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话说得有趣?

 HP萍水相逢 2016-08-28


文/邵一鸣


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如何把话说得有趣?


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世界上能够复制东西,它才真正的有价值。因为复制东西,它可以传播,毕竟我们在一起做的是学问。而不是做的是一些艺术品,因此对我们来讲的话,如果一个学问不能够复制的话,它就变得没有任何的意义与价值。


今天,我们这边有一些朋友都来参加《李中莹版NLP执行师》课程,我想一方面是他们内在有一份好学,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这个话题有点意思。当然,还有些人之前是认识我的,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挺喜欢跟别人开玩笑的。


其实我以前只是喜欢开玩笑,后来我就发现自从学了NLP之后,玩笑、快乐以及语言沟通,原来有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而当我们解读出那个核心的一些结构之后,我们会看到:原来它是可以轻松地复制的。


二、大家都喜欢和怎么样的人谈话?


我之前是在一家保险公司叫AIG,在友邦保险工作了差不多9年的时间,但在这之前,我也是从事跟人打交道的一些工作,因此,我也许和一般其他的人相比,会有大量的、跟人打交道的经历。在那些过程中,我会发现,跟很多人的交流是非常有趣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说话可以让大家开心;有些人说话就会让人不舒服;有些人会很吸引别人的注意,跟他聊天怎么讲话都觉得不累;有些人,别人跟他说几句就觉得浑身不舒服。背后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谈到讲话,人人都会,基本上不用去谈要学或者不学。所以说,一般来讲到培训的课程,沟通的课程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讲,就跟厨师都会炒青菜一样的道理,然而,这是一个大家都在谈的话题,那就说明:既然大家都在谈,就说明他的确很有意思。


说话固然人人都会,不过说话的效果好坏,那就差异太大了!


在过去,我们会看到,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有时挺鄙视那些会说话的人的,至少比我再长一辈的人,很多人是这样觉得:你这人油嘴滑舌或者觉得你这个人就会出一张嘴,好像这些都不是一些好的品质。


我到现在,都有一个很严重的心理创伤,因为我的工作是做销售、整天跟人打交道。此外,我讲课,也是和别人沟通交流。于是乎,我记得我妈妈有一次跟我说:你呀!你就知道一张嘴。不过后来我想想,她也说得没错。我做销售、讲课,不就是靠一张嘴吗?不过,他老人家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这个人没有本事,就会一张嘴。


在曾经认为,没有本事的人才只是会靠一张嘴的,有本事也许学一门技术或者什么东西。不过真的很可惜,老天爷就给了我这张嘴。没办法,那就靠这张嘴过日子咯!


谈到这张嘴,就来看看如何讲话。


一般的人,都很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沟通呢?如果你问的人足够多,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喜欢和幽默的人交流。


— 第一:从幽默的本质来讲,表现为跟他交流可以给你带来快乐,觉得更轻松更放松;

— 第二:他讲话很生动,讲得活灵活现,你跟他交流时,会觉得特别容易接收他的信息;

— 第三:舒服,就这个词本身感觉会比较虚无,似乎这个人没讲什么特别的内容,但你会觉得跟他沟通会越来越有话题、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开心。


所以,我总结为:一般情况下,人都想跟三类人——幽默、生动和舒服的人交流。




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活得挺累的,若每天还要那么严肃地交流与沟通,当然就更加让人不舒服了。所以我们会发现,现在的人特别喜欢去追求那些快乐,去追求那种让人更多得轻松满足的部分。如果说一个人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够让人同时实现幽默、生动和舒服,那他一定会是社交圈中非常受欢迎的一个人。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聊一聊,如何让你说话变得更幽默、更生动,以及让你和别人沟通时让别人觉得越来越舒服。


三、幽默的源泉--意义换框


幽默,有没有它的结构?


