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也想不到吧,“百姓”原来竟是贵族

 杂货店伙计 2016-08-24

 

  “百姓”一词,是对人民大众的称谓。殊不知,在古代“百姓”并不指普通平民,而是指有权有势的奴隶主贵族。

 

  远古时代,炎帝族和黄帝族结成联盟,炎黄两族是由约100个氏族组合起来的。每个氏族都有一个以示区别的姓,所以对这100个氏族的人统称为“百姓”。后来,炎黄联盟打败由南方进入中部地区的九黎族,抓获了大批俘虏。战胜黎族的炎黄“百姓”,分别占有不同数量被俘获的“黎民”,成了有钱有势的奴隶主贵族。

 

  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在商王这个最大的奴隶主之下,辖有诸侯、百僚、庶尹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构成一个庞大的“百姓”阶层。“百姓”是奴隶主贵族,与作为奴隶的“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商朝后期,“百姓”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变成了穷人,沦为“庶民”,但庶民仍是享有议论朝政、参与祭祀和自由迁徙的自由民。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百姓”的特权完全丧失,成为与“黎民”没有任何区别的平民。称呼奴隶主贵族的“百姓”一词,也逐渐与“黎民”含义等同起来。后世的“黎民百姓”就是指包括“百姓”、“黎民”内的普通平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