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列佛游记》的细节之美

 汉青的马甲 2016-08-25

 大家好,我是2016果麦版《格列佛游记》的产品经理,ID:Michael。在此想讲述做这本书的故事。




我是2015年12月申请的选题,到2016年6月上市,历时7个月。立项之初,希望把它做的小而美。到成书之时,却经历了很多“意外”。格列佛游记知名度非常高,市场上也有很多版本,仅仅是豆瓣就能搜出350个结果,一片红海。但既然做了这个选题,就要做的和其他版本不一样。对此,我认为在细节上下功夫是正确的方向,下面就想分享在做《格列佛游记》过程中做细节的故事。


细节1:看图就得“过把瘾”

 

读图是现代阅读的基本逻辑,尤其像《格列佛游记》这种画面感很强的书,更适合用图来表达。在当当网阅读了1000条读者评论后,读者在读图方面的反馈是这样的:

 


 

读者抱怨看不过瘾,希望图能更多些,再精致些。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做出有史以来最多图的版本,让读者看过瘾。

 

那就行动。

 

首先,我打开《格列佛游记》全译稿的doc,将全部可能画插图的地方加标记,做了插画1.0方案。这样的标记有100多处。

 


 

然后,我将带标记的插图方案转交给插画师宝大银。(此处有萌妹子登场,福利爆照)



果麦版《格列佛游记》插画师宝大银酷酷照


果麦版《格列佛游记》插画师宝大银萌萌照

 

插画师愉快地接受了,并准备精选出2.0方案进行手绘。

 

但,此时却出现了状况。

 



宝大银的上一幅插画作品,由于细节过于精致,占用时间精力过多(2周只出了1幅图),使管理层认为插画成本过高,所以从下次(意思就是《格列佛游记》……)起,要对插画成本进行管控,并发了群邮件通知所有产品经理。

 

简而言之,我和宝大银站在了风口浪尖上。这个有史以来最多图版《格列佛游记》设想,可能要行不通。

 

这时,大学时代的一堂课突然在脑中浮现。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Business English,其中有一堂课是邀请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新加坡华裔(名字记不得了)来授课。在讲了一堆逻辑问题后,我只记得他在课堂上总结的八字结论:聚合痛苦,分段享乐。

 

是啊,聚合痛苦,分段享乐。这就像打针,打针是痛苦的,你只愿意挨那一下,如果把一针分成十针扎十次,没有人愿意;而吃薯片呢,薯片带给人快乐,你一定要一片一片地吃,让快乐延续,从未见过有人把薯片捏成一大团一口吞掉的。

 

这幅过于精细的插图,在上一本书只出现过一次。如果我把插画师等值的时间精力分成六十份,绘制六十幅简单好看的小图,那么读者就能快乐六十次。

 

就这么干!

 

我迅速把想法和插画师沟通,我们从100个插图标记中重新精选60个,以一天3~4P的速度进展,我们不要求它有过于精细的细节,而是让插图简单、快乐、纯粹。在辛苦劳动了接近三周后,60幅插图全部完成。其中含航海日志地图4张,跨页大图4张,章节头图39张,随机小惊喜插图13张。这是基于我们的人力物力的实际情况能做出的最多的结果了,也是目前市场上所有版本中插图量最多的《格利佛游记》。

 


插图欣赏:格列佛在小人国被绑架


插图欣赏:格列佛在大人国与老鼠搏斗


插图欣赏:飞岛全貌


我只想让读者看图看过瘾。

 

细节2:一定要让中文读者读得懂文中涉及到的长短、距离、体积


讲这个细节故事真是有点抽象了,具体来说,就是要让读者明白故事中的“6英尺”、“半链”、“3里格”、“6码”都是什么意思。在作者斯威夫特创作这个故事的18世纪,英国通用的单位还是英制单位(国际单位制要在《格列佛游记》诞生的234年后才被发明出来),比如英里、英尺、英寸,而在航海中提到的长度术语如里格、海里等,也是很难让中文读者理解的。之前所有的译本都是遵循原文直接把英制单位译出来,但我认为这种阅读体验不好。

 

因为:读不懂。

 

比如这一段:


外院有四十英尺见方,包含两座庭院,最靠里的是皇家内院,那是我最想一睹为快的地方,但发现很难办到,因为内外院之间的门只有十八英寸高,七英寸宽。外院的楼群高约五英尺,虽说坚固的石墙足有四英寸厚,但直接跨过去不可能不伤及建筑。

 

四十英尺、十八英寸、七英寸、五英尺、四英寸,短短两句话出现五个长度信息,而中文读者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在脑中描绘这个图景的,这如何展现小人国物体的奇巧有趣呢?