我想是有的。如果您有兴趣的话,翻开所有的这些笑话,以及去听一些相声、包括一些段子,您会发现:其实幽默本身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这个规律在NLP里面我们把它叫意义换框。意义,就是一件事情的意思;换框,是从一个框转到另外一个框。


框本身,从NLP的定义来讲,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也就是说我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朝这个方向的。所以,当它朝这个方向时,我觉得就很正常,一切都是OK的。然而有时候,一些有效的语言沟通模式,可以让它从这个方向转移到另外的一个方向。


因为方向不同了,就意味着新的改变。当然,从破框的角度来讲,它就可以带来意外与惊喜。在意外和惊喜下,人是最容易产生快乐的感觉,所以说,破框是制造幽默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技术。当然,破框,我们先讲技术,破框它不是简单得就这样去换一个角度、换个方向,它是有新的技术可言的。


接下来,我们来举个例子,来看看破框是怎么运用的?


昨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转了一个笑话,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在故事中,那个主角对一个小男孩说,想让他去跳一个舞。小男孩(声音非常轻)怯生生地说:我不会跳舞。然后,那个主角说:男子汉要勇敢一点,要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要敢于去突破。结果,那小男孩听完之后就大声地说:“老子不会跳。”这个故事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破框。


我们会看到,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一个人要勇敢一点、敢于突破自己,例如听过了这个主角的交流后,那小男孩说:好吧,那我来试一试、或者我去尝试一下,这就是我们惯有的思维。而当你的那个方向指向,即:每个人都等着那个小男孩开始愿意去尝试、愿意去突破的时候,偏偏那个小男孩换了一句:老子不会跳。这句话本身就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同的意义。本来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意义和那个框一下子被全部打破了,所以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感觉。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翻开网上非常流行的一个段子叫小明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小明的故事,全部是破框基础上产生的。


所有的幽默基本上都是这样产生在:你本来以为它是这样的、但它突然一个峰回路转而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这就是产生幽默的一种技术。


当然,你会发现,幽默的人,他通常要具备这种能力,就是突破性的和发散性的思维。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多人是不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的,因此,在训练意义换框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增加这种突破性思维的训练。有时候我经常让我们的学员尝试,比如说,我们的手机,除了可以打电话以外,能不能说出它还能有多少种功能?当然,包括发短信、上网等一部手机具备手机自身的功能以外,它还能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会发现如果我们有足够时间的话,大家可以想出三五十种不同的功能,而且里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功能。


这就是一种突破常规性的思维。因此,当和这样的人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人每次都能够好像让你的思维产生一个新的方向,因此,你觉得这样的人就很幽默,跟他交流也觉得非常有意思。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关于如何用意义换筐来做幽默的源泉。


好了,在这里我给大家留一个简单的作业,可能没有人会去做的。不过你可以试试看。就像我经常跟很多人去说,通常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不是一个优点,那我要让他们说说看:一个人长得不好看,他又如何产生很多的优点。


我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第一反应):你长得不好看,但你安全啊!这的确是种换框。本来,不好看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不好看、所以安全”,不过这种换框的技术本身,不是产生幽默的技术,是一种落井下石的技术。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已经长得不好看,还说她长得安全,则潜台词是:你已经难看到连坏人都下不去手了。


所以,你会发现,意义换框不仅仅是这种好像是脑筋急转弯的东西,它要如何让对方增加快乐、增加轻松满足的感觉,这样的框才是制造幽默所真正需要的框。一般情况下,制造这种负面的框,只能用在说话者本身,而不能用在对方。


关于换框,如果你有兴趣,则可以去查阅一些书,特别是NLP一些关于语言转换的书籍,比如说李中莹老师的《重塑心灵》,也包括经常看看网上那个小明的故事。





四、生动的方法--内感官语言


好了,讲完了第一个关于幽默的源泉——换框技术,我们来看第二个,也就是如何让你的语言变得更生动。


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描述一件事情,有些人的语言,就能够把这件事讲得活灵活现,而有些人怎么讲都让人听不懂?那不单单是语言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语言+接收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若要把它解释清楚,则就不得不引入NLP的理念,叫NLP内感官系统,这个李中莹版NLP执行师》课程里有详细地讲到。


