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半患侧卧位前后联合切口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其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采用固定的半患侧卧位前外侧切口联合后内侧倒'L'型切口多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0~70岁,平均49.7岁。车祸伤21例,骑车摔伤4例。均为闭合性三柱骨折,Schatzker骨折分型均为Ⅵ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21 d,平均9.5 d。通过后内侧倒'L'型切口处理后髁及内侧髁骨折,以解剖型锁定钢板及斜'T'型钢板固定;自前外侧切口处理前外侧髁骨折,以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 结果 手术时间150~250 min,平均197.6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32 ml。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19周。末次随访X线片均示关节面平整,膝关节无明显内、外翻畸形。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屈曲100°~130°,平均115.2°;伸直均可达到0°。术后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放射学评分14~18分,平均16.6分;优11例,良14例。术后1年KSS膝关节功能评分66~96分,平均88.6分,优良率为96%(24/25)。2例患者术后出现前外侧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局部皮缘坏死,经清创换药,二期缝合后顺利愈合。 结论 多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效、安全,通过固定的半患侧卧位可以完成手术,能够允许膝关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近年来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lbuquerque等[1]报告2013年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率已达36%。胫骨平台骨折多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受到包括轴向,内、外翻及旋转的多方应力[2],且膝关节所处位置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骨折类型[3]。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常见分型方法为Schatzker分型、AO分型及罗从风等[4]提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为伴有干骺端分离的双侧胫骨平台骨折,通常累及胫骨平台后髁。依据Schatzker分型为Ⅵ型,AO分型为C型。依据三柱分型理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应符合以下形态特征:骨折累及胫骨平台三柱,内侧髁和外侧髁骨折至少有2个骨折块,后髁存在冠状面骨折,且合并关节面的压缩。朱奕等[5]报告累及三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占胫骨平台骨折总发生率的9.3%。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前仍然是一个挑战,如果不能恢复胫骨平台软骨面平整及正确的下肢力线,将导致膝关节过早出现退变,甚至膝关节终身疼痛及功能丧失[6,7]。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最佳的治疗方案是通过对骨折块的坚强固定来重建膝关节稳定性,并减少软组织损伤。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内、外侧双切口显露,通过双钢板固定骨折。随着近年来对后髁骨折认识的深入,发现通过常规前外侧及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不能坚强固定后髁骨折块,尤其是后外侧骨折块,很容易出现骨折移位,造成内固定失效[8,9],而通过后侧入路直视下支撑钢板固定后髁骨折块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10,11]。因此,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坚强固定就需要多块钢板对胫骨平台三柱进行固定。为了充分显露及直视下复位、固定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目前常采用后内侧倒'L'型切口联合前外侧切口[4]。通常情况下,患者首先取俯卧位进行后髁骨折固定,然后翻身取仰卧位再进行前方骨折块的固定,术中需要变换体位来达到前后侧联合切口直视下复位及坚强固定的目的。Luo等[12]和Chang等[13]分别报告两种'漂浮体位'完成胫骨平台前、后髁骨折的固定,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上述'漂浮体位'需在术中不断变换患者体位,使手术更加繁琐,且增加了感染的风险。难道固定体位就不能完成前后路联合手术多钢板固定吗?Weil等[14]报告患者取仰卧位行后内侧入路,通过膝关节轻度屈曲并外旋髋关节即可很容易显露内侧平台。为此,我们自行设计了固定的半患侧卧位,外旋患肢通过后内侧倒'L'型切口对后髁及内侧髁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并固定;随后内旋患肢通过前外侧切口对外侧髁骨折进行直视下复位、固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起应用上述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目的在于:(1)总结半患侧卧位前后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适应证及其疗效;(2)探讨后髁骨折支撑钢板固定的必要性;(3)分析软组织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略) |
|
来自: wyzhong123 > 《胫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