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愈猪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经验体会

 有君生活 2016-08-2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以种猪群繁殖障碍和生长育肥猪呼吸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短暂性的两耳及四肢末端皮肤发绀,故又称为蓝耳病。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更容易。蓝耳病需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
猪场发病情况


201469日,江西省宜春市某规模场的大批母猪出现采食量下降、发烧等情况,特别是后期发烧的母猪比例占60%左右。3天后陆续出现流产、早产情况,比例达到5%。产房阶段的猪只出现零星发烧;保育猪自断奶开始,出现消瘦、苍白、毛色杂乱、瘸腿、发绀和严重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道综合征,死淘率达到50%;生长育肥猪主要表现发烧、厌食、嗜睡、气喘。经过当地兽医治疗,疗效不佳。2014614日,笔者到现场进行诊治,了解发病已过2周,上次接种蓝耳病疫苗的时间为20141月,20145月从外地引种120头,未进行蓝耳病疫苗的接种。

2
流行病学


该场于20145月引种1次,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母猪和商品猪不再免疫蓝耳病疫苗已达4个月,该场为蓝耳病病毒阳性场。疫情传播快,同群猪57天几乎全部发病,感染率高,发病无性别、年龄差异,仔猪、怀孕母猪发病快,症状较严重。

3
临床表现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大部分体温升高达41.5℃;间歇咳嗽,呼吸困难,有腹式呼吸,有犬坐式呼吸;结膜炎,便结,后躯无力,个别发生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怀孕母猪出现流产,特别是中后期母猪,流产比例约为5%,流产后母猪逐渐恢复采食;病猪全身发红,腹侧、四肢内侧、外阴皮肤发绀。

4
剖检变化


肺脏肿大明显,肺小叶间质增宽,肺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肺门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出血,边缘出现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斑;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特别是颌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切面似大理石样变;心脏、膀胱、肝脏、胃肠道均可见出血点[2]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流产胎儿、死亡猪肺脏、淋巴结送实验室进行猪瘟、伪狂犬和蓝耳病病毒的RT-PCR检测;同时对各阶段母猪采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PRRSV、猪瘟、伪狂犬野毒的抗体,均使用美国IDEXX的相关试剂盒产品

 

5.1  PCR检测结果

 

通过对送检病料的RT-PCR检测发现,蓝耳病病毒为阳性,扩增条带的大小约为300 bp左右(图1),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猪瘟病毒和伪狂犬病毒均为阴性(图23)。

图1  送检组织的蓝耳病病原检测结果

MDL2000 Marker;1~3:样品;PC:阳性对照;NC:阴性对照

图2  送检组织的猪瘟病原检测结果

M100bp Ladder Marker13:组织样品;4:阳性对照;5:阴性对照

图3  送检组织的猪伪狂犬病原检测结果

MDL2000 Marker13:组织样品;4:阳性对照;5:阴性对照

 

5.3  ELISA检测结果

 

抗体计算方法如下:猪瘟抗体阻断率(%)=(阴性对照A450值-样本A450值)/阴性对照A450值×100%

蓝耳病病毒抗体S/P值=(样本A650值-阴性对照A650平均值)/(阳性对照A650平均值-阴性对照A650平均值);

伪狂犬野毒抗体S/N=样本A650值/阴性对照A650平均值。

 

参照美国IDEXX相关试剂盒产品说明书,判定标准为:猪瘟病毒抗体(美国IDEXXD431)阻断率≥40%为阳性,阻断率≤30%为阴性,30%<阻断率<40%为可疑;蓝耳病病毒抗体(美国IDEXXD421S/P值≥0.4为阳性,S/P值<0.4为阴性;伪狂犬野毒抗体(美国IDEXXFK355S/N值≤0.6为阳性,S/N值≥0.7为阴性,0.6S/N值<0.7为可疑。

 

通过对发烧和采食量下降的母猪采血,进行抗体检测,发现猪瘟抗体阻断率为55%,阳性率为86%;伪狂犬(野毒gES/N值监测全部为阴性,表明没有野毒感染;蓝耳病抗体滴度(S/P值)大多数超过2.5,且最高值达到了4.03(表1),提示可能存在野毒感染。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确定为蓝耳病病毒感染。

 

