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梅钢┃以荣光和情怀的名义

 我们最美夕阳红 2016-08-24

一艘轮船,折射一段历史
一次纪念,为了更好的出发



▲这是故事的主人,正在江上作业的梅山“九四二四”拖轮。1971年从上海东海船厂建成出厂,使梅山水上生产具备了自己的机动能力。如今,见证过了梅山近50年的发展,它转身离去。

上世纪,梅山码头生产物资全靠无动力的长航驳船运输,“九四二四”拖轮主要任务就是将装满矿石、煤炭等物资的重载驳船拖到泊位卸船后,再将卸空的驳船或重新装满生铁的驳船交由南京港拖轮拖走。
码头生产,'九四二四'拖轮是维系所在,因此成为重要的运输保产设备。


▲1986年5月23日,前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在“九四二四”拖轮平台登岸参观梅山。


▲1989年3月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鎔基视察梅山运输部码头,亲切与当班的大副谢顺福、水手吴海庆等船员握手。


▲1989年7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长顾传训视察梅山,在“九四二四”拖轮上与员工亲切交谈。


▲“九四二四”拖轮曾经是运输部一张响亮的名片。


▲第三任船长李前道,是海军复员军人,驾驶过猎潜舰。他培养了6位驾驶精湛的拖轮驾驶员,现在虽已退休,但总还念念不忘与“九四二四”拖轮在一起的激情岁月。


▲这是“九四二四”拖轮的“户口本”。拖轮沿袭海员的编制要求:共分为甲板部和轮机部两个部门,每个部门又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任何新人加入,都要从睡甲板水线下的大舱开始,随职务提升往上搬。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第一艘5000吨级的分节驳在码头移泊时,正是洪水期,江流速急。“九四二四”拖轮只有600马力,为确保安全,“九四二四”拖轮由船长亲自驾驶、岸上三四十人背纤拉缆,场面相当壮观。此后,不断积累经验,5000吨级分节驳逐渐由拖轮单独控制和移泊。南京港千匹以上大马力拖轮驾驶员们,见到“九四二四”小马力拖轮对大船队的熟练掌控后,常常啧啧称赞:梅山人的水平就是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6月29日至7月26日,长江流域经历了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的洪水在码头大平台上长驻28天之久,最高水位10.80米。特大洪峰冲断了一泊位分节驳“85004”的4根粗大的钢丝绳,已装3500吨生铁的驳船如脱缰野马,在长江中横冲直撞,非常危险,如不及时施救,一个多小时就将冲向南京长江大桥,后果不堪设想。“九四二四”和“梅山一号”两艘拖轮从晚上10点鏖战到第二天凌晨4点半,彻底征服了那匹“野马”,避免了一场特大事故的发生。


▲汛期,“九四二四”拖轮肩负防汛的重任。


▲当年,“九四二四”拖轮抢救过一船的汽车,这面锦旗彰显的是社会责任。


▲每逢国庆节,“九四二四”拖轮在船尾挂着五星红旗,为长江航道增添光彩。

上世纪80时代,在当时的三山有个小渡口通往江北的桥林。一次因为风浪较大,此渡口处渡船翻转倒扣在江面。发现船舱内有人敲击后,九四二四拖轮紧急施救,将翻转的渡船拖至江边救出一人。


▲7月20日,“九四二四”拖轮被南京二桥船业有限公司拖走拆解。它离岸远去,留下一串荣光……

随着公司的发展,原有的“拖轮+无动力驳船”编队运输方式逐渐被大吨位的自航船舶所代替。
2010年以后,驳船方式彻底被淘汰,拖轮水上业务也全部灭失。为进一步提升劳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运输部对拖轮船员岗位进行了调整,承接了新的业务。
对“九四二四”拖轮进行报废处置,每年可为公司降低维护费用30余万元。


▲船上木制的水壶固定架浸润了梅山土地上近50年的风雨而老旧;第一代船员的上岗证,保留着至今也舍不得丢弃;全铜制作、样子精美的旧钥匙记录着梅山不变的追求;老船长用以计算工资的算盘因为公司信息系统而退居幕后。它们现在,都因为铭记而存在。


▲曾经在船上工作过的员工,听说要拆解报废,纷纷前往拍照留念。


▲“九四二四”舷号永远在我们的心中


▲九四二四,我爱你。

九四二四

挥手
你已远去
转身
我们继续前行


照片:新闻中心朱飞

内容:运输部张春庆

编辑:新闻中心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