讲到NLP内感官系统,在NLP的世界里,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人接收外部的信息,基本上分成五个感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但是,当他将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的时候,会分成三种内感官:内视觉、内听觉,还有三类合并为内感觉。每个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他使用的感官不同,导致他大脑里面存储的信息不同,他接收信息的习惯也不同:有的人习惯用视觉接受信息,有的人习惯用听觉接受信息,有的人习惯用感觉接受信息。这种习惯形成之后,不仅可以影响这个人的思维,同时也会影响这个人的行为模式等。我们今天就不往那个方向去谈,我想跟大家聊聊在沟通中如何去运用这三种不同的感观。


在沟通中,(面对)三种不同感官类型的人,当你要跟他沟通时,如果你能精准地使用他所喜欢的感官语言,那么,你会发现跟他交流特别轻松,对方也更容易接受你的信息。


比如说:

(1)视觉型的人:你跟他交流时增加一些颜色、画面、大量的手势、跟他去作比较、给他看一些图片,你用这种方式跟他交流时,你就会发现他特别愿意跟你交流,他接收你的信息的速度也特别快。而这种视觉型的人,他的思维也更跳跃,所以,你跟他交流时,你的语言需要更加灵活、句式更短,你可以跟他很跳跃、很发散,这样的话他会更觉得跟你聊天特别有趣。


(2)听觉型的人:因为声音相对视觉信息,它更有规律性。像这种听觉型的人,你跟他交流时会发现:他更喜欢按部就班,他更喜欢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他更喜欢有节奏感的、包括是有条理性的东西。因此,与这样的人交流时,你的语音语调的掌握,包括说是你的讲话的逻辑、结构,引用的故事、例子的出处,包括说你跟他交流时:我今天跟你谈几点,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关于第一点,我有几点跟你说,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就中间的第一个小点,我就想跟你分享,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他喜欢这种结构性的交流。而且因果关系要非常强、逻辑性要非常强,当你跟这样的人交流时,他觉得跟你讲话特别有意思。不过,视觉型的人就没什么兴趣跟你这样聊了。


(3)感觉型的人:这类人属于更注重内在感受的,因此,你跟他交流时,语音、语调要放得更慢,要用更多感觉型的词,如:温暖、放心、可靠、体贴这些这种感觉型的词,更多地听他讲讲,然后问些问题“你觉得呢?”、“你会怎么感觉呢?”像这样的一些话,你跟这样的人交流时,同时你的语速要慢,要配合他内在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话,他觉得跟你交流特别轻松自在,会觉得你可以跟他讲很多感受,而不是道理,他就觉得你这人讲话特别得有趣。与这样的人交流,我经常说一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儿。就是,不用跟他交流太快。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对方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会比较复杂一些,因为。我们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判断你当面站的这个人是属于哪一种感官,第一,通过他眼睛转动的方向;第二,通过他用的词;第三,通过他的行为模式。


但这不是今天聊的主题。今天我更想聊的是:我们用哪些语言技巧,跟他去相配合。例如:作为中国人,我们都非常自豪我们中国古代有非常优秀的文化,在这些优秀的文化中,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就是古诗词。




我们不妨来看看古诗词是如何运用这些感官型的语言的。


苏轼的《蝶恋花》里有句话: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这句词,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东西,“墙里秋千墙外道”,把一个画面构建出来了,然后“墙里佳人笑”,还有声音。如果是一个听觉型的人,他会很喜欢这句话里的节奏感,比如说它的语句的押韵和节奏。第二,它的那种声音感觉。


