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6-08-25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湖北滚龙坝村

滚龙坝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东南部一个山间平地,距鸦鹊水集镇1公里,"三一八"国道绕村而过。这里山清水秀,风土人情独特,文化传统深厚。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司正式命名为"中国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滚龙坝村,四面环山,林木葱茏,古树参天,山峰独秀。南北两条河水经流其间,面积约五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九百余亩,土地肥沃。

现居住两百余户,八百余人,形成了各民族人民大杂居、小聚居之地。村中房屋建筑庭廓烟树,院落棋布,古朴雅致、雾霭迷蒙。四周山势形成了东有青龙是瞻(青龙山),西有天马辔鞍(马鞍山),北有猛虎下山(黄家岩),南有五凤朝阳(五峰山),中有文笔调砚(宝塔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村内道路尽皆硬化,或水泥路面,或石板铺成,循山势沿级而上下,东上下通麦子淌、西下可达南里渡;黑色油路穿村而过,南可至沙地,北连"三一八"国道,交通极为便利。

出恩施沿318国道东北行40公里,到达恩施市崔坝镇鸦鹊水集镇,从集镇后一条村级柏油公路前行2公里,滚龙坝村便跃入眼帘。青龙、笔包、纱帽、马鞍、尖银、五峰、外坡、马环、宝塔、茅坎、老虎诸山,或直耸壁立,或斜伸缓延,拱卫着五百余亩的一坝良田,尖龙、洋鱼两河穿行坝间,旱时卵石突兀,雨时山水暴涨,一清一浑,交汇注入天坑,如双龙翻滚,滚龙坝的名称由此而来。

进入坝中,田坝边,阡陌旁,古树名木,高刺云天。据林业部门测定,最大的一棵青檀树龄长达545年,高36米,胸径137厘米,冠幅22;最大的一棵银杏树龄 594年,高34米,胸径159厘米,冠幅12米。树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记录着滚龙坝历史的久远。

在巨大的古银杏掩映下,茅坎山向氏族人墓葬分布在公路上下,几十处坟堆,或圆或长,大致差不多,墓碑则有长方形、圆头形、尖头令牌形、房屋形、虎头形,精简有别,各具千秋。细读碑文,才知最早的墓葬为南明隆武丁亥年,据今已有360多年,算得名副其实的古墓。墓主人的身份各异,有的是滚龙坝向氏的开山鼻祖,有的是功成名就的进士、举人、把总、千总、游击、都司、总兵,有的是夫贵妻荣的诰命贵妇,有的只是草民百姓。

滚龙坝的文化遗存主要以古民居与古墓葬为主。古民居主要分布于茅坎山、中村、老虎山脚三处。滚龙坝有明清古建筑及有保护价值的近现代民族建筑13处、房屋100多间,建筑总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且70%保存较好。

滚龙坝墓葬主要分布在茅坎山、马鞍山、尖银山等地,共30余座。有些墓葬虽葬于明代,但由后代族人在清代补立墓碑,大多为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墓葬,其中4座墓葬为虎头碑。这实属罕见,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