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鼎教授对奇经八脉的认识(2)

 宽旻行健 2016-08-26

导语李鼎教授对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维脉、跷脉等奇经八脉理论及其与正经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营气的运行方向:督脉是从上而下,任脉则是从下而上等,使奇经八脉理论更加完备,对后世研究奇经八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昨日刊发了此文的上半部分,今日继续连载下半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冲脉的研究

李教授认为“冲”具有“动”和“通”的意义。冲脉四通八达,能输送血气于全身。故杨上善说:“其气壮盛,故曰冲脉也”(《黄帝内经太素》卷十)。

2.1 对冲脉循行的认识

冲脉在腹部的循行是“并少阴之经”还是“并阳明之经”,《素问》与《难经》的说法不一致。《素问·骨空论》说“并少阴之经”,而《难经·二十八难》则说“并足阳明之经”,后来虞庶的注采取骑墙说法,《难经集注》:“虞曰:冲脉自气冲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脐上行,其理明矣。”认为冲脉在足少阴和足阳明两经之间上行。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沿袭其说,这样冲脉所行路径既非并足少阴,又非并足阳明,成为两经之间另一路线。李教授研究认为这不符合腧穴的交会关系。

李教授根据《素问·气府论》记载:“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挟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挟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参考《针灸甲乙经》卷三的记载:“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认为冲脉“并少阴之经”。冲脉的交会穴,自幽门至横骨,左右共22穴,均属足少阴经,而足阳明经除了气冲穴外,并无与冲脉交会。可见冲脉并少阴无疑。

冲脉不仅在腹部与足少阴经并行,而且在下肢内侧也是与足少阴经并行。其内部起于肾下、胞中,说明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李教授的考证,纠正了《难经》、虞庶和李时珍的错误,有助于理解冲脉的循行。

《内经》中对冲脉的循行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载,后世医家的认识也不统一。周欢经考证认为冲脉有5条分支:

①冲脉发源于胞中;

②外行线起始于“气街”;

③与足少阴、足阳明关系密切;

④后行分支沿脊柱上行;

⑤前行分支上行至口,下行至大趾和足心。

李鼎教授归纳为5条路线:

①从小腹内部浅出气冲部,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而上,过脐旁达胸中而弥漫布散;

②自胸中分散后上循到鼻之内窍“颃颡”部;

③起于肾下,出于气冲,循阴股内廉,入腘中,经胫骨内廉到内踝的后面,入足下;

④从胫骨内廉斜入内踝,至足附上,循行于足大趾;

⑤从小腹分出,向内贯脊,行于背部。

2.2 对冲脉功能的解释

《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素问·痿论》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灵枢·海论》称之为“十二经之海”和“血海”。对冲脉的这些称号,李教授从冲脉的功能上做了详尽的阐述。

李教授认为,冲脉主禀受和输布先后天之精气。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气血,加上肾脏的精气,都汇聚于冲脉。其行于腹中、脊前者称“伏冲之脉”(或“太冲之脉”)。太冲脉关系到生殖机能,女子“月事以时下”是由于“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的结果。可见冲脉禀受肾脏精气,在生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冲脉主通行十二经血气,并渗灌于诸络。所涉及的范围甚广,其上渗灌于头面各阳经,其下渗灌于下肢各阴经。张景岳在《类经》中描述冲脉的分布说:“且其上自头,下自足,后自背,前自腹,内自溪谷,外自肌肉,阴阳表里无所不涉。”《灵枢·海论》所说的“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也是指其上下的通路。由于冲脉血气旺盛,通行上下,所以称之为“十二经之海”和“血海”。又因“精”“血”主要与男女生殖功能相关,故血海重点部位在下腹,以与上腹部的水谷之海、胸部的气海、头部的髓海相对列,合称“四海”。

李教授通过对“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十二经之海”和“血海”的解释,阐述了冲脉的功能,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对维脉的研究

阳维联系各阳经以通于督脉,阴维联系诸阴经以通于任脉,其功能主要是对全身气血起溢蓄调节作用。《内经》对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分布没有具体的论述,《难经》提出“阳维起于诸阳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对于“诸阳会”“诸阴交”的理解,历代医家各有认识,如黄竹斋认为是阳维脉的金门、阴维脉的筑宾穴,此后许多著作大倡此说,如《难经校释》:“诸阳会:指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处,在足外踝前下方;诸阴交:指足少阴肾经的筑宾穴处,在足内踝之上。”《难经译释》:“诸阳会:指膀胱经“金门”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前下方;诸阴交:指肾经“筑宾”穴处,在足内踝之上。”《内难经选释》:“诸阳会:指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此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诸阴交:指肾经“筑宾”穴处,在足内踝之上。”也有人认为是悬钟、三阴交。

