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理,是治療徬徨的良藥

 一杯茶一本書 2016-08-26
現代人總被好多人、事、物圍繞著,每天趕場忙工作、忙家事、忙孩子,明明人生已經超載,卻很難停下腳步重新思考:現在真的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嗎?

這樣的你我有個共通點,就是周遭一團亂──辦公桌文件四散、行事曆待辦事項一直無法結清,回到家裡整簍衣服沒晾、廚房碗盤待洗、孩子又興奮地拉手要陪玩??,就這樣被時間追著跑,庸庸碌碌又過了一天。

覺得喘不過氣嗎?代表「該整理了」。《零雜物》、《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認為,整理是治療徬徨的一帖良藥,藉由不斷取捨的動作強化抉擇能力,思緒一清晰,處事自然明快,對於未來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也較為明確。

她認為,透過逐一檢視、取捨身邊的每樣物品,整理個人的情緒與內心創傷,一旦弄清楚自己的目標、價值觀,想通了究竟誰才是該珍惜的人,就能清除不再符合當下需求與心境的東西,人們會比較容易認識真正的自己,並進一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除了生活該清理之外,整理人際關係也很重要。《人生要清爽》作者荒河菜美指出,家人、親戚、同事、與工作相關的人、甚至社群網站上的網友,複雜地交織著人們的人際關係,如果放任不管的話,便會不斷擴張,但一天只有24小時,我們沒有這麼多時間應允每個邀約,因此,務必定期整理人際關係,才不會被旁枝雜務牽絆,忽略最重要的人。

哪些該丟、該留,在人生不同階段,面對挑戰也各異,丟的是物品,但整理的其實是人生。

25~30歲
跟幼稚的自己說再見


留:值得持續珍藏的3項兒時物品、互動的職場人際關係
捨:兒時收藏的海報、卡通圖案用品、無益的人際關係


畢業後出社會,無論是搬出去住或只是重新整理房間,Phyllis認為應捨棄讓人感覺稚氣的物品,例如兒時收藏的偶像照片海報、卡通圖案日常用品、中小學課本等,因為環境透露居住者的心理狀態,一旦長久耽溺於兒時的情境,對外也易顯露出不成熟的氣質。


收納達人廖心筠建議,如果真有無法割捨的珍藏,那就選出最愛前3名吧!在屋裡找個適當位置展示,心情不佳時隨時可取得,有撫癒作用、又不至於堆積太多物件使得空間凌亂,其餘就大膽捨棄。

人際關係上,由於這時處於事業起步、衝刺期,急於拓展人脈,因此參加各種活動時,常會留下所有人的名片,不過荒河菜美建議,有些無益的人際關係儘早放手較好,包括:

1.常吐苦水、埋怨、謾罵的人,會帶來太多負能量。
2.無賴,包括借錢不還、或每次相約都遲到,總是造成他人困擾。
3.礙於禮數勉強交往的人,時間一久也不必硬要保持聯絡。
4.邀約3次都不理睬的人。
5.很久沒聯絡、看了名片或電子信箱還是想不起來的人。

30~40歲
各自捨棄 互相包容


留:耐玩的玩具、陪伴孩子成長、和婆家、娘家的關係
捨:夫妻倆婚前各自的雜物、因虧欠而亂買的玩具


從交往到步入禮堂,男女各自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組成小家庭,意味著兩人都要各自捨棄。

空間上,雙方物品必須先妥善整理,否則房子很快就被擠爆,甚且,從事室內設計的Phyllis提醒,就像人際相處一樣,兩人的品味也要平衡,互相妥協和包容,尋找美感的最大公約數,整個家才不會變得不倫不類。

更大的挑戰是孩子出生後,很多人直覺認為「小孩子的東西太多了,家裡一定會亂」,但Phyllis搖頭說,這些人本來就不善於整理,照顧小孩又分散很多注意力和時間,就更無暇收拾,感覺更雜亂。

舉例來說,孩子的衣著重點應是舒適保暖,而愈買愈多的理由,不外乎是爸媽一星期才洗一次衣服、或是為了拍照炫耀孩子而不斷購置新衣。同理可證,孩子真的需要這麼多玩具嗎?娃娃一整排、積木兩三套,模型車更是一買再買,「其實很多只是因為父母無法陪伴,因此買玩具彌補罷了,」她一語道破。


對此收納達人廖心筠建議,孩子喜歡且耐玩的玩具通常就幾樣,不斷發揮創意就可改變玩法,因此同類型玩具只要一樣即可,重複購買不同品牌的同類型玩具只是佔空間罷了。

「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兩人都同意,這個階段的人生最該經營的關係就是家庭。

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兩人若有一方感到壓力值爆表,另一人切記設身處地、互相補位,如果還是難以克服,也別忘了向長輩或外界求援。

40~50歲
換屋 不是換大空間來堆積


留:符合空間的生活型態
捨:想要但不需要的東西


到了不惑之年,工作大致穩定了,但人生課題沒變少──孩子漸長,家裡空間愈來愈不足,該不該考慮換屋?而長輩年老,身體開始出狀況,自己的體力也走下坡,是否有能力負擔再一次房貸?

