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已拥有14个淘宝村的太和镇,如何变身电商小镇?

 小二郎上学堂66 2016-08-26

       在夜幕深沉之时走入太和镇大源村,随处可见拥堵的电动三轮车,包裹堆积如山的快递站点,摩肩接踵搬运着货物的人群。这一切,无不显示着这里电商产业的蓬勃生命力。不仅是大源村,在太和镇,这样的情景还可能在10余处地方同时上演。
       像太和镇这样聚集有大量淘宝村的地方,在广州市,乃至于整个广东省,都很难找到第二个。事实上,虽然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聚,杂而不精”,但在高度发达的物流业,繁荣一时的化妆品、服装、电器等制造业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的共同簇拥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太和电商小镇的希望所在。

林安物流创建了网上信息交易平台,将转型触角延伸至互联网。与此同时,太和镇也在积极引导辖内物流园区升级改造,为电商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实现物流与电商的协同发展。谭札烽 摄
数量庞大
大大小小的淘宝村多达14个
       阿里研究院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5)》将大源村列为了全国十大淘宝村之一。该《报告》同时显示,在大源村之外,太和镇还有多达13个淘宝村,尤其是龙归片区,包括永兴、南村、夏良、南岭等多个村庄都名列其中。
    

       在大源村的一栋出租屋里,记者见到了经营服装生意的湖北人阿哲(化名)。他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有工商登记,也有自己注册的品牌,不是在网上卖假货的。”
       阿哲一口气在这里租了3间房子,每一间房里都摆放着数台电脑与打印机,办公桌椅一字排开,有的还存放着部分货物,乍一看是有模有样的办公室。只不过同时出现在眼前的还有阳台上晾晒的衣物,这样的景象就如同置身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
       阿哲并不讳言,他们的经营模式粗放如同家庭作坊,“我们的规模不大,员工是我的老婆、亲戚,或者同乡。这里是我的家,也是我的公司。”
       他们的房东告诉记者,这栋房子里有25户人家,其中有超过10户是如阿哲这样家庭作坊式的电商,而像他们这样的出租屋,在整个大源村有成百上千栋。大源村村委会主任范超然提到,经初步估算,在大源村从事电商的外来人口可能超过2万人。
        “因为村里本来就有很多物流园,物流集散非常方便,离沙河顶的服装批发市场距离也不远,加上近几年很多出租屋都加装了电梯,对做电商的来说,搬运货物上楼比在别处的出租屋方便很多。”范超然回忆说,大约是2014年前后,电商开始在大源村的黄庄片区大量聚集。今年以来,更是逐步扩散到村里其它地区,已呈遍地开花之势。
       不过,太和镇其他13个淘宝村与大源村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大源村聚集的大多是纯粹做淘宝店的人,但其它的村庄,则是因为当地本身就有一定规模的服装、化妆品、电器等制造业,这些制造业企业网络销售所产生的流量颇大,才促使当地被统计为淘宝村。”太和镇经济办主任刘焕南认为,与其说这些村庄是淘宝村,倒不如说是电商村更为准确。
       刘焕南提到,太和镇发展电商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首先是物流发达,规模占到白云区物流业的60%左右,其次是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如电商核心产品之一的化妆品,该镇就有270多家化妆品企业,占我区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在全国的占比也有6%。
       无论是像大源村这样自发聚集,还是像其它电商村基于制造业而兴起,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其实都是经济发展潮流所造就,太和电商小镇的雏形也就随之形成。

大源村聚集了众多电商经营者,但大多数粗放如家庭作坊式,规模较小有待转型升级。杨 凯 摄
发展受限
电商产业配套服务功能仍未完善

        “大而不强,多而不聚,杂而不精。”刘焕南很明白,尽管太和镇,尤其是大源地区的电商浪潮声势浩大,但多数仍是类似阿哲这样的家庭作坊式电商,或者是规模还更小的,而且不少制假售假者混杂其中,“小散乱,这就是太和电商现状的写照。”

  

