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明朝成化年间,汝阳的刘知县骄奢淫逸,贪鄙无耻;而汝宁府杨太守却两袖清风,素有清誉。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杨太守微服私访,外出调研。到了一村舍旁,只见寒窗灯光如豆,一个老妪正在纺织,夜寒身冷,呼其女取酒来祛寒。女儿倒了一杯,说“这是杨太爷”,又倒一杯说:“第二杯是刘太爷。”原来,古人喝米酒,酒从瓶中倒出,清者在前,浊者在后,所以有第一杯与第二杯之分。后来有人根据此事赋诗曰:“凭谁寄语临民者,莫做人间第二杯。”
文中的临民者,指的是居高临下之人,就是官员吧。而“莫做人间第二杯”则是百姓对官员的期望,比喻形象且生动,深刻揭示了百姓心中有杆秤的道理。尽管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对当下的官员来说,仍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无论是“根治四风”,还是“洗澡治病”;无论是广开言路,还是精确扶贫,归根结底是教育各级官员如何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百姓爱戴。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内乡县衙的一副楹联。楹联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每个官员都应该根据此楹联好好对照一番,看看自己距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无论大官小官,只要为官一任、主政一方,都会在百姓心上刻下重重的一笔,还是劝君莫做第二杯吧!
(作者单位:焦作市山阳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