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的军师点破Uber软肋,也许是说给滴滴听的

 三哥四妹 2016-08-24

8月19日,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业内称为马云的军师),在《阿里商业评论》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思考Uber模式的文章,直指Uber模式无网络效应,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等软肋。

马云的军师点破Uber软肋,也许是说给滴滴听的

事实上,滴滴和Uber一样,都是利用社会闲散资源提供网约车服务。虽然烧掉了大量美金,构建了庞大的在线消费市场,但随着网约车新政出台,需要重建商业模式才能持续发展。

有意思的是,阿里巴巴是滴滴重要股东,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资产。这个微妙身份,曾鸣却公开唱衰Uber、滴滴模式,个中原委只有当事双方知晓。不过,从股东利益的角度猜测,这些话曾鸣更想说给滴滴运营团队听。

1、没有网络效应,用户转移成本低

最近两年,Uber的发展似乎进入瓶颈期,不但没有形成垄断,而且追赶者的脚步日益迫近,面临一些根本性的挑战。曾鸣认为,关键是对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思考存在偏差,Uber不具备“需求端网络效应”。

他在文章中指出,Facebook,微信是非常典型的需求端网络效应,用户主动传播,帮助企业接近零成本地获取新用户。用户越多,就将越多的同学、亲人、朋友、同事……拉入网络,网络的价值自然越来越大。

反观Uber没有网络效应,用户转移成本很低,很容易在Uber、Lyft、滴滴、神州、易到之间切换。司机甚至会很有意识地去支持两到三个公司,让他们保持一个有效竞争格局,从而维持自己的谈判能力。

2、单靠规模经济,无法形成垄断

更重要的是,规模经济的壁垒,比网络效应的壁垒要低得多。使用海量资本,进行密集轰炸就能突破,这也是滴滴和Uber不断融资的根本原因。基于规模效应的竞争,最终都会演变成融资的军备竞赛。

曾鸣说,从历史经验看,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的产业,最有可能形成的,其实是双寡头,或者三寡头, 而不是“赢者通吃”的格局。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航空公司和钢铁企业。即使是互联网行业,也已经有先例可循:视频行业。到今天,这么多轮的军备竞赛后,三个大玩家的寡头垄断格局暂时还看不到打破的迹象。

这是Uber和滴滴最不愿意看到却必须面对的局面。

3、平台的潜力还要看其广度和深度

对于Uber平台未来的潜力,曾鸣同样不太乐观。他在文章中指出,Uber司机都是同质化的角色,没有明显的范围经济,缺乏自主生长的动力。所以,Uber在打车之外,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快递服务、送餐服务等业务扩张并不顺利。

根本原因在于,切入其他领域不是原有网络的自然延伸,而需要管理者去复制原有领域的成功,效率未必高过新领域的创业团队,照样需要疯狂融资、烧钱,炸开传统模式的壁垒。

由此曾鸣得出结论,Uber的价值要实现飞跃,至少出现一个质的变化。必须在现有的数据智能技术,或在需求端网络效应、平台的复杂演化等方向上,向更广度和深度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样的挑战滴滴同样需要解决。网约车新政之后,滴滴已经感觉到网约车行业的瓶颈,不过并未找到可行的突破口。近期,滴滴又宣布进入在线租车领域,按曾鸣的逻辑,滴滴的效率未必高过新领域中原有企业。也就是说,滴滴全面开花的思路并不一定走得通。

这也许才是曾鸣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