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调研

 昵称10731439 2016-08-26

  近年来,武汉市始终坚持服务城市、保供增收、提质增效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截止2015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620.28亿元,农业增加值370.0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722元,增幅连续第8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实现“八连超”。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2516.73亿元,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促进了一产“接二连三”。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景区景点建设,6大山水田园赏花区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休闲游接待游客253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23亿元,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促进了一产“接三带二”。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280亿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快了多业态融合发展。

  一、武汉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类型

  (一)农业产业园区示范融合。就是将农业产业与功能充分结合起来,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打造融合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结合武汉市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与生产布局分布,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苗木花卉和农业科技创新等5大类12个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12个示范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2.3亿元,高农生物园等园区成效初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例如,走马岭农产品加工园位于东西湖区107国道与京珠高速交汇处,入驻各类食品加工企业60多家,累计投资120亿元。目前投产企业25家(世界500强企业4家),2015年实现加工总产值产值83亿元、税收6.3亿元,产品主要涉及肉制品(双汇)、饮料(可口可乐、天喔)、休闲食品(百事食品、周黑鸭、良品铺子)。高农生物农业园位于高新大道光谷生物城,由高农集团投资,入园企业146家,累计投资60多亿元,主要产品有生物育种、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等。
   
  (二)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就是处于农业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销售连接起来,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种养业经营主体向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领域延伸。据初步统计,全市有近100家农业企业、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少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规避经营风险,由原来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切入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或兴办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或开办社区生鲜直销店、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了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原来以生产生鲜蔬菜为主业,近年来开始在蔬菜加工、速冻菜肴等领域发力;湖北老农民、武汉汇春食品均由以蔬菜种植为主,分别开设了75家、86家社区蔬菜直销店,以及75台、30台蔬菜直通车,发展到产供销一条龙。

  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全产业链经营。据初步统计,目前武汉市6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原来单一的农产品加工,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如在周边地区布局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建立专业批发市场、连锁专卖店、大型冷库和产品文化体验馆,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武汉普泽天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000亩建立紫薯种苗基地,带动周边5000多亩紫薯、4000多亩莲藕、3000多亩南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光明乳业在东西湖区建设年存栏奶牛5000头的养殖小区,九州乳业、惠尔康扬子江等均建有奶牛养殖基地。梁子湖水产品加工公司、高龙水产、武汉海浩等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内共建设水产养殖基地11个,总面积达30.51万亩。

  (三)农业与观光休闲业融合。就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民为经营和受益主体,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民居村落、农耕乡土文化、乡村度假酒店、养生休闲山庄等紧密结合,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观光农业型。从事种养业的农业经营主体,根据其产品特征,将生产与垂钓、观光休闲、田间采摘等体验休闲结合起来,从而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和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湖北宏华、武汉鑫农湖、武汉木兰玫瑰花、湖北吉农沃尔、黄陂农耕年华和东西湖如意等一批休闲观光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光,其中,湖北宏华建成了总面积达3000亩的休闲度假村,集垂钓休闲、商务接待、花卉苗木、科普展示、特种水产繁殖养殖于一体。

  二是特色村镇型。就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乡村旅游特色镇村,挖掘农耕文化、乡土风俗、文化遗产、村落民居、山水田园风光资源,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蔡甸区丁湾村、梅池村、炉房村,江夏区群益村,黄陂区双泉村、刘家山、大余湾、张家榨村,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等等。据调查,全市从事乡村休闲游产业的农户年均收入一般在5万元,多的达到10-20万元。如东西湖石榴红村仅有耕地200亩,目前全村共有73户村民开展农家乐经营,发展蔬菜采摘,人均年收入达2.68万元,远高于周边务农村;位于黄陂木兰草原景区入口的张家榨村,家家经营农家乐,每户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已由昔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的一幢幢三层小楼鳞次栉比的富裕村。

  (四)“互联网+”形态的一、二产业与三产业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业态和模式不断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一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流通模式,构筑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如湖北良品铺子食品有限公司原是一家集休闲食品研发、加工分装、零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品牌连锁运营公司,过去公司的产品销售都是通过直营销售门店销售,从2013年开始,公司成立专门的网络销售子公司,2015年网上销售接近12亿元。武汉大兴蜂业公司开辟了网络销售渠道,网上年销售额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

  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发展平台。如武汉金禾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市及周边县市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绿色水稻10万亩,为提高其产品质量的可信度,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产品生产的各环节,包括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储存—加工全过程每个节点的生产信息进行无遗漏的采集并上传,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动态溯源,无论是生产者、监管者还是消费者,都能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IP上网,进行查询和检索。

  二、当前工作重点和下步工作安排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也是“十三五”期间推进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因此,我们要以“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总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三大体系,全面推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一)坚持三业并举,促进一产接二连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一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特色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态势,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以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创建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知名品牌,种子等4条特色产业链产值规模超过1500亿元,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以上。二是壮大乡村休闲游。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田园景观化为目标,高水平建设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深度开发农业生态休闲功能,重点打造一批旅游街镇、村,大力发展农家乐经营,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到2020年,实现接待赏花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三是创新发展新业态。要将“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到2020年全市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以应用示范为主线,建设一批示范园区、基地和项目,培育一批农业电商企业,推进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站建设,重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示范区1-2个,全面促进农村各产业的渗透融合和交叉重组。

  (二)培育四类主体,推进产村一体化。一是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2万个以上。要进一步强化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公益性农民培训制度,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建设,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要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推进上市等途径,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的大中型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探索产村一体化发展机制。着力加大“两转三同步四集中”综合改革力度。“两转”即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三同步”即土地整理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四集中”即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市场集中。三是着力推进产村一体化。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一线串珠”的要求,坚持以沿片、沿线、沿带建设100个美丽乡村(湾)和10个中心村(社区)为重点,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加工或乡村休闲游为核心纽带,采取土地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建立生产原料或休闲观光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形成产加销或产游销等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强化政策激励,形成支持保障合力。一是政策激励。要进一步整合和统筹财政涉农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财政投入,重点扶持产村融合、乡村休闲游、互联网+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5%以上。要在新城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安排相关的项目用地指标,对农产品加工项目、乡村休闲游配套设施用地指标安排予以倾斜,构建起长效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机制。二是深化改革。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降低融资门槛,切实减轻农业企业负担。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积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让更多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能够共享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促进农村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行土地流转风险保证金制度,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到2020年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65%以上。三是示范引导。要立足在不同区域和行业、领域实际,加强融合发展示范创建,认真制定创建标准、健全创建程序,积极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典型。通过总结发现树立一批融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其由点到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采编人员:熊卉)


分享到: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