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老刘tdrhg 2016-08-24

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莫过汉唐。

唐代之所以强盛,与一批明君贤臣的智慧有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智慧。皇帝、宰相会用人,就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会调动人群中的一些关键个人的积极性,从而把大唐建设成盛世王朝。这些明君贤臣的用人智慧,正是唐朝强大的最大秘密。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是明君和昏君?”魏征回答说:“能够称得上明君的,往往是由于兼听,被称为昏君的,往往是由于偏信。秦二世住在深官里,平时见不到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一人,直到天下大乱,还被蒙在鼓里;隋炎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他自己却什么都不知道。这两位,都是昏君。”唐太宗对魏征的话深表赞同。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唐太宗问房玄龄和萧瑀,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二人都说隋文帝勤于政事,是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好揣测,所以多疑,不信任人,凡事都要自己决定,虽然劳神费力,但并不能把事事都能办得合理。天下如此广大,应该选拔天下的人才,委派给他们任务并督促他们完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狄仁杰以知人著称,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均是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一时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这些人后来皆成为中兴名臣。时人有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得非常好:“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唐代名相宋璟负责选拔人才。候选的官员宋元超在吏部自称是宋璟的叔父,希望因此能得到关照。得知此事后,宋璟发文书给吏部说:“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由于他定居在洛城,因而未能经常前去参见。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为之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现在他既然已把我们的关系声张出去,那么就必须矫枉过正了,请不要录用他。”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开元七年,唐玄宗的妻舅王仁琛向玄宗求取官职。玄宗为他开后门,给了个五品官。丞相宋璟反对,劝谏玄宗:“王仁琛已得到很多恩宠,若再随意提拔,则不公平。王仁琛若确有才能,应经吏部检堪,注拟后才可授官。”玄宗听从了建议,取消了原来的任命。

唐朝大将郭子仪,没成名前在朔方节度使手下当牙将,李光弼也在那儿做牙将,两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即位,任命郭子仪为大将,让他带兵平叛,郭子仪举荐李光弼和自己一起出征。大家很不理解,郭子仪解释说:“李光弼脾气虽然有点倔,但在大事上很正直,而且有军事指挥才能,当初我和他闹矛盾,都是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看人要从大处看,不能从小事上看。”后来,李光弼果然屡建奇功,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张守珪屡立战功,唐玄宗要授予他宰相之职。张九龄劝说道:“不可。宰相代表天子管理百官,有合适的人才能授予此职,不能用来赏功。如果开了此路,恐怕会使一些不称职的人产生获取相位之心。古代经典说:‘国家的衰败,是由于用了不正派的人。’宰相的位置很关键,用错了人,政治就会混乱。封赏功臣,要按照过去的惯例来处理。”唐玄宗接受了张九龄的意见,没有任命张守珪为宰相。

唐代明君贤臣最大的治国智慧是会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