如果你是一个视觉型的人,你会有一个画面就构建出来了。所以,中国的古诗词基本上都能够非常精准地运用这种内在感官的调动,让人去更好地接收它所传递的信息。


那感觉型的人,在这首诗中能接收到什么?也许,前两句不一定是他能接收到的,后面一句“多情总被无情扰”,就一下子把感觉的东西讲出来了。


在中国的古诗词里,你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视觉、听觉、感觉等这类文字的运用,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视觉+感觉的语言。


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话就是场景描绘,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既有画面感、又有感觉出来,而且特别要注意到的是,在中国的语言里面,特别是这种五言、七律,都很押韵,押韵又特别符合听觉型的人的需要。那你会发现,如果你的讲话经常能够产生画面感,然后有一定的韵味,再加上都还能启动感觉,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人讲话就特别有意思。


举个例子,就看我之前王婷说:老师,我还没介绍你呢,然后我在群里发了一段话。我说“没关系!别人爱听,管你是谁;不爱听,人家管你是谁”,这就是一种对仗的工整的这种语言。


关于这三种感官语言,是要去训练的。


如果说有人认为,让讲话变得有趣是天生的,或者是有一个诀窍可以一下子就形成的,那我觉得这也许是有偏颇。我认为很多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去培养出来的,当然,前提是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那个让自己多去读一些书,这些书里通常会有很多很好的语言。特别是我会推荐大家去读一些西方的小说,有种西方的小说的场景描绘和感觉描绘通常是写得很棒的。


读书,其实很重要。


例如,前段时间我看了几本《故事会》,看完之后我就特别后悔,因为我觉得看完之后整个人的品质都下降了很多,书中基本上就是讲一个个故事,没有任何的描写,也没有内心的活动,那种描写也没什么逻辑关系,你觉得我讲的视觉、听觉、感觉,都通通都不符合的这种东西。因此,你如果愿意去读些好的书,例如我上次在我的课堂中推荐过,如果想增加你的感性语言能力的话,你可以读一些像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书(他是非常好的写心理的作家),包括读一些童话书,我这两天在读《小王子》,我猜很多人都读过,我是这两天才有时间去读,我觉得就非常得棒。


一个优秀的语言沟通者,他一定是有很好的文学基础来做铺垫。否则,语言显得很苍白,而没有任何的内涵。例如,中国有很多古诗词描绘一些很壮观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都是非常漂亮的些场景。但今天很多人看到壮观的场景时,他们只是会“我xxx”、“你们牛逼呀”......,这些是很苍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如何去体现我们是中国的博大精深,如何体现我们是文化古国的传人呢?




五、舒服的核心--有效肯定


接下来讲:如何让别人跟你讲话就是舒服。讲话舒服,实际上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它是个感觉,它也许跟你有没有用什么样的换框技术无关,也许也跟你有没有用他的感官语言也无关,就觉得跟你讲话舒服。谈到“别人听你讲话舒服”,我在这里就不得不去提这个话题,就是关于几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的那种东西,当你能够说话去满足别人那在这份渴望的感觉时,你的语言一定是别人很喜欢的,哪怕你没说出什么特别的东西,他都喜欢。


那东西是什么呢?这东西这俩字:肯定。


讲到“肯定”,我猜很多人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回顾一下你得到的比较多的是肯定、还是否定?


我不知道你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反正我曾经得到过的绝大多数都是否定,就像那种“啊!为什么你不考一百分?隔壁家怎么可以考百分?......隔壁家每门可以都百分,你为什么不能每门都一百分啊?......为什么你只会读书?你看隔壁家会钢弹琴?......你看,隔壁家会xx?”反正我们七十年代的人,内心就植入了一个很重要的这种内在动力,就是:跟别人比。


那种东西就是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否定,那被否定之后,就会产生两种动力:一种是你跟别人比,另外一种就是跟你比都不用比了,反正我就是什么都不行。我就烂到根上了,你们也别管我了。


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经历,那也就代表着:如果有一个人出现你的面前,他能经常肯定你,你会觉得跟这个人交流就很舒服。


