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市场:老沈阳人记忆中的“杂巴地”

 爱筠轩 2016-08-25

  □潘石

  2016年5月24日,农历四月十八。200多位锡伯族同胞从新疆伊犁赶到沈阳,共庆锡伯族西迁252周年。在锡伯家庙门前,77岁的何华言春老人长跪不起。“不管走多远的路,不管怎样周折,我们都要回家祭祖,这一路上,我们激动得好几次流泪。”

  这一刻,距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刚满10年。

  就像西塔不只是一座塔,北市场在老沈阳人眼里,也并非一个市场那么简单。

  从阜新一街步行到北市场,途中穿过一片老旧小区,路不宽,却常有名车出没,夹杂着各色行头的路人。他们并非为北市场寻古而来,只因两旁门市贩卖的饵坠钩漂。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李煜的词吟咏了千年,世上能记得南唐后主的恐怕寥寥,只是那支伸向江中的渔竿,还是搅起了缕缕腥咸之气。

  走上皇寺路,远远可见卢中南手书过街牌坊,它是北市场的符号,却称不上标志。因为,距今309年的太平寺(锡族家庙)气度森严,距今378年的实胜寺(皇寺)香火依旧,它们面南背北,端庄安详,像两位耄耋老者,坐看繁华寥落,静候世间轮回。

  它们,才是百年北市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21年前的北市场,还是一片说起来有些瘆人的坟地。几个修庙的手艺人住在那里,人们又叫它“十间房”。

  谁也想不到,那个叫张作霖的人改变了这里的命运。“东北王”看到了黑土地上潜藏的商机,他平坟辟地,发放商号,诱引着资本家、地主瞪着猩红的眼睛,广聚财源,大兴土木。不到10年光景,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竟然从坟场中开出妖艳的花朵。洋行、剧场、戏院、饭店、赌场、烟馆、妓院、茶社……北市场和太原街、中街一样,变成了旗幡招展的海洋。

  这边奉天落子的“角”刚一亮嗓,那边普云楼的八锅酱肉已经上桌,输红眼的阿猫阿狗声嘶力竭的押宝声,典当行里秘不可宣的私语声,和着烟花柳巷里跳荡的眉眼,大烟馆中交杂的烟圈,绘制了一幅关东风情浓郁的“清明上河图”。北市场一下子声名鹊起,成了和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不相上下的“杂巴地”。

  对于距今80多年的历史情状,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有过详尽叙述:“北市场地区到上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热闹的‘杂巴地’,拥有各种娱乐场所150余家,饭店120余家,以及6家影剧院和一批当铺、烟馆、摔跤场等,形成了具有浓郁文化传统特色的繁华娱乐区,成为东北民俗文化的缩影。”

  “一片大荒野,除了一个名字,其余什么都没有。这仅有的名字又直又白,没有半点光鲜的色彩,半点浪漫的情调,可是这个名字却像是一块魔毯,一块可飞向金山银山的魔毯,给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梦境。”作家马秋芬也在书中这样描述。

  对于北市场来说,那段旧时光,真的就像一场无法复制的酣梦,是很难用语言评述和还原的老照片。洋行、银号和当铺里流淌着真金白银,将笔笔财富囤聚成传奇;金开芳、筱麻红、鑫艳玲、刘艳霞等名伶成就了沈阳评剧,那些行腔俏丽的唱段从“大观茶园”飘向全国;春发祥的小肚儿、于家馆的鱼、公乐烧海参、三盛轩坛肉、老边饺子……一招鲜变成了一块块金字招牌,代有承袭并福荫子孙。与之相对应的,是无良产业滋生蔓延,三教九流招摇过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仍然在口挪肚攒中度日。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即便面对着多重二元对立,在军阀混战、乱象频仍的年代,这个奉天城下巴掌大的地方还是艰难而倔强地存活了下来,甚至活出了一种气度,一番风韵。这应该是北市场留给世界上最真实的影像,既能在浮华中行走,又能在市井间穿梭,一颦一笑间,暗合了老沈阳人刚柔并济的品性,随遇而安的态度,还有从毛孔里散发出的敢为天下先的自在和洒脱,这些特质在建筑、戏曲、饮食、服饰等多重元素的附丽下,形成了这块“杂巴地”里独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象。

