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科专家钱乙

 陈鑫医师 2016-08-26

小儿科专家钱乙

(图片来自网络)

钱乙(公元1035——1117年)字仲阳,北宋郓州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做过“太医丞”,是御医。但,他却来自于民间,从小就受到医道的熏陶。

钱乙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钱灏是个针炙医生,为贫困所迫,在钱乙很小的时候就外出行医去了,后来与家里失去了联系,生死不明。没过多久,钱乙的母亲又因病去世。是姑父、姑母收养了他。

钱乙的姑父是个民间土医生,长年给百姓看病,获得的报酬却极其微薄。穷人生了病,拿不起药钱,姑父从不计较。他常常对钱乙说:“做医生就要以治病救人为本,不能象商人那样只顾赚钱。把病人治好,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钱乙把姑父的话牢记在心上。姑父每次给病人看病,他都在一旁暗暗地学着怎样切脉,怎样分析病情、怎样开方。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已能帮助姑父抄方、配药、热敷、针炙,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到了十七八岁时,他就能独立地医治一些小病了。

钱乙初以《颅囟方》著名,多次入京进宫给公主、太子治病,名声大振。“公卿宗戚家延数致无虚日”。对于内科、妇科、外科等“种种皆通”。他读书很多,而不拘泥于古法,所以,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惜他的《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未能留传下来。

钱乙在同姑父行医的过程中,感到治小儿病比治大人病更难,而且历来的医书对小儿病又缺少专门深入的论述,这是医学上的缺憾。而治好小儿病,又有很大的作用,小儿治愈,全家无忧,更不会失子断后,这件事大有作为,功德无量。于是,他就在姑父及自己行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闯出了一条治小儿病的路来。他潜心摸索,走遍各地,研究出几十种专治小儿病的药方,写下《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成了一代儿科名医。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该书是钱乙逝世后,由其弟子阎孝忠于1119年整理成书的。全书共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和方论共81篇,卷中为医案23则,卷下为诸方配伍和应用,该书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病症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该书视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果然功成业就,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钱乙自幼“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的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症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是“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他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摸索一整套诊治方法。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如左腮赤者为肝热,右腮为肺,目内无光者为肾虚,等等。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在中医史上最早将五脏辩证法应用于儿科临床。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风论”“痹论”等专篇,以后《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等医籍均有阐述。然诸家之论多以成人立说。钱乙的贡献在于,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总结成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辩证方法。他提出“五脏所主”,即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因、肺主喘、肾主虚,钩玄扼要地明确了五脏的主证。其中“肾主虚,无实证”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治疗上针对五脏虚实,又立五脏补泄诸方。钱乙处处考虑五脏的寒热虚实。他创制的许多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医家经常采用。另外,他还十分重视五脏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如《五脏相胜轻重》中说:“肝脏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由此可见,钱乙五脏辨证不仅和五行学说紧密结合,还注意到四时气候特点对小儿疾病的影响。这一认识,是符合祖国医学自《黄帝内经》以来,既把人身看作一个整体,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的理论的。

钱乙不仅最早将五脏辩证法应用于儿科临床,而且对小儿麻疹、疳积、惊厥等都有新的见解,特别是对麻疹的症状,护理、治疗、注意事项及预后均作了全面的论述,是我国医家第一次对麻疹的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