当然,这会经过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个长时间被否定的人,如果否定得足够多,别人开始肯定他时,他会不接受了,他觉得都是假的,会不真实。因此,当你开始跟别人去互动的时候,你的那种肯定的技术也很重要。在NLP里,我们关于“肯定”,有五个不同的方向。


讲到“肯定”,我们肯定一件事,通常有5个方向。

(1)从对方可以肯定的部分肯定

(2)从对方的动机肯定

(3)从对方的情绪肯定

(4)从对方的角度肯定

(5)肯定有可能出现的新的可能性


例如:今天,有人穿了一件新衣服来给你看。

你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有人穿了一件新衣服给别人看时,对方那个人不见得会真的喜欢他的衣服。不过,说话技术不同,给对方带来的感受就不同。也许我今天买了一件新衣服,不管怎样,我敢于穿出来给别人看,一定是我当下感觉最舒服、且能接受的,也是我能呈现得最好的,不然的话,我又为何出门?


你会发现生活中有的人就这样讲话,然后跟他说:“哎,小张,你看我这件衣服怎么样?”小张如果说是个不会聊天人说:“不好看,一点都不好看,穿上去你这个人嫌老,而且还显胖,这件衣服,好像那个是不是你买小了一号,裹在身上跟个粽子似的,而且这种颜色......搞的跟那个什么.....跟地上打过滚似的.......”如果是一个这样的人,我猜你还喜欢跟她沟通吗?一定不喜欢了。


那么,换一个会聊天的人,他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同样一个人,他也不觉得你这件衣服多好看。


首先第一点,我要我补充一下,并不是说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聊天者,你就要说些违心的话。反正这件衣服不好看、你又要说“哦太棒了!太漂亮了!真是太适合你了!”这种又太虚伪了!


就如,今天你穿了一件新衣服给我看,你说:“哎,你看我穿了这件衣服怎么样?”我说:“哇,新衣服哎!你一个就来问我,谢谢你哦,足以见证我的观点对你很重要吧。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是在肯定对方和我之间的关系,我并没有说他这件衣服不好看。


还可以说:“我想,你一定很喜欢这件衣服。”或者,“我看你的这件衣服,看起来特别精神。”当然,他今天拿来这件衣服一定精神,还有如:“这件衣服是最流行的”,但是,流行不一定最好看。但这些说法是有效的说话技术,你既肯定了对方,同时也没有去说自己内心不想说的话。


再举例:有人请你吃饭,点了一桌的菜。

吃完后问你,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你说,这个菜太咸,这个不好吃,这个太......,下次就再也不请你吃饭了。甚至还有受伤的感觉。若是换成有说话技巧的人,他会说:“这才我最喜欢了。”你只是指出一个你喜欢的菜就够了。其实,你没有说违心的话,但是也表达了你的观点。


在生活中,用的肯定就更多了。例如:你的朋友跟你说,最近碰到一些事情,心情很不好。若不会使用语言技巧,说:“你最近有作什么作啊......有这些闲工夫,不如去挣钱......是不是你有得罪了谁......”,对方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别人就不喜欢跟他讲话。若你是一个擅长沟通的人,擅长肯定的人,可以说:“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感受,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讲讲。”对方会觉得你很舒服。


或者说:“是的,我也是好像看到你不太开心!”讲到了他的感受。

或者说:“我想一定有什么事情了。你愿意跟我分享吗?”

