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小巷
=诗歌的赏析=请你闭眼想象:一条弯弯曲曲、窄窄长长的巷子,两壁耸立,壁上除了墙,什么也没有,没有门,也没有窗,它静静地站立,像一个孤独的瞎了眼的巨人。我一个人,也许还有我自己的影子,像孩子一样,拿着一把生锈的钥匙,敲打着这厚厚的墙,寻找出去的门。钥匙击打墙壁发出叮叮叮的声响,回荡在小巷里,像瞎眼巨人在沉沉的低吟和叹息。叹息着自己,也在叹息着我的无知。无知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出路,前头是不断延伸的远处,后头也是不断延伸的远处,看不到出口,我被困在这条又弯又长的小巷。我惊慌,胆怯而又倔强地拿着钥匙,一边敲,一边往前走,即使前面还是远处,没有尽头。
这是一个远景。你可以想象,在你眼前有无数条的小巷纵横交错,每个小巷里都有一个像我的独行人,在小巷里摸索前行着。就像一只只蚂蚁,在一条条的迷宫里爬行。
这是一个近景。就像电影镜头慢慢拉近,拉近到我所独行的那条巷子,只见两边连绵不绝的墙,壁上的一行行一列列青灰色的古砖,看不到门,也没有窗。
这是一个特写。一只手拿着一把老旧的钥匙,沿着巷子一路走,一路敲击着厚厚的墙。叮叮叮的声音,回响在空荡荡的巷子…… 我们继续想象:一个孤独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巷子的深处。但,敲击墙壁的叮叮叮的声响,依然清晰于耳际,不绝回响。 作者通过“小巷””的意象与我的一种禁锢与被禁锢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孤独和不屈服于现状的内心感受。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感受到的是一种孩子的孤独,充满浓浓的忧伤和无奈。但并不知道,读者是怎么营造出了这样的意境。现在重新去读,也一样被触动伤怀。这就是好诗的标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时光如何变换,好诗常读常新,永不过时,它能感动几代人,流传久远。 =诗歌的写作=我曾问一个简友:写长诗与短诗那个难?简友调侃说:那个都难,那个都不难,要看灵感。这样的回答还算机智,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傻傻想过。那么,本期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短诗的写作。
如果要以十四行为标准的话,在简书诗歌专题中,大多数诗友创作的现代诗,都算是短诗,可见短诗创作是主流。但什么样的短诗是好诗?我在这里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完整。不管长诗或短诗必须保持完整:完整的意象,完整的诗歌结构。《小巷》的意象(一个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结构(我走在小巷寻路,寻而不得); 二、精炼。长诗需要用很多意象或场景,去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和抒情。短诗只是用一个或很少几个意象,去将要表达的情感说明白。除了要精炼意象,还要精炼词语,需要抓住关键特征,用高度概括和浓缩性的语言。目前,最短的诗歌是北岛的《生活》,仅仅只有一个字。
三、韵律。本诗中一,二,四,六句最后一个字(巷、长、窗、墙),都押ang韵,读起来具有韵律感。韵律能增加诗歌的音乐性。我认为老祖宗的好东西,要多放在现代诗中进行尝试和创新。 四、意远。短诗要做到言简意远,曲终余音绕梁的效果。上面提到,短诗需要高度浓缩的语言,但不能为浓缩而浓缩,要以整首诗,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三观服务。另外,短诗,要有激发读者无尽想象力的功能。我们来看两首名篇:
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却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含有丰富的哲理。诗人利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桥,楼,明月,窗),构成两幅中国古典风景画,一幅是大空间,一幅小空间。诗人通过两幅画,述说着“多情总被无情恼”的深情,或是阐述万事万物都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哲理。诗歌激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也产生了仁者见仁的效果。
这首诗,也是顾城最受喜爱的,几首短诗中的一首。本诗只是轻描淡写,通过对看云和看我,一样的动作,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描写,让读者有了无尽的感悟和遐想。你可以把它当爱情诗去读。也可延伸开来,人与自然始终亲密,而人与人之间,却是充满猜忌和隔阂,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悲哀。就这么短短一首诗,能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和深思。这就是好的短诗。 写在最后的话:有很多人喜欢《小巷》这首诗歌,也有很多人写过很多关于它的赏析文章。所以诚惶诚恐地对这首诗进行了重新解读,以我自己的方式。如果喜欢本诗,对我的赏析和文章,有任何建议和意见,请多留言,共同探讨诗歌的写作,共同进步。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