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行记91:陷阱式提问怎么防?

 昵称dc3es 2016-08-25
辩行记91:陷阱式提问怎么防?
原创周玄毅08.18 09:45阅读11万+

陷阱式提问,最极端的表现是小孩子吵架给对方挖坑——“小兔崽子你骂谁?”对方回一句“骂你呢!”就会被起哄中了招。当然,大人的世界更复杂,明摆着是陷阱的问题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人家只是暗地里通过非常微妙的提问来诱导你。

比如说,法庭上审理强奸案的时候,同样是询问受害的女生,为嫌疑人辩护的律师会问:事发前你和嫌疑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而为受害人辩护的律师会问:事发前嫌疑人和你在一起做了什么?你仔细想想,这两种问法,一个是把受害人当成主体(你被强奸肯定你也有责任),另一个则是把嫌疑人当成主体(他强奸你肯定错在他),明显就是在诱导法院做出不同的判断。

那么,怎样防御提问中的陷阱呢?介绍一个“反向质疑”的思路。一共有三种形式:反向调换顺序、反向追问前提、反向建构问题。

首先说第一种:反向调换顺序。顺序这个东西,很重要,但是又很容易被忽视,所以很多诱导性的问题,都是把险恶居心藏在遣词造句的顺序里,让人一不小心就中招。比如说,明明是屡战屡败,他非说是屡败屡战;明明是他和你有矛盾,他非说是你和他有矛盾,听起来感觉就很不一样了。

所以,当你觉得“等等哪里不对”的时候,不妨先想想,把对方的说法换个顺序,看看有没有哪里不一样。很多诱导性的埋伏,这个时候就会现出原形。比方说,女生遇到痴汉死缠烂打,对方问你:“为什么我这样苦苦追求你却无动于衷?真是铁石心肠!”你可以反问他:“为什么我都无动于衷了你还这样苦苦追求?真是浆糊脑子!”又比如说,明明是你被人欺负了,有人说风凉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不检讨一下自己啊?”你可以反过来问他:“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你站那儿阴叨叨地说些风凉话算怎么回事啊?”你看,话还是那个话,顺序反过来,你就不会被人问住了。

接着讲第二种形式:反向追问前提。逻辑上有个术语叫“复杂问句”,就是把错误的前提藏在问题里,让你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比如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你说话这么毒,心里一定有很多苦吧?”很多人听了之后觉得别扭,说是也不对说不是也不对。因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你心里苦不苦,而是“你凭什么说我说话毒?”

所以,遇到这种话里有话,在提问的时候扣帽子的,千万别客气。他敢包藏祸心,我们就用“反向追问前提”的办法抽打回去。你的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反省自己心里苦不苦,而是反向追问前提,比如你可以笑呵呵慢悠悠地反问——“哦?你觉得我说话毒?那你心里一定很脆弱吧?哎呀好可怜哦!”

最后讲第三种形式:反向建构问题。诱导性提问最高级的形式,是只问一方面的问题,对另一方面闭口不提。这种形式很隐蔽,甚至连问话的人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是在诱导。比如说,如果别人先入为主地觉得你是个外向的人,那他问你的问题,自然就会围绕着某些外向的表现,像是“你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你在朋友聚会时里一般是怎么搞气氛的?”

而反过来说,如果对方事先就觉得你是个内向的人,那他的问题就自然就会变,比如“你觉得敞开心扉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现代社会人情冷漠?”。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你自然就会显现出不同类型的性格。道理很简单:人总有内向的一面和外向的一面,你只问内向这一面怎么样,就越听越内外;你只问外向那面怎么样,就越看越外向,这很正常。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要避免误导,你就得反向建构问题。对方如果只问某一个方向的问题,那你就得想想,如果他问的是反方向的问题,结论会不会有不同呢?比如电视台记者满大街逮人问“你幸福吗?”那人家当然主要是往幸福那个方向去想,除了少数点儿背到家的,基本上也能找出不少幸福的事来。可是你想想,如果满大街问人:“你有什么不幸吗?”结论是不是会很不同?这就是设计问题方向时的引导。如果你想有个客观的评价,就得把这两类问题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是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总之,诱导性问题有很多变形,经常会让人吃暗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前提上出了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进行反向质疑——要么是反向调换顺序,要么是反向追问前提,要么是反向建构问题。基本上,这些诱导性问题里包藏的魑魅魍魉,也就无所遁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