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真的来了,白居易感秋诗十首赏读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秋天真来了

处暑刚过三两日,早晨起来出门,便觉得吹到身上的风不一样了,有了凉凉的感觉。不觉惊叹,秋天真的要来了。抬头看天,层层的云,淡淡的墨痕颜色,也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离去,秋天的初始。
天气凉,解脱了酷暑,本应该高兴,但心里却掠过一丝忧伤。这也许就是“悲秋”的意味吧。悲之何来?其实无非是感慨时光易逝罢了。初春的赏花仿佛就在昨日,而酷热的煎熬仿佛也才就过几天,可现在风一吹,让人突然觉得秋天真的来了。
于是,我也想看看古代诗人们是怎样感秋的。他们面对秋来,是不是也跟我一样这么善感?在搜索中,发现以“感秋”为题写诗的唐代诗人,唯有白居易为多,目前所见有十首之多。于是,就想先不看别人,跟大家分享一下白居易的十首“感秋”诗,看看他的心境是一个怎样的起伏变化吧。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此诗应该是写秋天思念妻子的内容了。“两情”“燕影”“庭树”等可以看出。而佳期与芳岁,这两个重要的日子都没能相聚,老白自然也是忧伤不已。一句“庭树正秋风”,就让人无限唏嘘。
途中感秋
节物行摇落,年颜坐变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乡国程程远,亲朋处处辞。
唯残病与老,一步不相离。

从诗意看,应是写在作者中年以后。老白经历官场起伏,自然是感慨万千。“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由景及人,思绪无限。而一身残与病,远离家乡,何堪秋悲啊。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暮去朝来无歇期,
炎凉暗向雨中移。
夜长祗合愁人觉,
秋冷先应瘦客知。
两幅彩笺挥逸翰,
一声寒玉振清辞。
无忧无病身荣贵,
何故沈吟亦感时。

思黯相公不知何许人,老白有多首诗寄给他。“夜长祗合愁人觉,秋冷先应瘦客知。”这应该是自况。而结句之问,也充分说明老白是一位多愁善感之人。


感秋咏意

炎凉迁次速如飞,

又脱生衣著熟衣。

绕壁暗蛩无限思,

恋巢寒燕未能归。

须知流辈年年失,

莫叹衰容日日非。

旧语相传聊自慰,

世间七十老人稀。


此诗从结句可以看出是老白古稀之年写的。此时的他应该是在洛阳。虽然诗的前部分仍然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悲秋之感,但最后两句却是聊以自慰语,表明其晚年生活的相对安定。
感秋怀微之
叶下湖又波,秋风此时至。
谁知濩落心,先纳萧条气。
推移感流岁,漂泊思同志。
昔为烟霞侣,今作泥涂吏。
白鸥毛羽弱,青凤文章异。
各闭一笼中,岁晚同憔悴。

此时从内容上看,应该是写在老白被贬谪江州前后,他认为自己的言论不足以影响到上头的政策,而闷闷不乐。但幸好有“同志”元稹可以相诉。而此时的元稹也因为屡屡上疏被贬到江陵,因此作者说“各闭一笼中,岁晚同憔悴。”这样的秋天着实让人郁闷,但因有知己可以倾诉而又不觉太多凄惨。
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
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
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
寄迹鸳鹭行,归心鸥鹤群。
唯有王居士,知予忆白云。
何日仙游寺,潭前秋见君。

王质夫只是仙游寺边一位无名隐士,但老白却和他友谊颇深,还写过《哭王质夫》。为什么老白对此人如此用情之深,此诗中也可略见一二。“唯有王居士,知予忆白云。”作者在翰林院,却不忘老朋友,可能是觉得在官场身不由己吧。此诗三四句甚喜。
曲江感秋
·五年作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暗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他在另一首是诗里自序: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予每岁有《曲江感秋》诗,凡三篇,编在第七集卷。是时予为左拾遗、翰林学士。而偏偏这三年的感秋诗如今找不到,只有这篇五年写的仍在。“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这句应该就是描写前三年作者在长安。此诗作者也是借秋而感叹时光易逝。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日暮天地冷,雨霁山河清。
长风从西来,草木凝秋声。
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憯悽,天时牵人情。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此联悲秋无特别之处,老白借寄明淮上人而问,有没有什么法术可以修行,从而不让我年年这么悲秋伤秋啊?作者知道并无,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悲秋之不自胜而已。
曲江感秋二首 其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作者自序:
元和二年、三年、四年,予每岁有《曲江感秋》诗,凡三篇,编在第七集卷。是时予为左拾遗、翰林学士。无何,贬江州司马、忠州刺史。前年迁主客郎中、知制诰。未周岁,授中书舍人。今游曲江,又值秋日,风物不改,人事屡变。况予中否后遇,昔壮今衰,慨然感怀,复有此作。噫!人生多故,不知明年秋又何许也?时二年七月十日云耳。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曲江感秋二首 其二
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
秋到未几时,蝉声又无数。
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
今日临望时,往年感秋处。
池中水依旧,城上山如故。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
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
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
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
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

此诗可以说紧密承接上首诗而来。上首结句“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而此首开篇即是描写曲江之秋景。后面紧接着由景而生情,表达自己“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之无奈。
从这十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一生跌跌撞撞,经历起伏,而晚年渐渐放弃了争之心,开始“独善其身”。面对秋天,他也是多愁善感的,即使是身居朝堂,也生感慨。足见千古以来,“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认知是一脉相承,不曾断绝。

最后附一篇本人2005年秋天写的随笔。
秋路 2005.11.18

大学的时候,每当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校园的路上漫无目的地走。我常想,擦肩而过的人群里,有几个是和我一样的心情呢?

安静的日子里,肯定会在内心反复地感悟人生,但想得越多就越迷茫不已。我竟想不出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什么?过程还是结果?就像是一次旅行,一个人走着寂寞的路,两边是穷山恶水,头顶是压抑的低云满天,前面不知去向何处。这样的旅程,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即便到了最后,路的尽头是一处繁华的所在,但对于精力耗尽、心力磨尽的我,能有多大的意义?
喜欢秋天的街,如果两边长满银杏树就更加不错。金黄的叶子在头顶灿烂如花,连透过的阳光都是金色的了。脚下也是厚厚的一层金黄。一个人都没有,就我自己。我慢慢走着,贪婪地享受这无边的热烈与落寞。内心的两个极点在这里交汇,迸发出悠长的活力。抬头从缝隙里看天,是蔚蓝的那种,顿时又生出无限的遐思。
听说钓鱼台国宾馆门前就是一条这样的银杏路,路边银杏参天,是北京秋天赏银杏的最好去处。但想一下那人潮涌动的景象,哪里符合赏秋的心情?因此,只有把这种美丽藏于心底了。
老梦想着去那种幽静的古镇,青青的石板路,高高的白石墙,绿树溪水,灰瓦蓝天,该是多美的一幅景象!旁边是幽深的弄堂,远处是悠悠的群山,任你的思想无限走远,而最终都会回归到宁静的所在。
一个人的日子,可以静静地遐想。一个人的日子,是我真正需要的吗?我时常分析我的内心,到底是崇尚安静还是喜欢热闹?但总是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也许是太自我了,太过追求完美。静时怕人打扰,寂寞时又想人陪。
毕竟世界太大,而我的世界太小。我怎么能这么强求这个世界呢?我站在我的世界,看日子静静地走过,一去不返。犹如站在岸边,看江帆顺流而下。而身后夕阳正红,余晖霭霭,正是众鸟归林的时候呢。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