  10年前来到沈阳,老北站是我的第一站。那段时间,我曾经无数次从和平北大街、北三经街穿过,眼前是汹涌的人潮和车流,却无暇顾及那片只有皇城根脚下才会泛起的朱红色。我根本不知道,在距我咫尺之遥的地方,曾经生长过繁华如锦的街市。而这个叫北市场的地方,又和多少人的童年、梦幻和记忆有关,甚至缠绕纠结一生。当我遍寻它的信息,试图拼接起百年前的样貌,现实给我的,只有支离破碎。

  梅先生的窈窕身姿还在中央大剧院中摇曳,马三立的包袱尚未在祥云阁茶社散尽,北市场的花却早早萎谢了,凋落在老人们暗淡而浑浊的泪眼中。

  青砖小瓦木格窗,雕花勾栏带连廊,清水脊端两头翘,磨砖对缝硬山墙——寥寥几笔,北市场老城区的绰约风姿就被勾勒出来,那些花格栅、朱漆门背后,飘落过几许细碎而斑斓的春花,摇曳着多少至今未曾熄灭的烛火,却总是隐含着丝丝神秘和诗意。曾经用洋洋90多万字,写尽北市场风情的虞生老人不无叹息:虽然大部分是妓院、烟馆,但是比起现在的居民楼,那些建筑要漂亮百倍。当年老北市的一切,现在很难找到踪迹了。

  在以塔吊和打桩机为标志的改扩建面前,一切说辞都绵软无力。经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改造后,共益舞台、中央大戏院灰飞烟灭,民族电影院、群众电影院、云阁电影院不知所终,还有数不清的茶楼、镖局、饭庄、车行,连同唱戏、说书、打快板、演杂技、说相声、变戏法的民间艺人,很快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又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悠长的皇寺路上,只剩下两座孤零零的寺庙,在瑟瑟寒风中挺立,号称“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鸣钟,也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

  已经82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一闭上眼睛,还能想起北市场从前的模样,那是艺人休养生息的福地,是他幼时的文化启蒙。可自打说上书后,这里的风致在渐渐消逝。如今,他偶尔回沈阳录评书,路过北市场时却从不下车,因为这里,已经找不到一点从前的影子了。

  我知道,老爷子是不敢停留,他怕那一栋栋剑拔弩张的楼宇,刺伤自己的心。

  一个清风拂面的午后,我再次来到北市场。暖春庙会的喧嚷尚未散尽,昔日门庭冷落的集市攒聚了丝丝人气。皇寺路两旁,数十辆流动货车叫卖着名吃美食、碑帖字画、金石篆刻、文物古玩。广场中心,则是青铜玉器、古旧书刊、文房四宝、书画装裱的集散地,围观者众多,讨价还价的也不少,也许是怕“打眼”吧,始终难成交易。老北市文化园的珠宝玉器城里,昏黄的灯光下,多人悬毫泼墨,现场作画,却鲜有问津者。耳边一阵锣镲梆子响,背靠太平寺的戏台上,穿红戴绿的女子披挂上阵,亦娇亦嗔,正是新凤霞的《刘巧儿》选段。虽然涂着厚重的脂粉,也能看出正在远离她的青春,不知这些演员和老艺人有没有瓜葛,终究唱不回北市场的昨天。

  穿过位于北市一街的花鱼市场,我还看到了已经变身为辽宁青年剧场的“大观茶园”。“香草荷包手中拿,荷包上面把花儿扎……”一代宗师韩少云的《小女婿》在耳边响起,评剧名伶音容如初,这里,却再不是当初的“落子园”。剧院大门紧锁,一座名叫“和景嘉园”的小区已经初见规模,和平区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在这里落户,我开始担心“大观茶园”的命运。面对房地产商的重重逼仄,不知高小辫(原名高景山,“大观茶园”发起者)灵下有知,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相邻的北市二街,整齐地码放着一排寄卖行,听说这里是沈阳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典当行业群,诚信寄卖、人和典当……一张张并不多见的老式招牌泛着精明。这里有北市场当铺的前身吗?他们祖辈的命运、承继的基业,包括身上流淌的血液又和这方土地有什么关系呢?

