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口镇】既“藏龙”又“卧虎”

 昵称32226502 2016-08-27

      本来,平林就是丹口镇的一部分,现在的丹口镇,是由之前的平林、丹口、杨柳、羊石四个公社合并而成的。“藏龙”,我长到七十岁了,还只听说平林才发现有,为将范围表述得精准些,故只敢用“平林公社”而不用丹口镇,以免误导了后人。
    因受生活范围的局限,本文只讲述丹口镇的虎,而未言及全县的虎。其实,整个城步,三四十年前,都是老虎、豹子、野牛、麂子、娃娃鱼等野生动物的快乐家园。特别是俗称的三、四、五区,都有虎,而且是近四十年左右的事。有铁证可推断:1996年元月,我被任命为邵阳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兼市招商合作局局长。其时,辖属的一个畜产品公司经理明确告诉我:该公司尚存有虎皮8张……众所周知,皮革易发霉腐烂,很难保管,库存10年已属不易,再加10年,则可以推断为:1976年左右邵阳地区还有老虎存在。这些虎皮基本上应都是从邵阳地区西边的城步、绥宁、新宁、武岗、洞口等几个县收购上来的。仅剩下的这八张虎皮,主观分析,城步至少要占二三张以上。
       我本人可以说是虎窝旁出生、听着虎的故事长大的。以我三十四年前写的《祭父文》为证:
  巍巍吾父 如山高耸 名讳锡成 杨氏弘农
  随祖徒此 名油麻冲 冢下荒坪 筑建茅棚
  虎来作客 魂飞太空 豹来光顾 魄散九重……
       听母亲说,到了夜深人静,时而有老虎围着我家外面转悠、叫唤,因是“千柱落地,九龙抱柱”的竹篱茅舍,透过竹片之间的空隙,完全可以看到篱外老虎一对绿色的眼光,亮得象对电筒……“千柱落地””九龙抱柱”本来是用来形容昔日皇宫的高大、气派、华丽,因我家祖屋是用胸径十厘米左右的千万根小树立在地上,然后用竹夹扎成墙,有的树上还缠绕藤条,借代一下,自我解嘲,故称之为……
  通过多年的勤耕苦作,终于有些积累,后来我父母就开了一家伙铺,主要是接待岩寨、长安方向去县城的旅客,人来人往,听故事的机会很多。归纳一下,丹口镇的老虎有三个特点:一是较多;二是很饿;三是好斗。
    较多,常听我母亲说,前天哪家的猪被老虫背了,昨天哪家的牛被老虫咬了。
  很饿,常卧伏路边,伺机咬人。古代,从县城出发,上马鞍山,下沉江渡,过烂亭子,走观音阁,行下团铺里,经丹口,爬围洲界,跋黄泥山,进入岩寨、长安,这是一条古代的“320国道”。其行走的艰难程度,只用流传至今的口头禅:“宁可娘偷人,不可爬长安营”,便略知一二。为镇压苗民起义,乾隆皇派了1000兵驻守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长安。从长安营到北京五千余里,600里加急的差使,有刀箭在身,老虎不敢近前。1902年撤兵了,邮差只能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羊肠小道上行走。他们的行装是:一根扁担,后背负信袋,胸前挂铜锣,边走边敲,为自己壮胆,请老虎让路。就这样,信袋加铜锣一直坚持了一百多年!大人们还告诉我们:出门要背棕衣、打伞,至少要戴斗笠。据说老虎窥看到人后,把自己的嘴巴张开,量一量,如果此人比虎的嘴巴还大,老虎就不敢吃了,尽管如此,吃人之事仍时有发生。近日采访了仍健在的八十多岁的目击证人陆承晋先生:“1956年我在长安教书,当时我19岁,家住儒林镇,一次行到黄泥山,突遇当地村民打着铜锣,正在为刚刚被老虫咬死的16岁的小姑娘收尸、掩埋,场面血腥,不堪回首……”
    好斗。我堂兄杨大修亲口对我说,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一天,他在下团二队地名叫生田的地方犁田,生田距大队部最多不过两里地。该歇息了,把牛轭松脱,让牛去吃草,烟还未抽完,突然听到激烈反常的吼叫声!循声望去,竟然是放野(无主人看守的放牧方式)的一只公水牛正用角在使劲地顶老虎!在田里打得你死我活、难舍难分、异常激烈……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把戏,干脆看看热闹吧!大约看了一个时辰,最后,甲乙双方都打得头破血流,筋疲力尽方才各自逃窜、和平散场……
因经常有老虎伤害耕牛家畜、甚至咬人的事件发生,后来,县政府组建了一个由解放军战士为主的“打虎队”,加之滥伐林木,“三寸藏蛇,七寸藏虎”,无藏身之地,老虎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作者:杨光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