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简介: 刘斌,网名留取残荷,军人,长于五绝、七绝,至今创作4000余首旧体诗词。军旅之余,裒辑编选有《网人七绝四百首》、《城市诗词三百首》及《当代诗词精华录》等当代诗词作品选集,并撰有大量诗词评论文章。创作座右铭是:“年来渐爱大城看,万国人归得所安”和“我要孟郊刳骨力,春妍不画画苍生”。 作品选 城中口号 银杏夹途黄不余,女贞墨实染徐徐。 微霾镇日如山气,楼着裙纱人似鱼。
晚过银杏林 鲜鲜黄叶略如春,银杏千株晚置身。 城市于今无野水,有人行处有埃尘。
银杏秋叶 蝴蝶浑疑一夜回,明黄满树胜花开。 秋风莫怨都将去,元是渠侬自带来。
图书室重见银杏秋叶 墙钟一径走嗒嗒,书有奇香坐不哗。 最是会心移一瞥,满窗树色似黄花。
秋叶 凉月钩花去不还,些些眼倦黯苍官。 平生未足言萧瑟,秋叶和泥作梦抟。
翠叶 几度西风翠叶斜,欲霜白露结寒纱。 幸留明月长深照,老圃荒莱碎有花。
秋叶 护花幽意总多违,心上春温落照微。 欲恋秋光倦摇曳,风来和鸟一齐飞。 这回读的是《诗经》里的国风,首先读《诗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诗中假借字颇多,不可随便望文生义,否则难以读通; 2、诗有乐歌性质,故皆一篇多章,音韵上平仄交错,饶富抑扬之美; 3、在艺术上,《诗经》有很多固定套路,后人总结归纳为赋比兴。比较常见的套路如:山有榛(扶苏),隰有苓(荷花)。 4、读《诗经》当选择较通达的版本,早年曾买过朱熹的《诗集传》,虽亦颇采前人看法, 但以今人观点视之,仍多有曲解之处。相较而言,今人在综合各家观点基础上,观点较易显豁洞达。予选讲所用版本为上古出版的《诗经》精读(严明编著) 而国风记载的男女交往及种种连带情感,与后世文艺青年写的“谈情说爱”其实并无二致。下面选讲八篇,因为题旨、技术的深浅难易不一,读解亦随之繁简不定: 一、渴慕之美 《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 彼君子兮,噬肯来游?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刘斌: 中心好之是题旨所在,曷饮食之?细细玩味,似有试探心理,清代学者牛运震解曰:“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同样的心理,后来又见诸白居易的笔下:“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白诗设色较古人明艳多了,然情调一也。 此诗之旨历来有多种看法,姑采用情歌之说。有杕之杜,杕是孤立貌,起兴。《诗经》惯用手法,同样表述还见于《诗经 杕杜》等篇什,可见当时人习惯以杕杜起兴。 有趣的是,杕杜一词鲜少为后人使用,杕字也由此成了生僻之字。后人习用的类似表达有独雁、独夜、独木及独鸟等词。 大概《诗经》与日常生活特近,而杜树又是时人习见的,因而取眼前所见写入诗篇。较之古人的写实,后人笔触更为写意,所以多用独树、独木来兴发类似情调。 现在很多人的所谓写诗,不过是在生活的最表层浅浅舀了一勺汤,而古人则连皮带骨把它吞下,诗文讲究优雅但仍要选择真实。 而此诗音韵也非常漂亮,左我是仄声,音调激切,好似召唤;周游是平声,音调平缓,好似呢喃。 二、相娱之美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闉闍:城曲意(同静女篇)。綦巾:绿色头巾。茹藘:茜草,此指绛红色蔽膝。“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均显示此女身份之贫贱。聊,差可、稍微意。员,魂之借字。 关于此诗主旨,朱熹斥为淫奔之作,令人莞尔。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可见东门为当时聚会宴乐之场所,类似今日之广场、公园,彼时欢会场所还有河边。 全诗主要使用陪衬之手法,先用赋笔描写东门宴乐情景。随即转折,点出我所思存者为缟衣綦巾之女,可见其情有独钟。聊乐、聊可,可见男子之矜持暗喜。 然东门既是欢会场所,相恋不应仅存于遐想之中,必当付诸行动才是,然此诗于此戛然而止,可谓简练,而若要尽兴,须看下面的《静女其姝》一篇。
三、恋爱之美 静女其姝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俟,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楼。爱,同“薆”,隐蔽貌。彤管,即下章之荑,琼茅,香草之一种。说怿,喜爱。女,此。牧,郊外田野。归,馈赠。 静女篇与他首之一意反复不同,三章各有侧重。 一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栩栩状出男子恋慕以至于痴醉之态。 二章,回忆静女贻我彤管炜然可赏,此亦痴人惯有行为也。墙角的蔷薇开了,爬过每片花瓣的蚂蚁比远来闻香的蝴蝶更像诗人 三章则更进一步,自牧归荑,点明彤管之由来。然妙就妙在最后两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禁令人想起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句来,情致相似,而《诗经》中语尤觉情浓可赏也。
