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拙,古人早有论断。 唐代诗人罗隐在 《自贻》一诗中写道: 纵无显效亦藏拙, 若有所成甘守株。 明代著名文人洪应明亦在《菜根谭》里写道: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寓清于浊,以曲为伸, 真涉世之一壶, 藏身之三窟也。 活着就是修行, 人生的智者往往懂得 “露巧不如藏拙”的人生真谛。 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 一些年纪大的老人会自称“老拙”或“老朽”, 得道高僧会谦称自己为“拙僧”, 一些有涵养的人想他人介绍自己的亲人时, 会说:这是拙妻、拙子、拙女…… 这些以“拙”自得,以“拙”自谦的人, 并非真的“拙”, 而是深知“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曾经对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他说:“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就是: 愚拙的背后, 其实是一种宽厚无边的道德。 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嘲笑一些人太“拙”, 利益就在眼前, 他们明明可以抢占, 却偏偏选择放弃; 机会就在手中, 他们明明可以高升, 却偏偏选择后退。 我们认为他们不懂得把握机遇, 实在太拙、太蠢了。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境界更高远。 他们深知人生在世, 锋芒不必处处显露, 万事不必件件出头。 智者的愚拙, 并非真的愚拙, 而是充满智慧的低调。 智者愚拙的背后, 是冷眼旁观,洞若观火, 是大真若屈,大巧若拙。 古人常说:玉不琢不成器。 其实,在琢玉的过程中, 藏拙的水平也决定了玉石的价值。 玉石作为大自然的馈赠, 它经过上千年时光的氧化和沉淀, 形成了各色各样的皮色, 而这些皮色,却成为后人眼中的“脏”物。 优秀的玉雕师, 往往也是藏拙于巧的大师, 他们会通过独具的匠心, 将玉石上的“脏”化瑕为瑜, 从而创作出一种完美无瑕的作品, 这就是藏拙于巧的智慧。 古人还说:人不琢不成才。 做人和琢玉是一样的, 与其费尽心思地追求完美, 不如珍惜拥有的全部, 化拙为巧, 做真实直率的自己。 毕竟, 干净到没有缺点的人, 不如不见, 因为他不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