  越来越多的问号在脑中集结,却找不到答案。拐角处,曾经的北市、民生、中原三大百货所在地——沈阳百货大楼早已风光不再,北市副食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我的心却在一点点往下沉。

  北市场,已经真的退化成一座市场了。

  我曾经去过远在湘西的洪江古商城,那是一座深埋在历史里的城中之城。大气而张扬的门匾,岿然不动的石雕,被时光削去墨迹的题字,都见证着300多年前的门庭若市与富贾成群。值得庆幸的是,它成功地避开了战火涂炭和文化清洗,一切都是那么鲜活而完整。没有人去惊扰它,没有谁想改变它,人们宁愿它活在记忆里,静静地守候自己的旧时光。

  回望北市场,我能触到它从心底泛起的悲凉。

  沈阳是一座不缺历史的城市。“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2300年的建城史,沈阳故宫、昭陵福陵,世界文化遗产瑰丽多姿。但是,它们终究离皇朝太近,却离百姓太远。我们需要的,是像北市场那样的故园,那里的只砖片瓦都保存着古旧形态,悠长的窄巷里,随时都会传来油炸糕、烤地瓜的叫卖声,到老北市茶馆喝喝茶,看格格婚礼,瞧瞧拉洋片儿,祖辈人传下来的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体现在生活中,融化在血液里。那些不假修饰、原汁原味的习俗,也许很简单,很朴素,也许有些落后,甚至不合时宜,但是,那是我们能够接受并延续下去的行为习惯,它可以让老人捋清家族的脉络,也让后代有个祭拜的念想,让梦里堆积在眼窝的那池水,不会熬成乡愁。

  这几年,重塑北市场,复建民族文化工程的声音不绝于耳。皇寺广场中心地带已被圈禁,听说要打造文化商贸特色街区。不知那时的北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呢?经历了如此深重的创伤,它还会重现昔日胜景吗?经年以后,谁还会记得百年前,那个最初最美的梦境?

  人和城市,活在不一样的时间语境中,拥有着各自的公共属性。人会老、会死、会聚首、会离开,他们对于城市而言,是稍纵即逝的面孔,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城市在他们心里,却是家,是那束恒久不灭的灯光,是怀旧和寻根的情怀。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北京南锣鼓巷、上海豫园、南京夫子庙、成都的宽窄巷子……还有那么多老居民守着那些老物件、老古董,用淡然的目光望着那些眼神中充满新鲜的游客,浮云一般汇合消散。

  在老沈阳人心里,北市场也是这样的一条街区,它承载着记忆中那片不落的飞羽,念念不忘口口相传。

  那应该是一片广博的地域,它东至北三经街,西至阜新一街、和平北大街,南至营口东路,北至铁岭路,当年的“杂巴地”,已经升级为一座瑰丽多姿的“方城”。人们浸润在宗族文化、庙会文化、关东文化、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广袤时空,逛仿古街区,用特色餐饮,品休闲时光,眼前铺陈开的,是一场集传统民萃于大成的饕餮盛宴。

  如果你钟情文化遗产,可以去宏亿皇寺艺术馆,那里是瓷器、玉雕、木雕、沉香、唐卡的海洋,每件艺术藏品的背后都有故事,几经辗转遂成经典。如果你偏好珠宝玉器,就走进东北最大的翡翠玉石商城,缅甸翡翠、新疆和田玉、陕西蓝田玉、福建寿山石、辽宁岫岩玉、阜新玛瑙,让人的气质也温润起来。你还可以一头扎进百米文玩胡同,在珠串把玩间流连,雅俗共赏、南北共容的北市场让远离现代社会的民俗民风重回盛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