作品形式题材不限,可根据你对中山路的理解,结合中山路创作现场空间做各种艺术类别的作品或创意。 报名方式 联系不同艺见平台客服(微信:bt_yijian),获取中山路计划项目方案表格。表格完成后发送至 :493215421@qq.com。 相关活动 7月~8月,将在中山路陆续举行小型音乐演出、派对、市集等活动。
展出方式 中山路创作现场小型开放式展出+大型文献展。 「不同艺见」全程参与「中山路计划」 深度呈现城市艺术盛事 用艺术 牵动历史与当下 新的梦想,正在记忆的原地 长成森林 「中山路计划」 组织者团队 发起人、策划人 | 老潘 艺术顾问 | 刘艺 李岩 联合策展人 | 蔡晓宁 齐东升 刘策 马忠仁 工作组成员 | 曹继元 赵怡星 张艺馨 王雪妮 于小清 李牧 官方合作媒体 | 不同艺见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如果您对「中山路计划」有任何感想、建议、脑洞……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让公众艺术项目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END- 访谈:中山路计划工作组-于小清 张艺馨 整理:不同艺见 转载请联系我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