李教授以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的解释为依据,认为维脉像网络一样连结于各经之间,起溢蓄气血、调节盛衰的作用,其循行分布不具有环周的流注关系,“诸阳会”不是指起于金门,而是泛指头、肩部各交会穴;“诸阴交”也不是指三阴交,而是泛指腹部各交会穴。阳维脉联络了各阳经通向督脉,与督脉的风府、哑门相交会;阴维脉联络了各阴经通向任脉,与任脉的天突、廉泉相交会。维脉不像十四经脉那样循环流注,而是由浅入深地维络诸经,将各经气血归汇于任督二脉,使各经之间互相联络,从而调节气血的盛衰。

4 对跷脉的研究

据《灵枢》和《难经》记载,阳跷、阴跷两脉都是起于足跟,阳跷从足太阳(申脉)分出,沿外踝(经跗阳)上行;阴跷从足少阴(照海)分出,沿内踝(经交信)上行,两脉均会合于目(睛明)。阳跷、阴跷是足太阳、足少阴经的分支,分别行于下肢的外侧和内侧,两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起着运行卫气的作用。阳跷可说是足太阳的支络,沟通各阳经;阴跷可说是足少阴的支络,沟通各阴经。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说:“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即此意。

跷脉主运行卫气,其方向《难经》说成从下向上。李教授研究认为其运行方向不是单纯的从足至目,应是有升有降,其走向与足少阴、足太阳一致。阳跷脉的走向是从目至足,阴跷脉的走向是从足至目,这与“阴升阳降”的理论相符合。根据《灵枢》记载,李教授认为白天卫气行于三阳经,表现为神清气爽,张目而不欲睡(即“阳气盛则瞋目”);夜晚卫气行于五脏,表现为神识昏沉,闭目而欲睡(即“阴气盛则瞑目”)。阳跷主动,阴跷主静,卫气通过阴阳跷脉主持兴奋和抑制功能,与外界变化相适应。表现为白天活动,夜晚睡觉(即“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与阴阳跷脉对睡眠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卫气表现于外部为阳气,而它的根源则在于肾气,这也是卫气通行于阴阳跷脉,以“肾”为主要枢纽的理由。

李教授依据《难经》对阴跷脉“至咽喉,交贯冲脉”的记载,认为阴跷脉在颈部(人迎穴之前)应左右交叉后上至对侧鼻旁,与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而通于脑。以往的经脉图均未画出阴跷脉“交贯冲脉”的路线,李教授补出从颈上行、至对侧鼻旁这一段,对跷脉循行图的绘制做出了贡献。

5 阐述奇经与正经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李教授对“八脉隶乎肝肾”、八脉交会穴等问题进行阐述,具体论述了奇经与正经的联系。

5.1 阐述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

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八脉隶乎肝肾”。李教授以经络之间的联系为依据,探讨了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他认为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相通而属络于肾;任脉、冲脉、阴跷、阴维均与足少阴相通;带脉当十四椎处从足少阴经别(合足太阳)分出;阳跷、阳维与足太阳相通,这样八脉都与肾相联系。

李教授还认为奇经八脉与肝的关系,主要是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相联系。督脉为经脉的总领,诸阳经交会于督脉,而督脉又与任脉相通,因此通过督脉,肝与八脉也发生了联系,且两者又以肾为主体。

5.2 阐述奇经与八穴的关系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到“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强调八脉交会穴的作用。李教授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从各经之间的联系做出解释:公孙本是足太阴络穴,其络脉“入络肠胃”;其经脉为足太阴脾经,入腹,会关元,与冲脉通。内关本是手厥阴络穴,其络脉“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足临泣本属足少阳胆经,经脉过季胁,与带脉交会于带脉、五枢、维道三穴,这是同经相通。外关本是手少阳络穴,其经脉手少阳三焦经,上肩,经天髎、肩井,与阳维脉相通。后溪本属手太阳小肠经,经脉交肩上,会于大杼、大椎,与督脉通。申脉本属足太阳膀胱经,《针灸甲乙经》载:“为阳跷所生”,说明阳跷脉从此穴分出。列缺本是手太阴络穴,经脉为手太阴肺经,出肺系,其经别循喉咙,与任脉通。照海本属足少阴肾经,《针灸甲乙经》载:“为阴跷脉所生”,说明阴跷脉从此穴分出。

李鼎教授通过文献研究,纠正了以往某些模糊的认识与概念的错误,是继明代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全面阐述,对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本文摘自《中国针灸》2011年7月第31卷第7期。第一作者简介:高希言(1962-),男,教授。研究方向:针灸理论的临床应用。E-mail:gaoxiyan@yeah.ne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