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啥呢”Vol.36 | 64件“国宝之宝”变成“画”

 nzpeach 2016-08-25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国宝级文物”。

其实,中国官方从未订立过“国宝级文物”的说法。中国官方的文物分级系统,只有“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三档)和”一般文物“。其中“一级文物”数量众多,不足以成为“国宝级文物”的代名词。

那么,就没有个标准,划定什么是中国“最珍贵”的文物了么?也不是。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自此,“禁止出国文物”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被视为“国宝之宝”

纵观这64件(组)文物,绝大多数确实十分珍贵,例如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等。但也有人说了,为什么四羊方尊、《清明上河图》这样也很珍贵的文物,没有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名单?首批禁止出国名单中,一些文物的珍贵性是不是与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存在差距?

四羊方尊,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现藏国家博物馆

其实,这样一份在现实中限制了“文物自由”的名单,也并无责任一定要包揽“最珍贵”,毕竟得给外国人留点开眼,不是么?而且,“珍贵”本身就是个主观概念——这又不是奥运比赛,诸君不必认真哈。

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得以了解到,中国古人曾经何其智慧,创造出何其伟大的物质文化

通过滤镜APP“Prisma”,我们将64件首批禁止出国的文物变成了风格各异的绘画,虽然可能有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你得承认,这些文物,真的是极美的呀!

2012年、2013年,国家文物局又公布了第二批、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分别37件(组)、94件(组)。有了这一共195件(组)文物的名单,知道以后去博物馆看什么了吧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罕见的绘画珍品。

陶鹰鼎

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现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鼎上雕有一只两眼圆睁的猫头鹰,整体造型颇具气势,十分生动。

后母戊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商代晚期。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应是商王室重器。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利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西周早期。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 , 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

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礼村,西周早期。器形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291字,为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虢季子白盘

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西周晚期。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此盘造型奇伟,被誉为西周三大青铜重器之首。

凤冠

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县定陵,明代。定陵出土凤冠共四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凤冠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



嵌绿松石象牙杯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商代晚期。象牙杯由象牙根段制成,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晋侯苏钟(一套14件)

西周晚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铭文共355字,完整记载了周厉王33年(公元前846年),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

大克鼎

清光绪16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西周晚期。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7件等,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

太保鼎

传清代出土于山东省梁山(“梁山七器”之一),西周初期。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1977年出土于浙江省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表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河姆渡出土陶灶

1977年出土于浙江省河姆渡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灶的出土,表明河姆渡人在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良渚出土玉琮王

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

水晶杯

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宝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淅川出土铜禁

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禁为承置酒器的案,该铜禁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郑国大墓,春秋。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此壶原为一对,现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


齐王墓青铜方镜

1980年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西汉。该方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铜镜。其背面有五个环形弦纹钮,并饰有夔龙纠结图案,两个短边又各铸二钮,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

铸客大铜鼎

1933年出土于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战国。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1984年出土于安徽马鞍山朱然墓,三国(吴)。此双漆木屐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墓,三国(吴)。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1965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司马金龙墓,北魏。出土时较完整的有五块。屏风两面原皆有画,入葬时朝下的一面腐蚀严重,原貌难以辨别,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图中所示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块向上的一面,所画内容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屏风画风与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则已见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现分藏于山西博物院与大同市博物馆。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1979年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睿墓,北齐。该壁画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

涅槃变相碑

该碑原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为唐天狩2年(591年)所作,庙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今址收藏。碑身以佛祖涅槃变相为中心,雕饰佛祖涅槃前后情景和佛传故事,构图紧凑,雕工细致,颇具隋唐时期雕刻的圆润华丽之风。


常阳太尊石像

该石像为道教上仙太上老君的造像,高1.5米,以白石雕造,形象丰颐,神态和穆。该石像于唐开元7年(717年)雕刻而成,线条圆润流畅,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

大玉戈

1974年出土于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商代早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戈之王”。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战国。这套编钟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构成上、中、下三层。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曾侯乙墓外棺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战国。该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一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棺是我国迄今所见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曾侯乙青铜尊盘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战国。出土时尊置于盘内,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

彩漆木雕小座屏

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市望山1号墓,战国。其中透雕和浮雕了51只动物,包括大蟒20条,小蛇17条,蛙2只,鹿、凤、雀各4只。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

红山文化女神像

出土于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址主室西侧,与真人头部大小相当,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

