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博绕不开的几个问题,你想清楚了吗?

 霸王龙勇士 2016-08-25
论坛君:
人是要有点追求的。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精神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种方式。读博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如果你已经下定决心要考博士的话,那么时间规划、选学校选导师报考、合适的参考书以及笔试面试都是你绕不开的问题,今天的推文将告诉你答案。
 
转自:考博圈




当您看到这个帖子,我想您起码已经二十出头了,进入社会体会到生活的压力或者即将毕业面临人生选择,有时候考博的选择不单单是个人的抉择,会牵涉到家庭或心爱的人,会给自己和身边人的带来很多变化,所以考博的选择就异常重要。之所以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考博。


1
时间规划


考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考生的专业能力、心理与体力都是一个很大考验。笔者以为,考生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当前的水平、复习的效率、体力的极限值等)制定考博计划。但笔者建议复习总时长不应当超过两年,每天的复习时间不应当超过10个小时。最好是将总时长控制在一年左右,每天复习时间控制在6~8个小时。
 
备考过程应当根据自己的状态而对每天、每周的复习时间进行微调,切忌过大的波动起伏。

 



2
报考


 随着这些年来,申请审核制度的推行,很多知名学校已经广泛采用了这一在国外很流行的做法,就是不用考试,您可以直接向学校申请,不过一般各学院都会有自己的筛选标准,比如:有没有SCI?托福、雅思或者英语六级的成绩等等,表面是降低的入学的难度,其实也提高了一些同学的门槛,比如本硕学校不是很好的,或者硕士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过人科研成绩的。就会导致,有些同学更容易,而有些却入学无望了。


考博的同学,在择校的时候务必在网上、论坛里搜索相关学校、学院、学科的一手资料,是笔试,还是申请制度;笔试考几门、有什么经典参考书、难度如何、真题、如何复习,这都是需要全部掌握的。


关于学校的选择

就考博而言,选择学校不如选择导师重要。选择学校,可以参考以下因素:学校所在城市是否所报考领域的学术中心。
 
有人认为,选择学校应当充分考虑自己的水平,当自己的水平一般时,不应当选择过于热门的名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必过于在意。

第一,自己当前的能力并不是考试时的能力,备考过程就本身就是一个能力提升过程;

第二,热门的名校不会因为你不是出身“名门”,就歧视考生的,往往是考生自己的自卑心。

关于导师的选择

笔者认为,选择导师是考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事项之一。相对于学士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会更为密切,互动也更多。加之现在高校博导普遍一年只能带一个博士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会进一步提升。
 
选择导师,不仅应考虑导师的研究领域(过往以及当前,相对来说,后者更为重要)与对博士的研究领域要求(注意:导师的研究领域不一定与此100%重合)是否与自身相契合。而且还应当考虑导师的教学风格与自己的性格是否契合。
 
关于联系导师的时间

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未存在最优解。有一种观点认为越早联系导师越好。对此,笔者并不赞同。

首先,并不是说你越早联系老师,就可以越早地“占位”。博士录取并非采取“先到先得”政策;

其次,正常来说,考生的水准是随着备考的进度逐渐提升,过早地联系导师意味着你向导师展现的远远不是最好的自己。

最后,与其贸然地过早联系导师,强行联系导师,不如在恰当的时间和场合联系。总之,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考生的能力乃至整个人的心性,而非是联系导师的时间。


注意:
 
(1)最迟应当在初试之前与导师进行过一次联系,初试是联系导师的deadline。

(2)需要关注所选择的导师是否还有名额。对于这一信息,官网会有公布。

资料准备复习。




3
关于参考书

(1)考博相对于考研,其参考书籍的范围往往更广。而且考生对于书籍内容的掌握应当比硕士更深。相对于记忆,博士选拔更看重考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2)参考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所报考专业的参考书;另一类是自己所计划研究的细分专业的参考书。一方面,对于后者的要求要远比前者要高(深度)。另一方面,对于前者,应当遵循宜粗不宜细,抓大放小的复习方式。对于后者,则需要面面俱到,大知识点与小知识点,两手都要抓,而且都要硬。
 
(3)参考书的选择:不应当局限于所报考院校、导师所撰写的教科书、专著。只要是自己所报考专业领域内经典、权威的教科书、专著,都应当纳入自己的选择范围内。
 
(4)复习时,应当以一本(套)参考书作为主线,其他参考书作为参考。不建议同时将不同体系的参考书一同复习。
 
关于期刊

考博过程是否需要将报考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重要期刊文献纳入复习资料?笔者以为,期刊应当作为补充资料进行使用。用于提升考生对于关键知识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而不应将其作为参考书使用。
 
关于研究计划

无论是在申请制还是传统考试制中,研究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研究计划应当充分展现考生的学术能力与学术潜力,宜灵活,不宜过于死板。研究计划的风格还应当与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相契合。
 
注意:研究计划虽然需要灵活,但切忌哗众取宠。
 
关于毕业论文

有观点认为,毕业论文与考博关系不大,因此可以应付了事,只要能够毕业便可。笔者则认为:毕业论文可以充分体现考生的学术水平,是考生展现自己(学术能力、态度)的重要窗口,不可随意放弃。在复习时间充分时,更应当好好把握。而在申请制下,毕业论文更是评分的一项,需要认真对待。

 



4
关于面试

 

考完第一时间与导师联系,不要以为等结果就好了,导师的生源可能会有很大变动,如果导师今年忽然没人考了,那导师会在次环节给你很多支持,你懂的!


(1)面试发挥自己的真实实力便可,切忌期待超常发挥,以免期望值过大,将自己压垮,得不偿失。
 
(2)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并非全部。紧张情绪非常常见,面试开始时因紧张导致低水平发挥也非常常见,此时不应受其影响,而是寻求低开高走。
 
(3)另面试应当穿着正装,切忌休闲服饰,更不能穿着奇装异服。认真对待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真对待。
 
(4)面试不仅是考试,更是与面试的各位专家进行近距离接触的良机,与其将面试当做对自己考验,不如将面试当做是展现自己,与各位专家交流的过程。
 

最后,还要回到一个最初的问题:


5
考博到底为了什么?

This is a big question!有人会说有梦想就去追吧!没错,青春不就是用来作的么?很多人心中都有颗不甘平凡的心,很多有了家室的同胞们,或者受经济条件束缚,或者因为感情的原因当年放弃考博的战友们,谁会说自己完全没有当年的冲动呢。感情、经济、家庭、年龄都是困扰我们的因素。考博,没有那么单纯与简单…

选择考博,没有什么对错之说,都只是我们的选择之一我们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没有浮华的光环,考博的人需冷静下来,仔细考虑下自己的意愿与情况,到底读博是为了什么?自己的条件允许么?读博还是工作会更适合现在的自己…….都需要三思而后为。

有人说:我选择的人生就是科研,以后想成为知名科学家、院士,OK,根据现在的情况,那您读博是必须的。

有人说:我就像读博,然后去二本、三本学校当老师,同样,读博也是必须的,而且根据现在的情况,还得需要考个好点的学校。

有人可能默默放在心里,自己选择读博,其实是为了争口气,希望与别人过的不一样,或者只是隐藏在心底,逃避工作的一种选择,或者想着博士毕业可以找份待遇更好的工作,这些都是考博的理由,而且不在少数。那读博,也是好的选择。

总之,考博理由与好坏,就不多说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与选择,这些自己衡量就可以了。


最后,祝诸君考博顺利,展现最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