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老相机

 hyd129 2016-08-28


「 一台台老相机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如同闭口不语的美人,纵使年华逝去,但那些相机身上的斑驳磨损之处,就和皱纹一样,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

还记得曾经风光无限的海鸥相机吗?如今,它或许已被尘封在箱底,甚或成为了束之高阁的摆件,但对于许多人来说,海鸥相机的存在就如同一位家庭成员,陪伴他们走过了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就连大导演张艺谋,当年宁愿卖血也要购买一台海鸥相机,不知是否遭遇类似“卖肾换iPhone”的耻笑?


老相机博物馆面积不大,也不需要门票,登记一下就可以参观。在展区里,不仅陈列了上世纪50至70年代,国内34家相机厂家的标志性经典相机;更有一些长得洋气的仿品:东风牌120型相机仿哈苏相机、红旗20型仿徕卡相机、海鸥120型仿禄莱相机……虽是“山寨”出身,却也都是凤毛麟角的限量版,身价不菲。


若是去得巧,你还会见到一番特别的景象:一群年过半百的阿姨爷叔们,正戴着老花镜,或埋头摆弄,或立着敲敲打打,407种零件、89道工序,真实还原了当年国内最高水准的相机装配作业线。


也许,再过一些年岁,这些老师傅们都将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手艺也会由于缺乏后继者而失传。单反、智能手机、VR设备……当电子产品汹涌来袭,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影像将会以何种方式留存,但曾经那些泛黄的相纸、那个没有PS的年代,以及那幅画面背后不能言说的青涩回忆,却永远无法被取代。


「 胶片退场,情怀犹在  」

          【摄界|关键帧】

201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

以黑白默片向胶片时代致敬

讲述了男主角在喜新还是怀旧的折磨中踯躅前行在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

某种怀旧的坚持常被认为曲高和寡

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微妙

你似乎已经习惯于把照片存在电脑里

发在朋友圈里,可万一硬盘坏了、腾讯崩了……

想要永久留存的话,不还得打印下来吗?(好多朋友都把朋友圈印成书了呢)

有些东西它从未离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文:王谧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