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艺术馆是个多功能融合的艺术馆,不仅有独具特色、气派又不森森严的1500平展厅,还有本土气息浓郁的书店,一个精心布置的小茶铺,没有一点奢华,却美得处处能感到,这就是现代浮躁城市里所需要的那个既让人轻松、又时刻在回归自然的三五小聚之所。 身处闹市,又远离着喧嚣。 可以说,商场的艺术之旅在东三省是从沈阳华府·宣和开始的,开馆于2015年2月。开馆一年后,事实证明了这个决策具是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意性的。宣和每每精彩活动的运作,带来的是各界的关注和市民的热情参与,满足的是华府期待的客流增加和提高客流层次的愿望。 在这个省会城市里,华府天地购物中心刚进入人们视线时曾经是名噪一时的知名商场。地理位置优越,也有很多当时其他大型商场不具备的品牌,从世界名品到吃喝玩乐。 但和其他商场一样,越来越多的品牌同质化商场、越来越多的网上营销、新竞争环境又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等,使得华府也是越来越难做,越来越多的商户撤往其他商场。空置率飞涨。2013年底,购物中心一楼已关闭了近一半的面积。 盛总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的,多年成功经验告诉他要想使得一楼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改变,必须找到一个关键的点。经过勘察,有一处最让人头痛的地方,也是华府自开业7年来几乎从没有亮起灯的地方进入了视线。这一点不仅影响着一楼,甚至也是令整个华府招商工作人员头痛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宣和艺术馆所处的位置。 当他和助手,通过康氏药业的董事长的介绍找到可能会接下这个地方的项目人时,正是东北的寒冬季节,白雪在即便没有狂风的陪伴下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冰冷,但初次见面愉快而又众多相同的理念让盛晓青感到机会的春天快来了。 他们共同查看了现场。若干个隔断已然破烂不堪,只剩下了残破的“废墟”。 这个2510平的面积,众多招商人员磨破嘴皮也一直无人问津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是它虽处在整个商场的南端,但无门无窗又无光,进深54米,宽却不足27米。分割杂乱无章、基础格局也错落复杂。历经数年,在废弃经年残破不已的环境中,第一次的勘察和以往的勘察结果一样,以用户感到阴森而没有看完。 把破落变成景观,把黑暗变成艺术,二人理念相近。要有自己的特色就更加好,提出想法时已临近2014年春天。为加快脚步,把这里变成城市里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为下一步一楼的盘活迈出关键性的第一步,他和他的助手,一次次的约谈着这个他认为可以令他相信的人。 越多的城市人愿意慢下来,喜欢这里,享受一份闹市里的清净....”这是对方给他出的建议和看法,也是他期待的最满意的回答。就这样,合作达成了。 这时代是个断层的时代,是历史过度时期的一个片段, 能否设计出一个即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高雅情趣的长远格局,依然是迈向大家都成功的第一步。 老故事里出现新篇章,就像是一个带着枷锁的舞蹈,过程艰难。从一道道墙的被推倒开始,随着一步步精心的设计....一个气派但不森严、一个高雅但不冰冷、一个包容但不嘈杂、一个安静素雅但不又缺点点繁星跳跃闪动、动中有静、静中又有动的艺术馆,一个开启了东北商场艺术之旅的艺术馆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在华府宣和,人们感受到了文化艺术和生活融合的魅力。没有一张广告,口口相传中地产商、购物中心、艺术名流、老人、孩子、青年学生和艺术馆的经营者们,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都被这一现象所吸引,纷纷从各地前来参观。 各级政府、新闻媒体纷纷给予了各种肯定和支持。报道如潮,12个月160条。宣和与华府,真实的互为了一种传奇.....宣和步入了轨道,华府一楼的灯也几乎都亮了。 如今,它看起来很美,很自信。你很难想象当初残破的状况... 其实,艺术馆走进购物中心的做法,华府与宣和都不是第一个。全球最早出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西武百货,按照经济规律说它是金融危机中必然出现的产物。 不过,想让它好好的活着可就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前瞻性的问题了。最近常常有朋友在问,艺术馆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它首先是一个空间。无论线上线下,都是一个让艺术品不再处在冰冷的云端的空间,是一个让艺术家与观众零距离的空间,是一个可以拉升地域文化、提高地域审美能力的空间。是人、自然、社会、国家和艺术的结合,是一种和谐,是现实态度与理想主义的结合,是关怀与尊重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它体现的是对人、对家、对美好社会的简单愿望,是生活的本质追求。 没有传承难有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伴随着传承。这是文化的尊严,艺术的尊严,也是民族的尊严。宣和,已在演绎着空间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让你爱上中国字”已成为各界关注、百姓也喜欢的项目。 选择的道路,就是一个人的决心。明德的恢复,就是一个走向恢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民族、人与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选择和决心。总之,选择与决心结果已然很明显:这是一个多维度互动的时代,他把一个空置了七年的“废墟”变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大花园....华府一楼“活了、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