 

于是,我要求译者将译稿中所有和单位有关的关键词飘红,自己用计算公式一个一个精密计算,修改为更适合中文读者的国际通行单位,新的译文如下:

 

外院有十二米见方,包含两座庭院,最靠里的是皇家内院,那是我最想一睹为快的地方,但发现很难办到,因为内外院之间的门只有半米高,十八厘米宽。外院的楼群高约一点五米,虽说坚固的石墙足有十厘米厚,但直接跨过去不可能不伤及建筑。

 

这样讲事情就会很清楚,大脑能根据信息模拟出场景,你就能在头脑中展现出画面——小人国的奇妙便跃然纸上。

 

那有人问,你这样不尊重原著啊!

 

我只想说,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必须尊重原著(严格遵循原著数据换算),同时还必须更加尊重读者。我不认为为了遵循原文而降低读者体验是好的,这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方法;反而,应该是与时俱进,使阅读更好的为读者服务,让“人”获得喜悦。


细节3:目录要有力


目录设计其实也是书籍设计的一部分,我曾翻了某版、某版和某版的《格列佛游记》目录参考,但我认为并不符合我的价值观。如图:

 


 

我认为,目录是引导阅读进入内文的,它必须突出关键词和重点信息,删去冗余,好让读者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读完能记住。《格列佛游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归根结底就是格列佛船长周游四个地域的游记故事,尽管原文出现了“利立浦特”、“博丁奈格”、“勒皮它”等地名,但那并非核心信息。它真正的关键词只有四个: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其余什么都不需要说。

 

所以我把目录设计成这样:



 

而其中,飞岛国游记涉及在巫师岛、永生国和日本的三段历险,为了严谨,加一个括号做说明。

 

这样,读完能记住。

 

我不敢说果麦版《格列佛游记》的目录设计是最好的,但起码它简洁、干净、有力。

 

禅说:“少就是多。”


细节4:淡化政治解读


有一位已经购买了这本书的读者评论说:

 


 

谢谢这位读者朋友的支持与批评。

 

对于读者所提出的不足:没有序言,没有作者简介(其实有,在前勒口)和没有注解。这却是产品设计的一个有意为之。

 

思想为:淡化政治解读。

 

诶,有人要问了:《格列佛游记》本身就是一本讽刺寓言小说,其中的内涵就是政治解读,你干嘛要避开政治,干嘛要违背作者的初衷呢?这是违背作者原意的!

 

答:并不是不解读,而是“淡化”解读。其他版本《格列佛游记》在阅读过程中添加的注释,对文字中的政治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考据和解读。这样做固然有其价值,但我认为:

 

它不适合青少年读者首次阅读。

 

仍然记得自己在初中二年级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的快乐,那是一种纯粹、简单的快乐,跟随着格列佛前往从未去过的国度,经历奇幻的冒险。十几年后,当我与格列佛游记重逢,我脑中能记起的依然是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马国,那份美好至今依然能泛起我嘴角的微笑。

 



如今,已经有七年工龄的我,早已见惯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所以自然而然对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有了切身的体会,理解文学作品的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这是通过生活体会到的,老师是教不会的。

 

书中,作者埋藏在文字之下的影射党派斗争、揭露昏庸腐朽、批判殖民战争、讽刺丑陋人性、挖苦社会现状等俯拾即是,如果想淋漓尽致解释其中的含义,注释都是苍白的,得出万字论文。

 

然而,这些对青少年读者合适吗?

 

格列佛游记的阅读机会,80%存在于老师第一次介绍这本书,并推荐学生购买阅读。而此时读者的年龄都不大,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提前告诉他世界是如此的不美好,还是告诉他“拥有想象力是如此的美好”?如果说老师希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那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说,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人生经历培养的,课堂的阅读理解是浅薄的。学生们大部分成长经历都在校园和家庭,连党派都没见过,你如何教他理解党派斗争?

