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话中药
2016-08-26 | 阅:  转:  |  分享 
  
话中药



讲中药首先先明确一下中药的概念,何谓“中药”。所谓中药简单说就是指按照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非器具性的物质,不论这种物质(可以是植物的、矿物的、化学的、动物的等等)的存在形式如何,都可以称之为中药。如果是按照其他医学理论使用时就不能再称之为中药了。比如认爲中药里含有某种物质成分,说某种物质成分对某种病有什麽作用,某种物质对某种病菌有什麽抑制作用,或者说能够给人补什麽东西。那麽你就不是在讲中药,或者说就不是在用中药。也不能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药的整体性,比如说黄连,有人研究说黄连之所以有清火的作用,就是因爲它含有黄连素。于是大家把黄连素提取出来,用来治疗这个病,还真的有用,但用久了,産生抗药性,没有用了。回过头来用黄连,却依然有用。可见黄连跟黄连素是两回事。黄连、杜仲、石膏、龟板,从物质形态上讲,只不过是树皮草根、土石枯骨而已,中医思想发现它们的作用,赋予他们以灵魂,它们才成为中药。

明确了中药的概念现在来认识下中药爲什麽能治病,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草木得天地之偏性,草木生在天地之间,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四气,就是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这是天赋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是地赋予的。每一味药的禀赋都不一样,都有所偏颇。比如说,给了石膏、黄连寒性,给了附子、干姜热性,给了山萸肉温性,给了白芍酸味,给了黄连苦味……。有人要说,五味子不是酸苦甘辛咸都有吗?但这种情形较少。而且,五味都具备了,它在四气上必有所偏,五味子是温性的。又比如很多植物药,它是春天生,秋天就枯了,还有的药冬至时发芽,到夏至的时候就枯死了,一年四季它都没有走完;有的药只能生在南方,有的药只能长在北方,东西南北都没有走遍。其性之偏,显而易见。人得天地之大全,人的寿命相对也是长的,他要历经许多个春夏秋冬;人的适应性也强,可以东南西北到处跑。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人,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咱们千万不要说,人也是动物。人有动物的属性,但人绝不是动物。人在人道,动物是动物。可见天地对人是很照顾的,人生病了,身体里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所偏了,这时,就能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给人体补偏救弊。比如如果人体过于寒,就可以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它;如果身体过于热,那么就可以用凉药来凉它,或是用寒药去它的大热。这就叫“寒则热之,热者寒之”。

中药都各有其偏性,而这种偏性就是“毒”。如《素问》中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就是根据药性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又如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亦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的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所以也说“是药三分毒”,滋补中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补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药”。如果补得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营养过剩,也可能产生疾病。
献花(0)
+1
(本文系夢回漢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