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生活微评论 哈密有一个捡到十七万现金却不为之所动的人

 李涣 2016-08-26


潮生活酷评:也谈拾金不昧   评论员:简单


近些年,有一个词儿在网络迅速蹿红,这就是“正能量”。所谓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正向能量。如今,却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涵义,简而言之,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因素的行为和心态都属于正能量的范畴,当然,也包括情绪。查德·怀斯曼在他的《正能量》一书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激发出自我的内在潜能,展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在中国,大众对正能量的定义很广,而拾金不昧和见义勇为则成为了现实社会体现正能量的焦点。

 

小时候每个人对拾金不昧的概念理解都特别深刻,只要是捡拾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会交给老师,这只能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纯净。但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较之从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像拾金不昧这种曾经普遍的行为如今却变得十分稀缺,这是为什么?人性的弱点使然,很难解释,当贪念占据了主动,又身处这个物欲泛滥的社会中,高尚仿佛已然成为了傻瓜的代名词。很难说哪一个人更高尚一些,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就不难看出来这社会弥漫着的诡异态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试想,如果一个鼓鼓囊囊钱包在你脚下,四周又恰好没有人,这种状况下,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异常复杂,是据为己有还是拾金不昧?真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可能诱惑太大,无法抵挡,可能我也不能独善其身。

 


无论怎样去评论,这社会具有正能量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人前是一种态度,人后又是另一番模样,有人在时遵守社会公德,独自一人时却肆无忌惮。如果不是正义正气之人越来越少,也不会因几次正能量事件就能在社会和网络上引起轰动。去年在伊吾,我就听说了这样的一件事,在说这事儿的时候,我正好就在那笔巨款丢失的公路上。

 

杨奇刚,伊吾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三年前的一个清晨,在给施工人员送完蔬菜返回县城的途中,他捡到了一个包,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一些钱和文件,之后他开车继续往回走,没想到在走了几公里后,公路上又出现了一个鼓鼓囊囊的文件袋,停车捡起,打开发现里面又是塞满了钱。这过程让谁看了都会觉得兴奋,甚至是匪夷所思,捡一个包就已是很好的运气,更何况是连续捡了两个,这概率,恐怕不亚于彩票中奖。杨奇刚在捡到第二个文件袋后,马上掏出手机给派出所打了电话,经过清点,两个包中共装有现金十七万一千元。


 


事后,有人问他 : 突然捡到这么多钱,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奇刚说:打开包以后,真的从没见过那么多钱,脑子直接蒙掉了,只是在想,丢钱的人肯定都急死了,当时我都没敢数,也没敢动,就直接报警了。我无意于去夸大杨奇刚的精神境界,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个善良的大德之人,如此拾金而不昧,能做到者甚少,捡到钱后首先想到的是丢钱人的感受,更说明了杨奇刚的大善,虽说拾金不昧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像杨奇刚这样能做到者又有几个?

 

我相信“善有善报”这四个字,我想,杨奇刚也相信。一个人所具有的品质绝不是天生的,有三种环境可以决定。一是家庭环境,自小所接受的父母和学校的良好教育,是最直接的美德启蒙。二是周边小环境,伊吾这地儿虽然不大,但民风淳朴,这对杨奇刚的成长来说,也会产生一定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大环境,很庆幸,杨奇刚依旧保持了他做人的纯粹,没有被当前的世风日下所感染,也算是一种为社会美德补位的高尚。


 


杨奇刚的善举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但也引发了思考,为何我们在努力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真正行动上的响应者却寥寥?为何拾金不昧和见义勇为的行为在如今会被看做是傻瓜行为?为何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会被频频击穿?为何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越来越虚弱?有些问题不能去说,也不能去想,但又不能不去说,不能不去想,很矛盾,杞人忧天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说辞,都去漠视问题的存在,那么国家忧矣,民族忧矣,这绝非危言耸听。

 

春秋时期的管仲曾说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我们的物质条件不能说是非常优越,但仓禀实与衣食足已基本达到,可知礼节和知荣辱却来得太迟,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甚至不知道道德二字不是用来说教的。一种不良风气一旦萌发,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同样,良好的风气也是如此。邪恶之风一旦在社会中蔓延,所具有破坏力和传染力一定是惊人的,本是一个善良的人,却因这社会太多的负面消息而产生了从善疲劳,然后恶性循环就会出现,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道德底线的崩塌。但好的风气却很难在一个群体得到效仿和舒展,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也成为了这社会怎么走也走不出的怪圈。

 

与杨奇刚拾金不昧得到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一件事儿,内陆一孔姓男子捡到3万多现金后,他选择还给了失主,结果令人出乎意料,他几乎成了家族中的“异类”。结婚多年的妻子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丈夫是一个“懦夫”,连捡到的钱都不敢拿,而宁可欠下一屁股债。为此,夫妻俩吵了一年,最终导致离婚。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此结果是拾金不昧者的悲哀,是当事人妻子的悲哀,更是全社会代表正能量存在的悲哀,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会说: 人穷,志不能穷,个子小,人格不能小。一旦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这些话就已完全忘到脑后,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好像他人与己无关。从某一方面来看,也理解其妻子的想法,但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家境不好就去否定丈夫所尽到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因为一点点钱就去否定丈夫的品格,这是孔先生的妻子需要思考的。想起了历史上乐羊子妻劝告丈夫拾金不昧的故事,也想起了崔健的一句歌词: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当然,我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赞赏像杨奇刚这样用行动去捍卫传统道德标准的人,但还需让全社会都来认可这种行为带来的正面影响,使之在大众心里形成一种正能量的潜移默化,同时,还要使拾金不昧者得到道德自律的奖赏,目的就是为了压制社会上一些反道德观的怪论。这种局面中,配套的奖励机制就应急设立法,否则,没有奖励的拾金不昧,我们又该用什么方式去承认它的价值?又如何能突出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前年,广州市公安局起草《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失主领回失物时,可以自愿按遗失物品价值百分之十的金额奖励拾遗者;对无主的失物,政府予以拍卖,按拍卖款10%给予拾遗者。

 

经济在发展,物欲在增长,贪念也在膨胀,如此拜金环境下,去要求所有人拾金不昧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因为这不仅仅关乎于道德,还是一种法律义务和社会公德。《弟子规》中说: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书中还有一句: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社会需要杨奇刚这样拾金不昧的真高尚,更需要所有正能量的相继爆发,道德回归,从我做起,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