 


 

他们需要一个纯粹、美好的故事,能在长大以后,回忆起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时,嘴角泛起微笑。

 

所以我是这样处理的:把原文中带有深层含义的文字,原封不动的保留在那里,静静地待着,不做过多解释。而是等待读者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在某个恍然大悟的瞬间,捧起这本珍藏许久的小书,重新阅读,并会心一笑。

 

在不喝酒的年纪,必须供应最纯粹的果汁。


细节5:删除成人内容

 



《格列佛游记》适合大人和孩子共同阅读,于是我脑中便经常浮现一个场景,那就是妈妈购买了这本书,陪着孩子一起读。然而,这就不得不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成人内容。

 

斯威夫特在写作中原本有大量的情色词语,比如在巫师岛中有这样一段:

 

多少无耻的小人荣升高位,备受恩宠,手握大权,有钱有势。多少朝廷、枢密院和上议院里发生的事,跟老鸨、妓女、皮条客和丑角的勾搭如出一辙。

 

在大人国游记中又有这样一段:

 

最漂亮的侍女年方二八,特别爱笑爱闹,有时会让我跨坐在乳头上,或者耍其他的小把戏。

 

老鸨、妓女、皮条客、乳头……如果妈妈陪着孩子读书,或孩子自己在阅读,这些词汇会多让他们尴尬啊。

 

我认为要在编辑中剔除这些词汇,让阅读过程更加的舒服,而不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产生不快。所以就将老鸨、妓女、皮条客等成人词汇删除,有些做了合理的改写。就比如上一段,改写如下:

 

最漂亮的侍女年方二八,特别爱笑爱闹,有时会让我跨坐在她的身体上,或者耍其他的小把戏。

 

这样不会让家长尴尬。


细节6:强迫症翻译


果麦版《格列佛游记》译者王岑卉,毕业于北京大学。目前是专职图书译者,已经翻译数十本译作,曾译著百万畅销书《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爆照:

 


 

看到了端庄严谨之美对么?嗯,译文如其人,端正、严谨。

 

在《格列佛游记》的翻译问题上,我曾与岑卉做了细致的探讨。除了上面说的转换英制单位以外,我们还对专有名词做了点研究。

 

比如:是“慧骃”还是“慧马”?

 

在过去的译法中,这个词是有争议的,传统译法是“慧骃”。这个译法从何而来呢?请看原文词:Houyhnhnm。

 

Houyhnhnm本意是“具有人类理性的马”,它的发音是[‘huihn?m]。之前的译者为了使汉语词与其音韵相合,找到了“慧骃”这个词。其中的“慧”字,含义与发音均与原文词匹配,是很美的译法;而后一个“骃”字,也许是为了发音靠近Houyhnhnm的后一个音节才选用。但对于这个字,我有不同见解。

 

先看“骃”字的出处。

 

“骃”出于《诗经·小雅》中的《皇皇者华》,原文如下:



选自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对于“骃”字的含义,在《诗经译注》、《现代汉语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均有明确解释:

 


 

“骃”,指的是一种“灰色杂毛马”。也就是指某个品种的马。

 

请细心的读者再回到《皇皇者华》的原文,留意上方的“骆”、“骐”、“驹”,分别指“白毛马”、“青黑色马”、“壮马”,它们都是用来指某个品种的马。

 

好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虽然我没系统的学过生物学,但也依稀记得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法。那么,骃、骆、骐、驹,可以认为是“马”概念之下的亚概念,相当于柳、槐、杨之于“树”。但这里Houyhnhnm要表达的是:具有人类理性的马。这是一种种族概念,是人和马的区别,而不是马的亚种之间的区别。如果可以译为“慧骃”,那也可以译为“慧骆”、“慧骐”、“慧驹”(我甚至认为慧驹是更好的译法),而原文中马的毛色并不单单是灰色杂毛,而是各类颜色。那么用“骃”字,虽然发音靠近,但是意思上也许有点不对。

 

做个类比:如果说有一种有理性的树,而英文原词的发音恰好与“柳”相近,那我们是把它译为“慧树”呢?还是叫“慧柳”呢?

 

所以,也许并没有比“慧马”更准确的译法了。它确实是马。如果是羊,那就是“慧羊”。

 

在与岑卉沟通后,后者也接受了“慧马”的解释。我们确定使用“慧马”而非“慧骃”,从目录到内文一以贯之。如果有读者质疑为什么我们的版本没有企及先前版本的译法之“妙”,那上述就是我的解释,也许能自圆其说?

 

结语: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内文用9.5磅的字,这样字大一点,非常帮助保护视力;又选用了吨价比国内胶版纸贵50%的瑞典轻型纸,只因它无毒无害。还有很多细节,希望喜欢这本书的读者能一点点发现。而讲述这个故事,其实是想探讨我对服务现代读者的一点点不同的看法和行动,更希望和同行交流当下阅读环境下的做书技术与工艺。


相关图书




2016果麦版《格列佛游记》

·多达60幅手绘插图,看图看过瘾

·英制单位换算,出版200年以来首次让中文读者读懂大小、距离、体积

·北京大学译者缜密翻译

·封面有颜,在一众老气横秋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