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正确全面地看到科技发展及其中的投资机会

 昵称34995013 2016-08-24

首先科技类个股有着相对大的弹性空间,昨晚看到一个分析,大意是,这几年各个行业的指数和标普偏离度最大的就是科技类。在A股没有全面描述科技类的指数,但阶段性的黑科技主题炒作基本都以创新高为起步价。


在挖掘黑科技时,很多人会陷入思维惯性,采用横向对标。什么意思?打开百度,输入一个黑科技名词,再加上概念股三个字,得出来的链接里扫一扫,就能全仓买入。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在科技发展最为正确。科技的发展即使在欧洲黑暗的黑死病时期都没有停滞过,所以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是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的。


不信,那我举个例子:我们第一轮做无人驾驶时,是以百度试车作为核心事件的,和百度曾经有直接合作关系的亚太股份被推上了龙头。第二波自动驾驶,是以整个无人车关键器件为核心的,所以几个小盘股被推到了阶段性新高。而第三波如果来的话,必然以雷达和学习作为核心,为啥?因为特斯拉出局了,而谷歌和百度的角力点都在雷达和学习上。自动驾驶至此除了行政法规(包括联合国11月的标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获取信息(雷达)处理信息(学习)以及做出决策(标准)上的竞争。

又譬如,AR和VR炒了好几轮,直到深交所说不让炒了。可最近的苏大维格上涨,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是对AR没有深度挖掘和跟踪,苏大在他的主业领域做出了“纳米波导光场镜片”。这个周边技术其实还是原来的光通信领域。如果有心挖掘,会在其最早的招股书里就发现微纳技术的存在,而最近这个技术,只是这一方向上的应用性发展而已。这样的光学标,A股也就两只,另一支早已经走在小牛市里了。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

1、一开始只是乱炒一气,后来会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贴近科研和产业实际。越炒越深,越炒越明。

2、在炒作过程中,实际上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技术路径的选择和推促。实现资本对产业的促进。


如果能抢在市场之前理清楚这些线头,那么在市场选择任一技术方向时,都可以第一时间盘中做出反馈。那么如何才能抢在市场之前理清楚这些线头呢?


首先,要避免刻舟求剑的思维,上次炒什么,这次还炒什么。炒银行可以这样,谁盘子小谁龙头,每次都一样。炒白酒也可以,反正白酒来都是茅台先来。但是炒科技股一定不是这样的。因为会炒一个科技,就是因为这个科技发展得快,一个科技发展得快,则第二波必然和第一波不一样。譬如我们石墨烯,第一次炒现象级产品烯王。那么第二次还炒烯王吗?现在CVD加快了150倍,如果是1500倍呢?还会炒烯王吗?

哪里新(产生新现象新符号)炒哪里,哪里取得实质性突破炒哪里,哪里实现产业应用炒哪里。这是三个基本的炒作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提前找到三类炒作点呢?看新闻够吗?远远不够,远远不够。而是要能预期新闻在哪里。

前几天我贴了一个讨论建立月面基地的新闻,很多人吐槽说这就是骗子,1600万能够登月?

会这么吐槽的人,基本上智商告别科技界了。这1600万就是用来开会的,组织各种科学家开会讨论,然后编订会议结果。基于结果进行细分领域更大范围的讨论。大范围讨论后又集中组织核心科学家进行辩证。这么来回来去捣鼓好几轮后,直至参与的科学界人士都达成共识:

1、这件事能不能搞

2、搞的话我们有什么缺什么?

3、缺的要怎么发展,从哪里开始入手。

4、要多少钱多少人,能不能形成时间表。

这个初步论证过程可能就要2-3年。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先说说我为什么敢把十三五的科技重大项目挨个捣鼓过去,因为十三五就是这么一轮一轮论证过来的,都是前沿科学家和核心科学家们一轮一轮证实证伪,最后达成一致锁定我们国家要发展,先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写成规划便是十三五甚至2025的科技发展纲要。


我们从链条上看科学发展,有这么几个环节:

1、理论性研究

简单说,理论性研究通常是纸面上的。比如E=mc^2在爱因斯坦的时代,就是理论性研究。

2、实验室证实

简单说就是某个理论在实验室得到了最初步的证据。比如我们的元素周期表是不全的,理论上能推测出存在什么样的元素,然后人工在实验室合成这个元素,哪怕只有短暂的几毫秒。诺奖级的化学科学家,已经合成了117,现在正在尝试合成119

3、应用性研究

简单说就是前人有某个理论,也被实验室证实成立了。这时候很多面向生产的研究机构,就会尝试开始应用这些技术。比如基因理论和基因技术在实验室成熟后,如何利用基因技术资料疾病和改良农产品,便是应用性研究。

4、应用成果的试产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出了什么应用成果,进行工业标准的实验性生产,看能否形成规模化。实验室通常只要能做出一两个就可以,而试产则需要考量制造工艺的改善和制造成本。

5、配套技术的到位

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是鼓舞人心的,但关键技术突破后经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市场失灵。就是这个技术所指向的产品会功能不完善,或者价格昂贵。这通常是因为科技发展是非同步发展的,是一个突破带动整个面的前进。配套技术在核心技术突破后,还需要一段时间能跟上来。譬如电视机显像管很早就发明了,但摄像管没有做出来的以前,电视是无法量产并且普及的。也譬如我们很早就掌握核裂变技术,但是控制技术没有到位,就盖不出核电站。

6、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

在应用成果和配套技术都出现后,便可以开始市场化推进,这个阶段便出现了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门槛。同样是一个客机,能设计成图系列,也可以设计成波音系列。抛开工业水准,首先就是设计的问题。手机也一样,国产的山寨机,用了十年才追上一半的智能机设计水准。顶尖的华为至今也无法形成苹果机的生态。

7、形成品牌并占有市场

形成品牌就不说了,占有市场是基于不断应用新应用技术,并采用先于潮流的的设计,不断拓展市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新消费和成长股。


初略地分成这七步后,我们就能对照所炒作的题材处于什么阶段。

比如引力波的证实,属于第二段,证实于望远镜和地面数据处理形成的实验室空间。

比如量子芯片或者多量子位的量子计算研究,属于第三阶段,是对量子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也没办法炒。

比如量子通信的诱骗态光纤通信,属于第四阶段,也就是京沪干线和实验卫星对量子通信实际应用的实验。这个就可以炒了,因为做这个东西的是企业。

而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核心技术企业的上游或者下游。绕不开的独占性上游便是好铲子。而应用性的下游,则会产生第六和第七阶段的新工艺,新消费。比如说量子芯片和通信都到位后的保密量子手机。


至于说很多企业发个公告,说搞了几千万和某个处于第三或者第四阶段的核心企业或者院所进行合作,这个就是傍大款蹭红毯之类的行为。重点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消化这个技术。比如一个做袜子的说搞石墨烯袜子,那有可能成。但是一个养猪的说要用石墨烯筛查癌症,那就是纯属扯淡。任何产业的跨界,除了钱更重要的是技术实力。


综上,挖掘的过程就是梳理的过程,把整个链条上所有参与者的角色定义在这七个圈层上,然后随着技术路线的迁移或者爆发,及时动态地调整各自的位置,那么什么地方出了可以炒的,便立刻明了。

不是看看新闻就可以的。真不是。


最近懒,半休假中。这篇就算是月底了,来,我摆好大缸了,一人一元,速速砸来。有老婆的叫老婆也砸一个,没老婆的去找老婆先。

10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