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真堂风波带来什麼启示?

 diskuviq 2016-08-25

    一个以饲养活熊收集熊胆汁为盈利的公司,因为企图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而把自身曝光在世界社会面前,引发了一场极为敏感的动物保护之争。至此,料想归真堂已基本无信心再伸手股市圈钱了,因为成了众矢之的,不但隐退已迟,连维持原先的生存形态都已成了问题。将来,会不断有人打着保护动物的旗号反对归真堂的存在。

    熊类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现在因为中药制造的需要,国人采用“先进的”活体引流术,一年收集熊胆汁数量大到居然能以百吨计,一经曝光,令人惊诧。于是许多人士悲愤填膺,为动物受虐鸣不平;消息惊动了全球各式各样的动物保护组织,更是大张鞑伐,连连谴责,大有取缔归真堂之举。

    实际上,你要真正保护好一种物种,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发利用这个物种。开发得越成功,这个物种的数量会增加得越多。这个原理,已有许多学者达成共识。如养熊无利可图,民间没人会乐意主动地找这个麻烦。而野外那些熊,谁也保证不了几十年后还会剩下多少。

    熊作为一种杂食动物,食量大,如果在野外自然状态下生存,一头熊需要很大的地理空间才能满足食物需求。这在人口密度大,野生森林较少的中国,显然做不到也满足不了熊的自然繁衍发展。只有养殖场才能最终解决熊族的壮大。但单纯靠喂养,是一笔巨大的负担,是不能持之以久的。我们曾经有人信心满满地开办过养虎场,终因不准利用虎皮虎骨的一纸禁令,让投资者失去市场,无法回收成本,养殖场里“虎满为患”,难以为继,复使养虎业日薄西山。此时,并无爱护动物者蜂涌而至,慷慨为老虎捐款,说冷话看笑话的倒不少。养熊用以开发药物,“以熊养熊”,使之良性循环,熊族得以成倍繁衍,人熊双赢,何乐而不为?如果一味靠捐助“保护”熊类,熊除了在一小块自然保护区里苟延残喘,熊还能有什麼其它“发展”的希望?君不见中国自然界里的老虎正处在奄奄一息的境地?野生华南虎已失去踪迹,几年前闹得纷纷扬扬的“秦岭虎啸”,竟是一场骗局,徒令国人失望;野生东北虎即使被“保护”了,在支离破碎的小块山林中,食物短缺,配偶难找,也难逃慢慢灭绝的命运。

    有些物种,如犀牛、非洲象,以人类有限的知识尚无法驯养,只能以划定自然保护区加以严格保护。但狮、虎、熊的人工养殖是可行的。没想到,在如何“养”和利用的操作方法上分歧如此之大。

    暖冬来了,据说北冰洋的冰盖正在消融,将给北极熊带来灭顶之灾。是的,北极熊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在苦寒之地求生,却忘记了如何在没有冰的地方觅食的本领,如北极的冰层没了,它失去了猎食海豹的环境,它只有饿死、灭绝。如果要挽救这一物种,只能依赖人类的“保护”,无非就是划一块地方被“圈养”而已。但如果其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物种”存在(除了与众不同的基因),其作用就是为了维持自然界特定区域的生态平衡,那么既然气候改变了,它的灭绝在常识上也应该是正常的(适者生存嘛)。在此逻辑下,保护无能的北极熊岂不很荒唐?

    滑稽的是,除了猪牛羊狗猫;北极狐、水貂等等“毛皮兽”,山鸡、孔雀等“野味”;黄鱼黑鱼等“海鲜河珍”;都已“名正言顺”地归入“家畜”、“家禽”、“家鱼”,得以大规模养殖利用,何以“名贵的”老虎、熊类,却归于“另类”,不得“发扬光大”?那些“动物保护主义者”可能都是些吃素的大善士,但丛林法则和社会法则却迫切要求任何物种为了生存或壮大必须能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何况那些猛兽本非吃素之辈。

    三十年前,江南大地还生活着200-300万头水牛,因为当时水牛是农村最重要的耕畜,所以水牛家族繁衍得很好。但现在水牛不多见了,许多发达地区已没有了水牛的影踪,原因是现代化农机已替代了水牛。而养一头水牛所费的饲料成本和人工相比之下太大,谁还会养水牛?水牛家族只好迅速衰落。如无人留心,总有一天,人类的“长工”水牛也会沦为需要保护抢救的物种。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动物的朋友”及时为水牛作出呼吁。

    至于虐待动物之说,人类总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奶牛,人类为了喝到牛奶,先让母牛生下小牛,如小牛是母的,留下当宝贝培育,扩大奶牛队伍;公小牛则立即杀了吃肉。然后不幸的母牛开始每天产奶给人类喝。这种“虐牛行为”那些“动物的朋友”怎么就不吭一声了?

    还有人提出抽熊胆汁的行为肯定会造成熊的痛苦,不相信归真堂作出的无痛解释。其实,这个命题只要去一趟医院的胆外科病房了解一下就马上可以明白。有些作胆结石清除手术的病人,术后需要接管子“引流”一段时间(与熊的取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医生和病人都可以证明,这引流术确实是无痛的。

归真堂风波带来什麼启示?

 

附记:

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