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事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1982--2005)

 江山携手 2016-08-26

 

 

王蒙:

    王蒙先生是当代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倡导小小说(微型小说)写作,并先后创作了《手》、《雄辩症》等小小说,他的作品,方寸之内显玄机,尺幅之间见境界,风格亦庄亦谐,见微知著。2003年,他以《笑而不答》等10篇小小说荣获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作为《小小说选刊》顾问,王蒙先生曾参加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当代小小说作家作品研讨会。他说:“小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捕捉的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他提倡“通过写些短小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一些精神愉悦,哪怕多一些文雅的话题也是好的”。2005年,王蒙先生在“首届金麻雀小小说节”开幕式上预言:小小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冯骥才:

    对新时期的中国小小说来说,冯骥才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创办过《口袋小说》杂志,创作了大量小小说,并于2003年荣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他认为小小说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他创作的“俗世奇人”系列小小说,将古代笔记体传奇和当代“津味小说”融合起来,其中《苏七块》、《巧盗》、《认牙》等已成为经典。作为《小小说选刊》创刊伊始的顾问,冯骥才先生曾多次参加郑州举办的小小说活动,并四次为小小说丛书和精选本作序,断言“小小说不小”,呼吁“请点亮这些星星”。他说,小小说已经创造出一种文化奇迹,而民间文学生机勃发,正是一个国家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值得大书特书。

 

吴泰昌:

    吴泰昌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活动家,作为《文艺报》的领导和《小小说选刊》顾问,他长期担任小小说领域各种奖项、赛事的评委,为小小说文体走向成熟和小小说作家队伍的健康成长,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95年,吴泰昌先生参与策划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当代小小说作家作品研讨会”,把当时有成就的23位小小说作家,引入主流评论家的视野。多年来,他曾不辞劳苦,数次朝至夕归,前来郑州参加小小说活动,为推动小小说事业的繁荣发展尽心尽力。他多次鼓励小小说作家潜心创作,说“作品要有思想深度,要有艺术品位,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惊奇,更多的发现”。

 

南丁:

    上世纪80年代初,百花园杂志社开始倡导小小说文体,时任河南省文联领导的南丁先生便成为《小小说选刊》创刊伊始的顾问。在繁忙的公务、写作之余,他参与了百花园杂志社历次的重大改革和文学活动、累计近百次的笔会、征文和评奖等,对知名的小小说作家和优秀作品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一直是小小说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庇护人和老园丁。南丁先生之于小小说文体的成长定位,有着诸多精辟的见解。他说:“小小说是一滴水的艺术,自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在。”“小小说是营造绿地的事业。”“小小说是英俊少年。”当今活跃于全国各地的数以千计的小小说写作者,在各类文学活动中,大都聆听过南丁先生的文学辅导。他以自己的深情投入,赢得了青年朋友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

 

   注:该奖项由中国郑州·小小说节颁布

 

   [杨晓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