鸭形玻璃注

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县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北燕。淡绿色玻璃质,质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青铜神树

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时代相当于商代。通高3.96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底座圈上3个拱形足如同树根,主干上3层树枝,均弯曲下垂,树枝尖端有花朵果实,其上均有立鸟,全树共9只鸟。主干侧有一身似绳索的残龙。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时代相当于商代。遍体满饰图案,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摇钱树

1990年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2号汉墓,东汉。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摇钱树是我国汉魏时期西南地区流行的富有多种意义的陪葬品,是古人幻想飞天、追求富乐的体现。该摇钱树是国内现存摇钱树中最高大、保存最完整、工艺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株。

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东汉。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马作飞驰状,3足腾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飞的燕背上,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

铜车马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秦代。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一号铜车马是四马立车(即立乘的车),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 。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重要价值。

墙盘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白家村,西周中期。(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


何尊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郊的贾村,西周早期。该尊是西周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酒器,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淳化大鼎

197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西周早期。鼎身上的主体图案为牛头蜴身龙纹。该鼎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是目前已知最大最重的西周圆鼎。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唐代。此壶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壶造型,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壶身中央,壶腹两侧面用模具冲压舞马图,据考证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马。

塞金兽首玛瑙杯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唐代。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红玛瑙,杯形模仿兽角形状,兽嘴作镶金处理,同时也是此杯的塞子。这种角杯实际上源于一种被西方称为“来通”(rhyton)的酒具,这种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

茂陵石雕

石雕主要分布在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墓前及墓四周,共16件,汉代。这些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石碑于1907年移至今址收藏,唐代。此碑于唐建中2年(781年)由一个名叫景净的波斯传教士撰刻树立,立于大秦寺的院中,记述了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碑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景云铜钟

石碑于1953年移至今址收藏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原名“景龙观钟”。后曾悬挂于西安钟楼。因铸于唐睿宗景云2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钟”或“景云铜钟”。景云钟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宏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号称“天下第一名钟”。

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唐代。杖头为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八重宝函

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唐代。唐懿宗赐赠,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檀香木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金塔基的银柱套放一枚供奉舍利。

铜浮屠

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唐代。浮屠即塔、精舍,该浮屠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第四枚佛指舍利即在银棺内。

“五星出东方”护膊

1995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汉晋。蜀锦护膊,上有文字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时出土的另外一块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两块织锦可以和缀为一,原话很可能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按照古代说法,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和辰星五星如果同时出现在东方天空中,则对中原王朝有利。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战国。此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漆制案面已朽。下部有两牡两牝四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蟠环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四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

中山王铁足铜鼎

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战国。该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该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

刘胜金缕玉衣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西汉。用金丝将玉片编缀成人形,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耳塞、口琀,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殓服,按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等,皇帝的玉衣用金缕。中山靖王刘胜是诸侯王,也服用了金缕玉衣。出土时,衣内仅见几枚牙齿珐琅外壳和一些粉末状骨渣。故玉衣和九窍塞并未能保存尸体不朽。

长信宫灯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妻窦绾墓,西汉。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夺目。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字,其中有“长信”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

铜屏风构件5件

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西汉。包括朱雀屏风铜顶饰(立于屏风两侧转角的顶上)、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固插在屏风顶横枋上)、人操蛇屏风铜托座(上半部为两个大小相同的扁长方套筒组成的活页,可作90度展开,为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构件)、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屏风正间两边的托座)、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屏风两边屏障下的托座)。

角形玉杯

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西汉。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人物御龙帛画

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1号墓,战国。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了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人物龙凤帛画

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楚墓,战国。帛画质为深褐色平纹绢,用墨绘成,兼用白粉,但多脱落,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

直裾素纱褝衣

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西汉。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

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马王堆1号墓,西汉。棺木为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在黑漆地上绘有仙人鸟兽及飞腾出没于云气间的云纹;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色彩更加绚丽,盖板绘二龙二虎相斗的图象,头档、足档分别绘高山奔鹿及双龙穿璧,左侧面亦以龙虎为题材,右侧面为勾连云纹;第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西汉。该帛画是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红地云珠日天锦

1983年出土于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北朝。锦幡残片,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本

1991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西夏。出土经书共九册,达10万字,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四种经文,是一部保存较好的西夏文佛经。根据该经书的诸多活字版印本特征,推定其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

青花釉里红瓷仓

1974年出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元代。仓楼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1960年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墓葬,南朝。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竹林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