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凝集

 广州平淡 2016-08-24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李富升


1、病例情况


患者为女性,71岁,检查指标:Hb:118g/L,HCT:35.4%,PLT:338×10^9,PT:10.3s,APTT:22.0s,TT:21.2s,Fbg:3.56g/L,临床诊断胆囊肿大伴结石,血型为A型,抗筛结果(-),反定型O型管(+),病人预定输血量红细胞悬液2单位。


2、病例分析


在输血科手工做病人ABO血型反定型时,肉眼观察此人反定型O管为凝集,镜下观察确定此病人反定型O管为凝集,而病人用血型仪器做出的抗筛结果为阴性。众所周知,O型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反定型O管应该为不凝集的,阴性。因此,开始做实验寻找凝集原因之所在。


第一步,怀疑是玻璃管不清洁或人为加错试剂等因素造成的:


因为玻璃管不清洁会导致反定型O管凝集,人为加错试剂也可能会导致凝集等等。于是设置正常人标本为对照实验,取4根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干净的试管,编号1号、2号、3号、正常管,(1、2、3号管为该病人血清标本管,作为相同条件下的重复试验;正常管为正常人血清标本管,作为阴性对照),然后吸取该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2滴到相应试管中,加入一滴ABO反定型O型红细胞试剂,作反定型O管,混匀,3300rpm/s离心15s,混匀,肉眼观察,病人反定型O管为凝集,而正常人反定型O管为阴性(结果如图1、2)。


因此可初步排除因玻璃管管壁有异物和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凝集。

  


   图1                              图2


第二步,怀疑病人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


此时室内温度为25℃,将病人和正常人ABO反定型O管放入37℃温水中,温浴10min,然后肉眼观察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全部消失,取少量试管标本镜下观察,仅存在非常少量凝集(如图3、4),正常人标本试管肉眼观察和镜下观察结果都为阴性。再将病人和正常人反定型O管放入4℃冰箱中冷藏10min,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正常人标本结果仍为阴性(如图5)。再三重复第二步骤实验,仍是37℃左右时,病人反定型O管变为不凝集,转入4℃环境时,反定型O管凝集。


因此判断病人血液中含有与O型红细胞结合的冷凝集素。 



         图3                            图4                               图5         


另外,此次能够引起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的条件还有:


①. ABO反定型试剂是保存在4℃冰箱中,所以为病人标本反定型O型实验提供了冷环境。

②. 实验环境温度为室温,约为25℃,同样为冷凝集素提供了相对冷环境。


3、知识拓展与总结


冷凝集是IgM型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同型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凝集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正常人血清中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1:32。


冷凝集素主要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管外溶血,患者冷凝集素实验为阳性,抗体效价>1:40。病发常见于寒冷季节,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多见。多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临床症状为:贫血、黄疸,患者寒冷时,因红细胞大量凝集而出现微循环障碍,出现手足发绀,复温后可消失。


4、输血注意事项


(1).当病人血中含有冷凝集素,交叉配血时,因为供血者的标本是保存在4℃冰箱的,所以交叉配血的试管应该放入水浴箱中温浴10min后再镜下看结果。


(2).向此类病人输血时,应将供血者的血液37℃保温,再进行输入,防止冷凝集反应,导致溶血性贫血。


面对临床输血,做血型鉴定时,能够引起实验凝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和冷凝集素、异常的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等,所以我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时,要做到仔细、谨慎,还要做到结果的正确,给病人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输血科。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点击标题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