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蒲松龄生活在明朝

 万物均衡 2016-08-26
蒲松龄出生于大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当他19岁第一次参加县府考试,以县、府、道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的时候,已是大清顺治十五年。
蒲松龄少年成名,但之后的科举之路异常坎坷,屡试不中。直到72岁高龄,熬了个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每年可以拿到朝廷四两银子补贴。
被仕途经济围困住的蒲松龄,可以说是百无一用是书生,靠老爸手里分得的20亩薄田,养活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日子过得异常艰辛。据说,其妻刘氏常年累日的舍不得吃一口肉,为的是能省下一点营养好为蒲松龄补充脑力参加应试。
尽管屡战屡败,蒲松龄对自己的文学才华倒是自信满满,在孤愤之中写成了千古名著《聊斋志异》。不过,此君也就只有这么一本书,如同当代作家陈忠实一样只有一本《白鹿原》。
出生于农民,当过乡间语文老师(成名之前)的陈忠实,凭借《白鹿原》登上当代作家富豪榜榜单。据说,九十年代初期,陈忠实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8万块稿费,就在自己乡下老家盖起了非常宽敞亮丽的三间大瓦房,一举迈入“大康”生活。《聊斋志异》的影响力和流行程度绝不亚于《白鹿原》,但观其蒲松龄下半生,几乎都在穷困之中挣扎奋斗。
同样是考不上大学,同样是乡间语文老师,同样是一本盖世巨著,蒲松龄和陈忠实却过着天差地别的物质生活,这是为何?
这只怪蒲松龄生错了时代。蒲松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康熙年间,尽管是史书里写的康乾盛世,但对文字和出版管的异常严格。撇开著名的文字狱不谈,就出版而言,在清朝任何个人出版著作必须要由六部中一部委审查,由朝廷指定机构印刷出版发行。在那个年代,那怕朝廷大员想出版一本自己的著作也非常艰难,并且要冒个人风险。私自出版印刷书籍在那时可是大罪。这注定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只能通过说书的形式加以传播。说书,除非自己说,是拿不到任何稿费和版税的。也因为如此,蒲松龄在活着的时候,没法曝得大名。
出版的禁锢,几乎断了蒲松龄人生最后的希望,尽管小县城里不时传讲着他编出来的“鬼”故事。蒲松龄也许真的希望鬼神的存在,带着自己穿越回大明。
吴承恩,同样一个讲鬼神故事的人,50岁熬得一个贡生,比蒲松龄幸运的是,他当过明朝嘉靖的小官吏。在仕途无望之际,在六十高龄他奋发写书,十年之余写就《西游记》。遗憾的是,吴承恩写完《西游记》不久就去世了,这下就便宜了明朝这些书贩子。据说,《西游记》在万历年间一版再版,风靡各阶层读者。赚得钵满盆满的书贩子还嫌不够,组织民间枪手续写《西游记二》、《西游记三》,火爆程度不亚于8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
印象当中,明朝是个极其古板恐怖的朝代,尤其是它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其实这些所谓的古板恐怖全都针对大明的官僚阶层,而对民间普通百姓管理还是比较松散,老百姓相对比较自由。就那出版来说,明朝没有审查制度,任何个人只要有钱都可以私自出版。据查,嘉靖年间单南京就有93家出版社(有些出版名号到民国重新恢复使用),书籍出版业非常繁荣。
假如蒲松龄早生个70年,生活在明朝,定会像金庸一样家喻户晓,写出多部像《聊斋志异》一样的书应该不成问题。当然暗淡苦涩的仕途之路之后,应该是曝得大名之后的锦衣玉食。
杨均伟
温州宏源
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