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风水史:揭开风水的神秘面纱 (五)

 长生山人 2016-08-27

  与天文学相对应,中国的地理学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零星的地理资料,可以追溯至《诗经》。“地理”名词也与“天文”一词同时见于《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关于“理”字的含义,唐孔颖达疏曰:“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说明地理应是关于山川原隰之条理及规律的学问。中国人还喜好将天文与地理合而论之:“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地理上向,天文下向,天地合气,而万物生焉。”①耐人寻味的是风水别称地理学、地学等,而正宗的地理学则有时被称做“舆地”,“舆”恰与风水的另一种称谓“堪舆”的“舆”相同,风水与地理学的“亲缘”关系可从这种名称上看出。据笔者考察,地理学对风水的影响体现于两大层面。


  1.一些具体的地形、地貌知识对风水的形法理论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先秦时人们就已掌握了许多有关河流和山脉的系统知识。《禹贡》中有“导山”、“导水”篇章。《考工记》则曰:“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说明其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山、川之间的依赖关系。秦汉之后还出现了许多以水系为纲的地理著作或水文地理著作。如《史记?河渠书》、《水经注》、《水道提纲》、《行水金鉴》、《西域水道记》等都对水系予以特别重视,也成为中国地理学的特点。对风水不无影响。反映在风水中便是“得水为上”。另外管子还将地形、地貌与城市建筑选址、城市容量等相联系。《管子?乘马》篇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度地》篇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八官》篇则进一步说明:“夫国城大而田野浅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将城市规模与其四周的农村相联系考虑,类似于今天的环境容量观点。另外《管子?地水》篇曰:“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一切都对风水的形法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史记?蒙恬列传》里谈到的“地脉”观点,可谓风水“龙脉”思想的最早源头。还有关于地理方位的观念,随着地理学的发展,中国人由二维方位观向四方乃至五方演进(图12)。这种对方位的细微体验对风水也具有较大的促进。

特殊的制图方法

  2.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观念直接构成了风水原理


  著名的有九州说。《禹贡》里就有了九州的概念(图13)。《史记》里曾引其学说:“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晋代张华《博物志》所引的汉代纬书《河图括地志》里的九州说,则在邹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立(原作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国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国也。”这种“中国东南隅……是好国也”的观念,反映了当时中国地理学中对东南方位的偏好。这一观点也十分明显地表现于风水原理之中,如风水中以东南方为巽位,水口、门向多位于此方为吉。这种对东南方的偏好也反映在不少的传说故事中。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中提到:“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四)特殊的制图方法


  关于中国地理学,人们一向认为其在制图学方面的发展简陋。风水中却有着大量的某地区、某村庄的详细图形。其图表之表达方式亦十分独特,也许可说这是风水对地理学所作的贡献。


  显然,风水深深地依赖并吸取了某些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同样担负着上究天文、俯察地理的使命,并将其体察过程中所得出的认识运用到房屋建造的活动之中。

《易经》、阴阳五行

  第二节?


  哲学与迷信交缠之根:《易经》、八卦、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


  巫术和科学是世界性的


  中国哲学是独特的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


  生活哲学


  一、《易经》、阴阳五行


  风水属于术数的一种,是巫术与科学的混合。问题是:全世界其他的文化都有过巫术与科学,为什么只有中国产生了风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中国独特的哲学。首屈一指的便是《易经》。


  一位日本学者指出:“‘易’是大约五六千年前建立的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或科学,它与从它的阴阳思想中发展出来的五行思想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运用于占卜,而且是广泛地成为道德、学术、宗教的基石,带来了儒教、道教、方术等的盛行。”①正道出了《易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既具有哲学的思维,又掺进了大量的迷信。不过,此处的讨论目的不在于《易经》的地位和渊源,而是试图列出《易经》对形成风水原理具有决定作用的典型思想,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太极与阴阳


  《易经》里把两种相对性的象征作为阴阳二元。关于阴阳,从字源上看,历史十分古老。甲骨文中即已见“阳”字,金文中则有“阴”字。金文中还将“阴阳”二字连用,不过那时的“阴阳”只简单地保持着造字时的原始意义。“阳”为日光洒射,“阴”为日光洒射之否定。西周之后,阴阳才开始想象为气,作为专有的哲学术语,最早见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阴阳提到“道”的高度,却是《易经》的功劳。《易经》还进一步将阴阳分别用符号表示,一横“-”为阳,两横“--”为阴(这种符号称做爻),“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便是阴阳,太极则是阴阳二元之前就存在的原初唯一的绝对存在——“混沌”。这种将一切万物生成的开端归结于阴阳二元相结合的思想,也是风水理论最主要的根基。

  (二)四象与八卦、六十四卦


  《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图14)就是说太极分而得一阴一阳,此“二”数两倍得“四”,“四”的两倍得“八”。于是,三爻(画)的卦得到八个,就是八卦,或说“小成卦”。这“小成卦”再重叠便得到“大成卦”,即由六画(爻)组成的六十四卦(图15)。每卦皆有自己的名称,编有卦歌,便于记忆,每一个风水先生都必须记得这个卦歌(图16)。


  还将八卦、六十四卦与自然界的物象和方位相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炽乎火;说(悦)万物者,莫悦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物始物,莫盛乎艮。故水火相及,雷风匪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悉成万物。”同理,六十四卦亦对应象征自然界中的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八卦还与方位相对应,且对应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做先天易或先天八卦图与后天易或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又称做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又称做文王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根据《易经?说卦》而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即所谓取自然之象,明亮的南方配“天”乾(嬥),灰暗的北方配“地”坤(嬦),太阳升起的东方配“火”离(嬪),太阳沉没的西方配“水”坎(嬩)。简言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另外还确定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数,并据此卦位演变出先天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位图、圆图、卦气图等多种图式(图14、图15、图16、图17)。