四、嗔怨之美 彼狡童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狡:通“姣”。此篇之狡童颇类后世之欢、郎、汉子以及美少年等称谓,皆甜蜜赞美语也。又,郑风多有狡童、狂童之谓,可见乃当时习用语也。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曾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 因此,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覆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否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 《狡童》就是女子在这揣度证实过程中心理波澜的一副传神画作。两章各三兮字,声调极其缠绵哀怨。 汉代经生却以此为刺诗,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反驳道:“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 五、偕行之美 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舜华:木槿花。玉琼琚,琼琚之玉。都,闲雅。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闻先生释为对唱,情境亦佳。 诗人如果故作深沉,就像小姑娘一本正经地涂抹妈妈的口红一样好玩。可是,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没有青春期,直接由童年进入了老年。 所以有人云:恋爱出诗人。此诗足以证之。仅仅是有女同车,则不仅觉其颜如舜华,便车儿也如翱翔云端,杂以佩玉鸣响之声,令男子不免发出洵美且都的赞叹,并暗暗表示“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用今日话说,就是我从此打定主意,要一辈子对你好! 六、誓言之美 大车槛槛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槛槛,啍啍,皆车轮响声,惟啍啍更加缓慢沉闷。毳衣,毡子,可制成车篷。菼,绿色芦苇,璊,红色美玉。毂,生。皦,同“皎”。 从大车槛槛、畏子不敢等措辞来看,全诗口吻更像男子。 诗三章,如同男子的心理三部曲。从畏子不敢到畏子不奔,很显然求偶男子的意图更加明确,心情更加迫切,然私奔毕竟关系姑娘一生,对方不能不慎重考虑。 男子知此,续而指日发誓道: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这样的举动后来屡见于诗中,如《孔雀东南飞》中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又如《长恨歌》中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然发誓所产生的效应被未记录,但相信这样的誓言一定足以令姑娘动心。 套用张爱玲的话来说,袍子你们做,我做虱子,细细探寻袍子的每个角落。 音韵上,由一章的仄韵,变为二章的平韵,再变为三章的入声韵,有效衬托出男子跌宕和迫切的求爱心理。
七、长念之美 彼采葛兮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此诗朱熹《诗集传》又斥为“淫奔”之诗,可见理学家头巾气之容易发作。此诗题旨实颇简明,即写情人等待想望之苦。 闻一多谓:“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其说可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又如三秋兮,又如三岁兮,想念之苦,日益加重,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浑无一计可排解了。 而《东门之墠》篇亦谓: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正同此意,然较含蓄,不似此篇之痴念已极。 音调上,三月、三秋、三岁,亦见抑扬顿挫之妙。 其实诗不需要太大嗓门,因为声带容易撕裂,就算没有观众,诗人也要知道这点。 八、死别之美 葛生蒙楚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蔹,一种植物(闻先生释蔹蔓为连绵词)。域:坟地。角枕,锦衾,皆殉葬之物。 远古多以葛藤殓尸,此诗因以葛生起兴,葛、楚、棘对举,可见各有依托。葛生蒙楚,葛生蒙棘,写实写意兼有。 前三章三用“予美亡此”句,反复申哀,令人枨触不已。 “角枕粲兮”二句鲜艳夺目,尤使人触目不堪。诗写至此,意思完整,本可卒章。 然死别之痛却未全申,是以主人公又将岁月颠倒相誓,缠绵激切的言辞闪烁着一种对爱之光辉永恒不变的追求。 后世故事之焦刘之变鸳鸯,梁祝之化蝴蝶,正是一代代人对于“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和“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吟唱的同情的诗意安排。 若有诗意何必说今天月色如何,何必想梦中的古筝在哪,屋外病人的一声咳嗽,床上每一种床单的颜色——都是诗。
通过上述八篇,不难看出《诗经》在爱情一题上的成就,抛开其他不谈,仅此一点,《诗经》也堪称情诗之祖,极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