或者说:“你一定是碰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才会让你这样的。”这就是从他的角度。


那当然你还可以跟他说:“我想你愿意来跟我讲,一定是想看看我们俩能不能一起去想些什么方法”,然后这就找到新的可能性。像这样的人,别人跟他沟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非常的舒服。


而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跟一个人交流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增加“肯定”这个环节进去的话,你会发现跟别人讲话就特别特别得轻松、有效,就像是一个人如果说把一场交流变成是一个攀岩,攀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攀岩者每上到一个高度,他都会在在一个地方打上一个钉。为什么?因为,万一掉下来时,就不会一下掉到最下面。


而“肯定”也是这样的,你跟别人沟通过程中,每一次肯定就是你和别人沟通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就这话题讲下去,还可以聊很多。当然,我希望过会更多的是跟大家在互动的过程中,再去聊这些话题。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也许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因为,我前面跟他分享的无论是换框、内感官语言、肯定,都属于技术。

大家一定知道一件事:道术结合。

有句话这样说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一个人跟别人交流时,如果他一味地追求“术”。只要他的这些“术”用出来,都会让人觉得怪怪的,而真正意义上我不是说。你光有“道”、也没有“术”就行了,因为,光有“道”没有“术”,就有一腔热血泼在墙上,也没有什么意思,我推崇的是:道术结合




六、人性的三大需求:接受、尊重、爱


道是什么?

我们和任何一个人交流,我们必须去了解的是:人性中的三大最基本的需求。你和谁交流,别人都觉得有趣的、非常舒服的,那就是:接受、尊重和爱。


1、接受

何谓接受?

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当你能够和别人交流时,一定是你和别人不一样,才要交流。你要接受别人和你不一样,允许他和你不一样,当别人说出不同观念时,你说很有兴趣想和你聊一聊,听一听,这就叫接受。


2、尊重

尊重是什么?

别人与你不一样,才创造了这世界的不同。因此,我们是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不一样的,就算我的观点跟他不同,它有它存在的空间。


何谓尊重?就是不一样的东西,可以共存。这就叫尊重。


当我们尊重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可以跟你交流的人。有时候她并不是觉得你的语言有多么风趣。有趣的概念,不一定是有趣,可以是风趣的趣,有可能是兴趣,那他觉得跟你讲话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开心。于是,你跟他在一起交流,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空间。


3、爱

爱,相对来讲比较虚幻些。

不过,人所追求的核心的东西通常都是虚幻的,如:自由、爱、尊重。


什么是爱?

因为你爱对方,所以你愿意为对方做一些事情,而这份做事情的背后,又没有一份交换的条件。对方还可以拒绝你的这份想法,而对方拒绝接受时对你尊重,这种爱的能力。


那我会觉得当你跟一个人交流时:

第一,你接受对方的不同;

第二,你尊重对方的不同;

第三,你对对方有爱的感觉,已经允许对方同时还能够拒绝你的这份期待,那你跟对方的关系就已经是建立好了。

这样的关系一定可以让你把语言运用得更加恰当。


我记得很多年以前,有一位教我销售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叫“江郎才尽谁都有”。也就是说,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是时,总会到一个点上,语言真的说不清楚你想说什么了。那位老师说句话“江郎才尽谁都有”,就把心掏出来,心是什么?就是内在的“道”,就是我接受、我尊重、我爱。


这三个东西能够掌握好的话,内在的感觉掌握好,再加上外在的刚才我讲的三种技术。这样的话,就能让你和别人交流,别人就觉得特别得有趣。


综上我们聊了那么多,我很想总结一下今天的话题,我们讲的“如何把话说有趣”,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好像就是很好玩,好像就是哄堂大笑。一个经常能够把人引得哄堂大笑的人,不见得是一个别人觉得有趣的人,也许别人觉得只是一个小丑。


我说的这个“趣”,可以是乐趣、兴趣、或情趣。


所以,当我们能够把话说得幽默,就可以产生乐趣;当我们把话说的符合对方的内感官,他就会发现跟你有兴趣;而对方不断得到你的肯定,觉得很舒服,就产生了情趣。谁会和一个整天否定自己的人交流?!


今天分享的主题,关于这些NLP的技术,可让我们把话说得更有乐趣、更有兴趣、更有情趣,当然再配合你内在的“道”改变,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说话非常有趣的人。


来源:卓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