  可见,先天八卦等是按自然的状态,被创造出来的。与此相对,人们利用自然即所谓“人忤逆自然而生活”,吃熟食、穿衣服、盖房屋等生活状态下成立的八卦图式称做后天八卦。据说这是由周文王开始,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完成的,故又称做文王八卦。此时,将卦位改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传统的八卦图,如图14,上为南,下为北,图17已经改为现代表示方法,上为北,下为南)。如何从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亦有图表示(图18)。


  因为后天八卦是关于人生活情形的学说,因此在实际中,多用此卦位,风水学说的基本框架便是后天八卦的卦位,罗盘中的八卦也多用后天八卦。

数、河图、洛书、九星、色彩

  (三)数、河图、洛书、九星、色彩


  风水中有许多涉及数字及色彩的做法,大都来源于河图、洛书中的数字关系。《易经?系辞》对数字有如下的描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之数五,地之数五,五得位相,各个有合,天之数二十有五,地之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乃成变化,行鬼神之所以。”还把从1到10的数字,分为奇数、偶数,前者为天,阳,后者为地,阴。为什么如此划分?何新《诸神的起源》一书列有表格解释与推测(表6)。从中,可看出所有的奇数均与天文现象有关,故以天为阳,所有的偶数都与地理现象有关,故称地数。


  

  “各个有合”的意思,即指互相结合。日本学者吉野裕子认为其意思可以理解为将10个数字分作两部分。

  于是有1与6,2与7,3与8,4与9,5与10的组合,这些组合都是互为阴阳,得位而合。这五种结合正合“五行”之理。


  “五行”的术语及其与数字的关系最早见于《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爰稼墙。”用简表表示如下:

  既然1、2、3、4、5与6、7、8、9、10可以互相结合,6、7、8、9、10亦可与五行相配,于是上表即可变成:

  于是,便出现了“河图”之数的组合。


  关于河图的来源,有多种传说,本章第一节里稍有涉及。此处只谈图式与数字五行的关系。


  谈到河图,必然涉及洛书。对于河图、洛书的数字解释,中国哲学里有许多说法,不外以下两大类型。


  ——郑康成曰:“天地之气各有五,五行次之,一曰水,天数也;二曰火,地数也,三曰木,天数也;四曰金,地数也,五曰土,天数也。”


  ——杨子太玄曰:“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一与六共宗(范望解释曰居北方),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三与八成友(居东方),四与九同道(居西方),五与十共守(居中央)。”


  这些皆对风水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任何一本风水书都引用类似上述的解释,如《五位详明》、《阳宅觉》、《入地眼图说》等风水书籍皆画有河图、洛书及与上述文字一致的说明(图19)。洛书从1到9的数中,奇数配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偶数配于四个角,便成为九星图。关于九星及其与色彩的关系,上节已有讨论,它们也是风水说的一大基础。

五行

  (四)五行


  构成风水说重大根基的另一思想则是与易理密切相关的五行。我们曾提到,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在风水中最广泛的运用便是其相生相克之理。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风水推论吉凶的基本准则。与任何术数一样,风水也将一切事物附会成五行元素之一,然后通过这种相生相克原理判断吉凶。所谓相生顺序就是五行相互产生的次序,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次序(图20)。相克指五行相互抑制的次序,即五行按反顺序克制对方,又称做相胜序,正与相生顺序相反: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图21)。五行与方位、数字、色彩、时间、声音、人体器官、人事、天上行星、天干、地支等相配,其相生相克原理便相应地体现于天上人间种种包罗万象的关系之中,引申出诸多的细则(表7)。这种附会,看起来幼稚可笑,却隐含了某种具有深刻意味的思想:宇宙间,万物同理,万物同等,万物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和制约的关系,所有的现象都是互相关联的。只有意识到,并处理好这种关系,方能昌盛富强。这正是当代生态保护的核心。



  阴阳五行法则中,还有一个重要法则对风水说的影响尤为重大,这便是著名的“三合原理”。风水后来发展出来的一个著名流派“三合派”,即以此原理作为其整个学说的支柱,以这种“三合原理”作为审理建造阴阳宅的最高原则。


  三合原理,是根据自然界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出的一套理论。具体做法:将自然界事物的开始、壮大、消亡这三个基本次序简化称做生、旺、墓三个字,或三个阶段。早在《淮南子》中便有关于三合的记载和定义:


  水申生,子旺,辰死,三辰(三支)皆水。


  火寅生,午旺,戌死,三辰皆火。


  木亥生,卯旺,死未,三辰皆木。


  金巳生,酉旺,丑死,三辰皆金。


  土午生,戌旺,寅死,三辰皆土。


  此段话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风水,且构成风水中最神秘和晦涩的原理之一。笔者初读风水书籍时,曾对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读到日本学者吉野裕子《易经与祭祀》一书,其中举了一个季节的例子来解释“三合之理”,才终于明白。例如“水气”,在季节上说,是“冬”季,属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即亥、子、丑三个月,此时的生、墓、旺便对应为:亥的十月为“生”,子的十一月为“旺”,丑的十二月为“墓”。但是,对应三合原理考察:“冬”的“水气”并不止限于亥、子、丑的十至十二月这三个月。因为“冬”或“水”气的萌芽实际早已出现于申月(阴历七月),在仲冬的子月(十一月)得以壮盛,而到了辰月(阴历三月)才逐渐走向结束,于是申、子、辰三支,便应是水气的生、旺、墓,三支合而为一色水气,这便是“水申生,子旺,辰死,三辰(三支)皆水”的一个实例。依此类推,可用图表示(图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