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卡夫卡的“饥饿”自白

 赫赫古诗词 2019-11-08

书氪的第074          

本文听读大致需要9分钟

  

主播 | 西西

BGM |  【钢琴】昼夜 -知足

尾声音乐 | 林俊杰 - Too Bad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 ◆ ◆ ◆

弗兰兹·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奥地利小说家、幻想小说的创造者、最有影响的现代德语散文大师。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 ◆ ◆ ◆

《饥饿艺术家》


  • 原文摘抄

饥饿表演近几十年来明显地被冷落了。

早些时候,大家饶有兴致地自发举办这类大型表演,收入也还不错。可是今天,这些都已毫无可能。那时的情形同现在相比确实大相径庭。

当时,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观众与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观众也络绎不绝。为了看得不失效果,人们举着火把。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大人们看主要是图个消遣、赶赶时髦,可孩子们却截然不同,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饥饿艺术家甚至连椅子都不屑一顾,只是一屁股坐在乱铺在笼子里的干草上。

除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观众外,还有被大伙推举出来的固定的监督人员守在那儿。

奇怪的是,这些看守一般都是屠夫,他们总是三人一班,日夜盯着饥饿艺术家,防止他用什么秘密手段偷吃东西。其实,这不过是安慰大伙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为行家都晓得,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

当然,不是每个看守都能理解这一点。

数年之后,这个曾受大家喜欢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似乎被那些喜欢的观众忘却了。

人们开始纷纷涌向其它演出场所,不再观看他的饥饿表演了。演出经理领着他又一次跋涉了半个欧洲。

希望在某个地方重新找回逝去的狂热和兴趣,然而却一无所获,好像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

最终,饥饿艺术家告别了经理,受聘于一家庞大的马戏团。为了避免受刺激,他甚至连合同条件都没瞥上一眼。

马戏团确实很大,数不清的人、动物、器械随处可见,他们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不论什么人才,包括饥饿表演者也不例外。

毕竟他当年可是赫赫有名的。饥饿艺术家向他们保证,说自己的饥饿艺术不减当年,他越说越兴奋,早就把当今形势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别人对于他说的话,只是付之一笑。

起初,他急不可待地盼着演出休息,眼看一群群观众朝自己蜂拥而来,他就激动得欣喜若狂。

可是他很快就看出,这些观众的本意是去看野兽的,因为他们总是大步流星地路过,目不斜视,直奔兽场。

一段时间后,那个标注艺术家挨饿天数的小牌子,上面的数字已经很多天没变了,因为就连记录员也开始对这个工作感到厌倦。

但饥饿艺术家仍坚持着自己的饥饿表演,现在,他可以任意独行其事了,不受时间的限制了,只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饿了多久,成果究竟达到了何种程度。

又过了许多日子,马戏团的表演告终了。有一天,那只笼子引起了一位看管人的注意,他问道:

“为什么把一个好端端的笼子闲置不用呢,你们瞧瞧,里边的谷草已经发霉变味了。”

大家互相看看对方,都不知道情况,直到有人看见了记数的小牌子,才猛然想起饥饿艺术家。

人们用棍子拨开腐草,在里边找到了他。“你还一直不吃东西?”看管人问道,“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诸位,请多多原谅。

饥饿艺术家有气无力地低声说到,

“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

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因为我其实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否则会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饥饿艺术家最后的几句话,而他那放大的瞳孔里,似乎表明着: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在匆匆埋掉饥饿艺术家之后,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活蹦乱跳,口胃大好,观众从它的欢乐中享受到了轻松,挤在笼子周围,久久都不肯离去……

在卡夫卡人生的最后两年里,他用一本小说完成了一次自己人生的回顾。这本小说就是《饥饿艺术家》。


在书里,有一位饥饿艺术家,因为找不到合适自己胃口的食物,就坚持每天不吃东西。这不仅让他成社会的异端,被厌恶、嫌弃,最终还饿死在牢笼里。

故事简单而又悲伤,但如果你了解过卡夫卡,就会知道这写的就是他本人。

就像六便士那样,把高更自己写得太过真实!

从小体弱多病,加上冷漠的亲情,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他成了最边缘、最孤独的人。但他的内心,始终有一股力量让他坚持下去,那就是写作!为了写作,他甚至三次悔婚,而他的众多小说,最终也都成为经典。

就像饥饿艺术家一样,卡夫卡也在用生命践行着自己人生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