1  患病猪只血样的ELISA检测结果

序号

猪只编号

猪瘟抗体阻断率(%

蓝耳病病毒S/P

伪狂犬(野毒gES/N

1

A-1-1

67.15(﹢)

2.259(﹢)

0.963(﹣)

2

A-1-2

66.16(﹢)

3.729(﹢)

1.030(﹣)

3

A-1-3

53.88(﹢)

2.995(﹢)

1.100(﹣)

4

A-2-3

52.23(﹢)

3.515(﹢)

0.973(﹣)

5

A-2-5

22.93(﹣)

4.030(﹢)

0.979(﹣)

6

A-3-4

53.35(﹢)

2.221(﹢)

1.126(﹣)

7

A-5-2

59.33(﹢)

1.967(﹢)

1.026(﹣)

8

A-6-5

62.2%(﹢)

2.701(﹢)

1.016(﹣)

注:“﹢”代表阳性;“﹣”代表阴性


6
防控方案

 

6.1  隔离封锁和消毒

 

发病期间严禁引种和出售种猪,场内以栋为单位,进行严格的隔离,同时做好灭蝇、灭鼠工作。对接触过病猪的所有人员、用具进行消毒,员工务必上下班清洗胶靴和洗澡。每栋栏舍早晚各带猪消毒1次,进出车辆清洗消毒2次以上,再过消毒池进场。

 

6.2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的通风、干燥,提供充足的卫生饮水,提供多汁易消化饲料,保持猪群合理的饲养密度。

 

6.3  疫苗紧急免疫接种

 

对未发病猪紧急免疫,每头接种基因缺失蓝耳病弱毒疫苗TJM-F92(天蓝净)1头份,3周后加强免疫接种1次,以后按每年免疫4次的计划去执行。

 

6.4  病猪对症治疗

 

主要是控制蓝耳病引起的继发感染,同时给猪群针对性地添加电解质和多维。

 

7
防控体会


7.1  疫苗免疫是控制蓝耳病的重要手段

 

蓝耳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抗生素对其无效,在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条件下,特别是一些养殖密集地区的中等规模猪场,疫苗仍是防控蓝耳病的主要手段。尽管蓝耳病的免疫机理仍不清楚,但弱毒活疫苗免疫优于灭活疫苗已经得到公认,因为弱毒活疫苗既能产生体液免疫,又能产生细胞免疫[3]。而弱毒活疫苗的防控效果也优于灭活苗。

 

7.2  选择合适的疫苗是成功控制蓝耳病的保障

 

2006年中国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以来,变异的毒株已经成为当前猪场蓝耳病病毒的优势毒株,高致病性蓝耳病基因缺失弱毒疫苗TJM-F92(天蓝净)在病毒NSP2基因上缺失了360个核苷酸,病毒毒力明显减弱,因而避免了可能存在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较为迅速地产生免疫力,因此也可用于紧急接种,为蓝耳病的控制和净化提供了保障。在当前我国猪场的生物安全和防疫条件下,要想保持蓝耳病的稳定,首先要确保母猪群稳定,即没有排毒并且不存在垂直传播。

 

7.3  后备猪的引入是蓝耳病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猪场生产中,通常后备猪的年更新率在30%40%间,死淘率高的猪场或是核心种猪场则比例更高,持续不断的引种增加了疾病感染的风险,尤其容易造成蓝耳病的散发或流行。武继勇和周德壮等阐述了后备猪隔离驯化对蓝耳病防控的重要性,但至今该环节仍然存在漏洞。据调查,大部分猪场要么不做检测,混入感染风险大的猪只;要么引种数量大,隔离时间短,造成生产母猪不稳定;要么配种数不够,提前配种,未做好隔离适应等。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将来在猪场栏舍设计、疾病防控以及生产管理上充分考虑,确保后备猪在疫苗、本场病原驯化和适应后方可诱情配种,且不可按生产需求随时引配,确保后备猪引入不会对稳定的生产形成冲击。

 

8
总结


后备猪引种和长期未进行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是此次江西某猪场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猪场选择安全、高效和无垂直传播的基因缺失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进行免疫,遵循先母后仔、母仔一体化的防控原则。同时做好引种、淘汰,做好猪场运营管理,做好内外环境的把控和优化,提供全面安全的营养饲料。通过各环节的通力协作,方能保障猪场疾病的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