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世俗调笑,以为人生最大憧憬莫过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中古时人物,说到扬州不能不提杜牧。近古时人物,说到扬州便不能不提八怪。然而造就扬州成为繁荣大都会的却是运河, 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令举世瞩目。扬州正当南北运河入东西长江之交汇口岸,为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和太湖流域物资交流的主要枢纽,成为漕运及盐铁转运中心,舳舻相接通宵达旦,成为唐代全国排名第一的热闹大都会及贸易港口,其意义决不亚于今日上海,中外商贾云集辐凑,在当时有“扬一益(今成都)二”之说。 以豪奢而追逐名家字画,对于扬州成为艺术中心势必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八怪”应运而生。“八怪”究竟是哪八人,实际有不同的说法。他们并无组织,只是不约而同地来到胜地以卖画为生,兼有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特质,他们在生活中特立独行,艺术上敢为天下先,崇尚新奇独创,为千年古扬州增添了最后一笔亮色。“八怪”当中最为家喻户晓的是郑板桥,以其人格与书画并举,将一介芝麻官做到了不朽。郑板桥诗文书画俱佳,恣情山水,多与骚人游;最爱画兰竹石,凛凛有生气,书法自创“六分半书”,隶楷参半,在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在郑板桥众多存世画作中,竹石兰是永远的主角,“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1764年作 竹石图 墨竹始于五代,南唐后主以金错书法写墨竹,是双钩画法。蜀之李夫人见月下竹影翩然,有所领悟而作墨竹图。宋代文与可画墨竹最为著名,之后各代都有长于墨竹的人,以清代郑板桥为最著名。士人以物比德,梅竹兰菊岁寒四友是君子节操的象征。板桥所作竹不讲师承,风格峭硬,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竹石,同样的是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格化身。 1756年作 竹石兰蕙图 立轴 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画竹之法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最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墨竹兰石图 板桥画石主要自倪瓒画法而来,以简劲线条勾轮廓而不加渲染;又用斧劈皴简单皴擦,且“石不点苔”,与兰竹相得益彰,凭添雅气。岩石虽以简单的几笔皴擦出来,却给人坚挺的感觉,“秉得坚刚性”。画家从山东任县令十二年之久,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成绩斐然,却因得罪了当地不法商人和官员而丢了官。然而画家的铮铮铁骨却未有丝毫的改变,此处可见一般。 秋风傲立图 竹下兰蕙虽寥寥数笔,却独具精神,“有数里之香”。兰叶作钉头鼠尾描,洒脱中见其秀气。兰叶之妙以墨挥毫,借草书笔法运之,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既添画面之美,又增胸次之香,正所谓“春兰满径芳”。画上题跋为七言绝句:“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款署:“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钤印:“乾隆东封书画史”、“丙辰进士”。板桥精书善画更擅长作诗,诗词不屑作熟语,且关心民间疾苦。 七贤图 郑板桥一生仕途不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既是谑语,也是自嘲。任职县令十二年未得升一阶,经世治国的抱负始终无法实现。早年为谋生而学画,于扬州做了十年职业画家,中进士后等候补缺生活来源还是靠卖画,于山东罢官后回扬州又以卖画终老。一生不如意,皆入诗画中。卖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都化入了郑板桥的笔中,有无奈也有坚毅,为其精神可贵之处亦为画家本人精神之写照,正是“劲节清风觉更高”。 双松兰竹图 立轴 秀顶双松最老苍,双勾兰竹更芬芳。知君百尺凌高志,并与青山作主张。立先、焕文两长兄。板桥老人郑燮。 《兰竹菊》 《兰竹石图》 《竹石图》 《竹石图》 《墨竹图》 《墨竹图》 《兰竹石图》 《墨竹图》 《修竹图》 《竹子石笋图》 《兰竹荆棘图》 《竹石图》 《 兰竹芳馨图》 《墨竹图》 《墨竹图》 《山顶妙香图》 《华封三祝图》 《竹石图》 《兰竹图》 《竹石图》 《竹石图》 《竹石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