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门走出双料博士:一个四川农父的育儿奇招

 王浩然 2016-08-25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充分利用环境的特点,屏蔽劣势,发挥优势,努力将孩子往光明的方面引导,就是正确的教育方法。——题记
陈大伟博士和爱妻合影

  2016年5月,四川德阳市中江县集风镇的深夜,乍暖还寒。60岁的陈昌荣脱掉保安制服,骑上自行车回到乡下的家。到家后,他会问一下女儿,弟弟的QQ空间是否有更新?此时,他的儿子陈大伟,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陈大伟并非天资聪颖,读小学时成绩不好,初中是在普通乡村中学读的,可他最终却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电子学博士生,又被澳洲墨尔本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并获得合计100余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很多人都很好奇,没有文化又家境赤贫的陈昌荣,是怎样将儿子培养成材的……

烈日下的庄稼地:吃尽苦头的儿子要读书


  1980年春天,四川省中江县石垭乡(现集风镇)石垭子村24岁的小伙陈昌荣与邻村姑娘蒋光琼,幸福地结合了。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陈香梅;1986年,他们又生下了儿子陈大伟。陈昌荣的家里只有几亩薄田,除了种庄稼,就是喂猪喂鸡,赚几个活钱。陈昌荣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发誓,再苦再难,也要送儿女读书!
  女儿很懂事,读书很用功,可儿子陈大伟却让陈昌荣有点伤脑筋。陈大伟比姐姐小5岁,虽然性格有点内向,但是很犟,尤其让陈昌荣头疼的是,他不爱学习,贪玩,上小学时,成绩排在几十名以外。陈昌荣非常着急,不止一次苦口婆心告诫儿子:“儿啊,你这样不努力,今后就只能过苦日子,你要想不受种地的苦,只能靠读书。”可不到10岁的陈大伟,对这些毫无概念。“种地就种地,我不怕!”虽然干农活几乎是每个农村孩子都免不了的,可陈昌荣溺爱儿子,很少让他干重活。听到儿子这样说,他才意识到,非得让儿子吃点苦头,吓也要把儿子吓回到书本里去,不然,儿子真的就毁了。于是,陈昌荣找儿子谈话:“你姐姐上初中了,离家远,很多农活干不了,你是个小男子汉了,要帮我们干活,反正你不爱读书,将来也是要干农活的,现在就开始干,不许偷懒!”
  每天一大早,陈大伟就要起床去放牛或打猪草,下午放学回家就要跟着父亲上山去砍柴,还逼着他学犁地。很快,陈大伟的双手就裂开了口子,叫苦连天。陈昌荣摊开自己的双手,上面一层厚厚的老茧:“儿啊,你不读书,要干农活,这还只是开始,你看爸爸手上的老茧有多厚。”
  倔强的陈大伟嘴硬,不服输,陈昌荣不管他。到了周末,陈昌荣带着儿子去挖土,锄草。烈日炎炎,头上戴着斗笠也抵挡不住,汗水湿透了陈大伟的衣衫,跟着父母干了几个月重活,身上晒脱了几层皮……
  果然,陈大伟受不了了,含着眼泪跟父亲保证会努力学习。从小学4年级开始,他的成绩开始回升,进入班级前二十名了。不过,小学毕业时,这种成绩是不能被县城的两所重点中学录取的,只能就近入读办学条件差的石垭中学读初中……
  看着一起读书的小伙伴,有的进了省重点中江中学,有的进了市重点城北中学,而自己却只能就读乡村中学,陈大伟心中涌起了一阵失落感……
  看到儿子有了荣誉心,陈昌荣有点担心,又有点高兴。他告诉儿子,村里谁谁谁,就是从乡中学考上省重点中学的,后来还考上了大学,还带着儿子去别人家里拜访,请别人现身说法,鼓励儿子向别人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姐姐陈香梅虽然成绩很好,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选择了读职业高中,希望早点出来工作。她把大学梦留给了自己的弟弟。
  可是,陈大伟上初中后,学习劲头却有反复,有时努力,有时松懈。陈昌荣心想,儿子读小学时,用繁重辛苦的劳动,可以吓得他捧起书本,可上初中了,再用这一招就不灵了。这该怎么办呢……

带着儿子去打工:让你体验困窘和繁华


  一天,陈昌荣从市集上卖柴回家,途中他摔了一跤,跌破了皮,就用块泥巴糊着,回到家,用白酒清洗伤口。陈大伟告诉父亲,得去村诊所上药,不然会感染。陈昌荣苦笑着告诉儿子,卖一担柴,也就是几块钱,去诊所一趟,少说也要花十几元,划不来。陈大伟听了,默不作声。见儿子担心自己,陈昌荣心头一亮……陈昌荣为了儿子的学习,一度不让他下地干活了,可现在他有了新的想法。儿子逐渐长大,开始懂事了,辛苦吓不倒他,但他可以看到父母的辛苦,体恤父母的不易,举一反三,从而产生想要改变命运的想法。这样,就算没有父母盯着,他也要学习。此外,陈昌荣希望儿子记住父母的困难,将来不至于忘本……
  一天周末,陈昌荣带着儿子去集市卖柴。15公里左右的山路,上坡下坡,父亲挑担大的,儿子挑担小的,一路上累得直喘气。可到了集市上,买柴的人却挑三拣四,只肯出最便宜的价格。当时,镇上很多人开始烧煤气,买柴烧的人也不多了,他们只能是贱卖。陈大伟很是不平,觉得这汗水流得太不值……
  陈昌荣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我们这地方苦,挣个钱很难,我没有文化走不出去了,我希望你和你姐姐能走出去,别困死在山里。你只要肯努力读书,再苦再难,我也送你读。如果你努力了,就算没有考上大学,那就是命,我不怪你……”
  陈昌荣16岁时患过脑膜炎,因为缺医少药,留下了后遗症。劳累过度,就会出现头痛和昏迷。有一次,陈昌荣就昏倒在庄稼地里。陈昌荣没有把这些瞒着儿子,他觉得如果他不知道,就不懂得努力。
  陈昌荣和妻子仅靠地里刨食,无法供应一双儿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开始去德阳打工,在工地和过水泥,挑过砖,也做过保安。在儿子假期,他特意把儿子带在身边,希望儿子看到父亲的辛苦和不容易,激起他走出大山的雄心……
  陈昌荣的这些努力,没有白费。陈大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学习更用功了,也想尽量减少父母的负担,还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父母种地。   每年收了油菜和小麦以后,当地人的做法都是将油菜秆和麦秆烧了,然后将灰撒到地里当肥料。他从书本中知道,灰烬撒到地里,没有什么营养,而且燃烧麦秆等,产生很大污染。他让父亲将麦秆和油菜秆打碎,稍加发酵后,洒到地里,再用木犁翻过来,将碎秆掺和到土壤里,既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又是绿色肥料。通过这种方法,他们家的水稻、大豆、小麦和红薯的产量显著提高,后来邻居们都采用这种做法。
  陈昌荣很高兴,对儿子说:“将来你上了大学,懂的知识更多,会帮乡亲们更多的忙。崽啊,好好努力吧!”此后,每当在生产中碰上难题,他就向儿子求助。在帮父亲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陈大伟不知不觉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养成了钻研的好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