Phyllis提醒,首先應認清「人」才是重點,換屋是因為人口增加,為了讓大家有呼吸活動的空間而換,並不是用來堆東西。她看過許多人換屋後,多了儲物間、雜物房或更衣室,但人的空間終究沒有變多,「不如以符合這個空間的生活型態來生活就好啊!」她疾呼。

如果徬徨不已,Phyllis建議先好好整理家裡,一方面透過整理讓思緒清明,藉由取捨強化抉擇能力,看清自己想要和不想要什麼、未來怎麼做。

隨著物品不斷被捨棄,或許就會發現,空間變得寬廣,根本不需要換屋,沒有這項龐大的財務壓力,就不需逼著自己汲汲營營於更多的薪水、更高的職位,家庭時間也不必因此犧牲。

Phyllis重申整理原則:

1.空間有限,認清房子的收納上限。
2.購物時,分清楚「需要」和「想要」,先從需要名單開始買。
3.如果空間滿載,確保「一進一出」,買一項、丟一項。

50歲~60歲
老前整理 清爽面對下半生


留:長輩遺物只留最有意義的就好
捨:孩子成年離家後留下的物品


這個階段最大課題是面臨許多「告別」,長輩生病到逝世、甚至夫妻倆可能有一人先走,如何收拾悲傷、處理遺物是一大難事。

Phyllis的母親自從家裡遭小偷後罹患創傷後症候群,開始囤積東西,她過世之後,Phyllis將滿屋子遺物搬回自己租屋處,最後花了5年時間才整理完畢。

從不願碰觸、想清除遺物卻感內疚、一直到痛下決心處理又怕賤賣了母親的東西,煎熬、自責的情緒不斷折磨著她,最後她只留下一件上衣和最後的筆記本,其他的統統捨棄了。

Phyllis體悟到,愈是珍惜長輩的遺物、愈不該用忽視的態度去處理,任由它們在屋裡生鏽、腐蝕、發霉,加上遺物堆積在任一角落都讓人每每見到就觸景傷情,沉溺於回憶、悲傷情緒中難以自拔。

因此她建議,留下1、2件最有意義的物品,其他都捨棄,讓自己的人生向前走。

除了整理長輩的舊物,這個階段也該回頭整理自己的人生。近年來日本延燒起「老前整理」概念,倡導者坂岡洋子觀察到,許多老年人家裡被雜物淹沒,就算想整理卻因體力變差而力不從心,因此她提倡「從50~60歲就要開始老前整理」的觀念。

孩子離家獨立,因此可以一口氣減少許多孩子的物品,正是整理的好時機,把居家環境整理乾淨,心情就能變輕鬆。

60歲以上
留下真正必要之物 舒適方便為優先


留:愛與現金、新的嗜好
捨:過多的收藏、過大的房子


離退休生活愈來愈近,體力也開始走下坡,孩子離家後,夫妻倆不需要住在大房子裡,既浪費空間又難打掃,可趁機換成小房子,優先考量交通便利、環境舒適的地方,最好附近有許多公園、美術館、圖書館、電影院等活動空間,以便退休後外出活動而非成天窩居在家。

心態上也要接受自己逐漸老化的事實,腳步放慢,培養新的嗜好,不過Phyllis建議:「你可以有新的興趣,但不要累積物品。」

例如退休後學習攝影,卻不必統統列印出來,存在電腦裡就好;學習鑑賞古董,也不需要花錢購入,只要懂得欣賞即可。

為了避免為子女或另一半添麻煩,不要在身邊累積太多物品和收藏,「最好只留下愛與現金。」Phyllis一語道破,學會放下對物品的執念,只保留真正必要的東西,如果收藏有價值的東西可變現,多吃些好吃的、多出門旅遊,對自己好一些,就是減少子女的負擔。

規劃老後生活的同時,也要接受人世間的無常與變幻莫測,因此,坂岡洋子建議,在自己思緒還清晰的時候,預先安排身後事,可減輕家人處理瑣碎事務的精神,包括財務規劃分配、思考生命末期時選擇何種治療方式、往生後通知哪些親友、以及預期的喪葬方式等。

動手整理吧!外在整理乾淨,心也就清爽了,前方的路也會愈漸明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