       有太多的火种散落四处,也有太多的无序在角落疯长,今日的电商产业,仿佛是当年涌入太和镇的低端制造业,历史重现着相似的轨迹。
         “原来我们村民的出租屋,很大一部分都是租给洗水厂、印花厂这样效益低、污染大的低端企业。”范超然想起过往便痛心疾首,“劝村民不要租房子给这些企业,但村民一听到收入可能会减少,就不配合了。”这几乎成为了大源村的发展痼疾。
       直到电商汹涌而来,带给村民更高的收入,才逐步取代了洗水厂、印花厂。但一如当年,电商疯长也同样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消防隐患丛生、半夜噪音扰民、制假售假,乃至贩毒藏毒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管理,难保电商不会走向更加混乱的境地。”范超然忧心忡忡。
       不可忽略的是,当前太和镇电商产业生长的环境,正是得益于物流、租金等成本上的优势,才能吸引到小微电商企业驻足。但是,这些企业做大后,其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要素如办公、人才、投资、资讯等,将很难在这里得到满足,企业便很有可能另寻高枝。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阿泉(化名)所任职的是一家专门生产销售手机配件的企业。据其所说,企业在2012年左右在大源村安营扎寨,在数年时间内极速成长,一天的销售额可达数十万元,其品牌在业内也是颇具名气。但随后他们把总部迁到了深圳,在大源村只留下了几个销售站点,“其实,我们老板还是大源村的本地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省上塘电商小镇的发展路径,或许可以给太和镇带来启发。上塘电商小镇以电商产业为核心,以跨境电商、电商平台及优质商户、电商服务业以及电商O2O为四大重点发展方向,旨在打造一个集商务、居住、教育为一体的,产业层次分明、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电商小镇。
       上塘电商小镇的理念最鲜明的地方就在于,给电商企业提供最好的配套服务。他们牵手阿里巴巴集团,吸引购销、通关、物流、仓储、报检等金牌电子商务服务商入驻。同时,与“隔壁邻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校内跨境电商课程,或者开设跨境电商短训班、选修课,培养外语、营销、售后等方面的定向人才。
       此外,上塘电商小镇还创建跨境电商服务大厅,建立政务服务窗口、跨境电商服务窗口,为电商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海关、银行、法律、人事等综合类一站式服务,还可帮助跨境电商企业便捷找到产业链的上下家。
       再反观太和镇,在配套服务方面的作为其实并不多,所能提供给电商企业的便利与引导也有限,电商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细节决定成败,与宏大的愿景相比,或许这才是太和镇急需突破的。

未来规划
引导多元化电商聚集发展
       制造业无序生长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对于太和镇而言,想要打造电商小镇,就必须在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前,避免重蹈覆辙。

1打造电商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在浙江省关于特色小镇的先行探索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产业、文化、旅游”三者合一的产业发展平台,其中最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便是要引导产业实现集聚。
       产业集聚不会是空中楼阁,尤其是电商不同于制造业,须建立在具有规模的载体之上。上塘电商小镇最先落地的项目便是运河(国际)跨境电子商务园项目,是一栋19层高,面积3.3万平方米的甲级5A办公楼及裙楼,不但可以吸引优质电商企业入驻,还承担着为电商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重要功能,包括前文所述的服务商、培训课、服务大厅等,其实都容纳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大楼还建立了一个跨境电商大数据展示中心,提供跨境电商多媒体、规划、平台、企业的展示,甚至直接模拟体验跨境电商,展示的内容能为电商企业提供最新的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这样的大楼自然受到电商企业的青睐,目前该大楼招商已超过7成。
       太和镇党委书记张鸣钢对上塘电商小镇的发展思路深表认同。至于太和镇电商产业要如何发展?他指出,围绕地铁14号线太和站、广佛环线大源站,该镇将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大厦,吸引优质电商企业进驻。同时,积极探索电商产业园的建设,提高现有工业小区、物流园区等的利用效率,引进多层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提供电商培训服务等电商发展的配套功能。


2构建多元化电商生态系统

       综观当前电商产业发达的地区,电商都绝不是孤立存在,一如当年阿里巴巴的崛起依赖于江浙地区的制造业,电商产业实际上是一个牵连方方面面的生态系统。于太和镇而言,毫不夸张地说,电商更是因物流而生。
       在张鸣钢看来,在物流与电商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更应当以建设电商小镇为契机,实现物流与电商的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借助电商推动辖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如林安物流,通过创建网上信息交易平台,推出“我要物流”移动终端,首创“基地+网络”的林安模式,搭建了一个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四流合一”的交易平台。
       张鸣钢指出,林安物流已经走出了第一步,还有新邦物流等物流龙头企业也纷纷将转型触角延伸至互联网,正在打造优步货运版网络集群,“我们更要以此为契机,引导物流园区升级改造,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推动物流园区从设施租赁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谈及电商,不可能不提到化妆品产业。太和镇辖内现有大量化妆品工厂,虽不乏白云联佳精细化工、广州美然、广州美岳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但大多是单一的生产型企业。对此,张鸣钢说:“根据我镇化妆品企业分布现状,未来将在106国道旁规划建设集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网络销售于一体的高端化妆品聚集区。”电商将成为重中之重,支撑该镇的化妆品产业走上集聚发展、规模发展、高端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不能忽略大源村中的小微电商的发展,这是电商生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其中一样有企业具有做大做强的潜力。“其实最需要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便利、有保障的经营环境。”范超然说,去年“双十一”期间村里就连续断电,让很多电商经营者叫苦不迭,导致一部分电商更是索性搬离大源村。
        “我们准备开通到沙河顶的便民车,规划重新安装网线,过段时间还要组织村干部去番禺区的淘宝村学习别人是怎么服务电商的。”范超然说,发展电商,要做的还有太多,虽然并不算十分了解电商专业知识,但在这里,他似乎看到了改变未来的希望所在。

(统筹/王玲 执行/陈亮嘉)


每日更新

本文来源:白云时事  2016年8月26日  第二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