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如何预防猪群泪斑现象 近年来由于规模猪场中抗生素的大剂量不科学使用和高密度饲养管理等原因造成猪群的肝、肾损伤引发机体内热,同时再加上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疾病和氨气味刺激等造成严重的眼部疾病泪斑,具体表现为出现眼部粘连、潮红、结膜炎、结痂等泪斑症状,对规模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在养殖过程中猪群泪斑现象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保育仔猪阶段发生率最高。其发病后死亡率不高,但对猪的生长影响明显,损伤机体免疫力降低生产利用率。泪斑是机体病变的一种表象其发生程度也有不同,有大规模发生也有个别发生。一般大规模养殖较少个别发生,而个别发生不易发现影响更严重。 1 原因分析 1.1 抗生素等生化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肝、肾损伤 由于在规模养殖下猪群发病率高,所以大多数猪场大量使用抗生素等保健药物(如阿莫西林、土霉素等)。抗生素等生化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造成肝肾损伤。根据中兽医理论,肝开窍于目,肝肾损伤病变可通过眼睛表现,因此抗生素的大量或过度使用会造成眼部分泌物的增多, 导致眼睑迷糊粘连。 1.2 猪舍环境控制不当 规模养殖中猪群的饲养密度较大饲养环境较差,粉尘多。同时因为猪舍冬季保暖以及未来得及清理的猪只粪尿和通风不畅等原因造成圈舍氨气浓度高,空气质量较差。氨气的浓度增高会刺激猪眼部,造成猪只眼部分泌物多、眼睑潮红等。在此过程中,眼部分泌物与粉尘形成粘性物质,粘黏眼部。 1.3 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包括病毒和细菌两个方面。 当猪群感染某些病毒性疾病时,眼睛会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以及分泌物增多或脓性分泌物等造成泪斑。诸如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等。在细菌方面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 细菌侵入结膜后会引起分泌物增多且分泌物为黏性和浓性粘黏眼睛。同时衣原体引起的结膜炎也是造成泪斑的原因之一。 1.4 机体发热 有时候动物机体发生病变导致动物机体发热。在发热过程中,会直接导致眼睛疲劳,眼睛粘黏,诸如鹦鹉热等。 1.5 中毒 广泛存在于玉米、花生、棉籽饼中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素等,对猪的器官危害较大。 如饲料的保存管理不善,造成饲料中的黄曲霉素等侵害肾脏,就会出现眼睛潮红、肿胀、分泌物增多。 2 预防与治疗 2.1 减少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分泌物增多形成泪斑现象的重要原因。 为防止泪斑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尽量较少在保健与治疗过程中的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在保健药物中多使用一些中药制剂(如银黄可溶粉、白头翁散等)和黄芪多糖等能够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的药物。但如果发生泪斑现象后就不能使用黄芪多糖类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量和等级,如先使用青、链霉素治疗,如果没效果再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就此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肝肾负担,以减少泪斑的发生。泪斑病发生可使用清瘟败毒散(2kg)+替米考星(1kg)拌料1t饲喂。 2.2 环境卫生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勤通风换气。换气在冬季更为重要,因为新疆冬季较为寒冷在保暖和通风上不宜较好控制。最好是中午通风而且时间不宜过长不宜使空气直接对流通风。勤打扫卫生,及时清理猪只粪尿和猪只浪费的饲料残渣,做到每天2次清扫。清理粪尿之后要用水冲洗尽量减少圈舍里氨气的产生减少保持空气清新。 饲料残渣及时打扫减少空气中的粉尘含量。提高饲养管理员的责任心,勤消毒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减少病源微生物的传播。 2.3 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 经常通风换气,勤打扫卫生,做到每天一次消毒。 消毒剂要经常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消毒剂,使细菌、病毒等产生耐药性。如将癸甲溴铵、聚维酮碘、稀戊二醛等消毒液交替使用,就加强了消毒效果, 减少了抗药性的发生。病猪要及时调到空栏或病猪栏,以防止感染健康猪。加强免疫接种工作,预防猪瘟、蓝耳、圆环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病的发生。每个猪场都要有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对疫苗的注射时间、注射量进行合理安排。加强人员监管,出入圈舍要严格消毒,尽量在做到全进全出。 2.4 防止发热病 注意猪舍温度,避免猪感冒发热。多观察,发现有发热等情况的猪及时调栏观察治疗。 2.5 防止中毒 加强饲料保管,防止发生霉变,不喂变质饲料。购买玉米、棉籽饼等饲料时要注意其质量,并注意进行脱毒处理。保持饲料库的干净、干燥、清洁。使用全价颗粒饲料要注意饲料供应商的考察。 3 小结 在本文中,笔者只是浅显的从抗生素使用、饲养管理环境、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发热病以及中毒等方面造成的泪斑现象进行简单的分析, 并提出防治措施。希望能提高广大猪场管理者对猪群泪斑现象的认识, 预防与治疗猪群泪斑病,减少猪场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及时治疗发病猪可有效控制泪斑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清热解毒保肝等的中药或中成药制剂进行治疗可有效治疗猪群泪斑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