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哲学与迷信交缠之根:《易经》、八卦、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
巫术和科学是世界性的
中国哲学是独特的
风水是中国独有的
生活哲学
一、《易经》、阴阳五行
风水属于术数的一种,是巫术与科学的混合。问题是:全世界其他的文化都有过巫术与科学,为什么只有中国产生了风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中国独特的哲学。首屈一指的便是《易经》。
一位日本学者指出:“‘易’是大约五六千年前建立的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或科学,它与从它的阴阳思想中发展出来的五行思想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运用于占卜,而且是广泛地成为道德、学术、宗教的基石,带来了儒教、道教、方术等的盛行。”①正道出了《易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既具有哲学的思维,又掺进了大量的迷信。不过,此处的讨论目的不在于《易经》的地位和渊源,而是试图列出《易经》对形成风水原理具有决定作用的典型思想,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太极与阴阳
《易经》里把两种相对性的象征作为阴阳二元。关于阴阳,从字源上看,历史十分古老。甲骨文中即已见“阳”字,金文中则有“阴”字。金文中还将“阴阳”二字连用,不过那时的“阴阳”只简单地保持着造字时的原始意义。“阳”为日光洒射,“阴”为日光洒射之否定。西周之后,阴阳才开始想象为气,作为专有的哲学术语,最早见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将阴阳提到“道”的高度,却是《易经》的功劳。《易经》还进一步将阴阳分别用符号表示,一横“-”为阳,两横“--”为阴(这种符号称做爻),“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两仪便是阴阳,太极则是阴阳二元之前就存在的原初唯一的绝对存在——“混沌”。这种将一切万物生成的开端归结于阴阳二元相结合的思想,也是风水理论最主要的根基。
(二)四象与八卦、六十四卦
《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图14)就是说太极分而得一阴一阳,此“二”数两倍得“四”,“四”的两倍得“八”。于是,三爻(画)的卦得到八个,就是八卦,或说“小成卦”。这“小成卦”再重叠便得到“大成卦”,即由六画(爻)组成的六十四卦(图15)。每卦皆有自己的名称,编有卦歌,便于记忆,每一个风水先生都必须记得这个卦歌(图16)。
还将八卦、六十四卦与自然界的物象和方位相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说卦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悦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炽乎火;说(悦)万物者,莫悦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物始物,莫盛乎艮。故水火相及,雷风匪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悉成万物。”同理,六十四卦亦对应象征自然界中的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八卦还与方位相对应,且对应的方式有两种,分别称做先天易或先天八卦图与后天易或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图又称做伏羲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又称做文王八卦图。先天八卦图根据《易经?说卦》而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即所谓取自然之象,明亮的南方配“天”乾(嬥),灰暗的北方配“地”坤(嬦),太阳升起的东方配“火”离(嬪),太阳沉没的西方配“水”坎(嬩)。简言之,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另外还确定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卦数,并据此卦位演变出先天八卦方位图、六十四卦方位图、圆图、卦气图等多种图式(图14、图15、图16、图17)。
可见,先天八卦等是按自然的状态,被创造出来的。与此相对,人们利用自然即所谓“人忤逆自然而生活”,吃熟食、穿衣服、盖房屋等生活状态下成立的八卦图式称做后天八卦。据说这是由周文王开始,周文王之子周公旦完成的,故又称做文王八卦。此时,将卦位改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传统的八卦图,如图14,上为南,下为北,图17已经改为现代表示方法,上为北,下为南)。如何从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亦有图表示(图18)。
因为后天八卦是关于人生活情形的学说,因此在实际中,多用此卦位,风水学说的基本框架便是后天八卦的卦位,罗盘中的八卦也多用后天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