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空视界

 书缘空间 2016-08-28

咱们就算和大师李佛摩尔告别了,愿他一路走好。

从今天开始,咱们进行新的旅行,虽然还是关于股市的,但不限定,比如未来可以说说三毛、说说韦小宝啥的,只要我想到的,就写到吧!随意随性,图个乐呵!人生短暂,何必自催。


昨天无意间看到电视里播放<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的一个镜头看得我心中一阵的发酸,就是那个叫---麦客的职业。朴实的年过半百的汉子,用一双手收割着半山坡上无法用机械收割的麦子,当时,天上下着雨,几个汉子蹲在屋檐下,盯着天空,那种无奈的、期盼的眼神深深疼到了我的心底。

哎,是不是人的年龄大了,感慨就多了呢?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吧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郑磊博士的<与羊群博弈>,行为金融洞察中国股市群体心理的一本书,看看郑博士给我们能带来什么样的天地?(我和郑大虾相识很偶然,一拍即合,因为他也是老行家,很理解我的对政策的解读,随即成了莫逆之交)


在开篇里郑博士告诉我们:本书无法传授你战胜市场的秘诀,没有摇钱树似的神奇工具,如果有,我又怎会写出来?(呵呵,空空认为即使有了说出来也是可以的,因为不会有人信,这个股市里,只有骗子的话才更深入人心,我太有体会)但研究行为金融和投资心理多年,我深知大多数人是无法战胜自我的。而股市无非是一场零和博弈。市场只是一个平台,犹如博彩,你能说去战胜赌场么?那是一场不会存在的战斗。而你取胜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认清自己,战胜对手。如果你早着先机,就能取得相对收益,你甩得掉一半参与者,你的收益就超过了市场平均水平,获得了正的绝对收益。也许这两个目标才应该是我们这些投资者值得努力,而且经过努力有可能达成的目标吧。

我打算用不到十万字的篇幅,把这些可能一辈子依靠自己感悟,和随波逐流地体验都无法全面了解的知识告诉你。剩下的,只能靠你自己揣摩和修炼了。股市如人生,谁也无法替代你走出来。预祝每位这本书的读者都能达到自知自强的彼岸。


这里作者明确的告诉大家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这本书的(空空:我写书前就对出版社说---要让读者看完合上书后感慨一句---我怎么什么都没有看懂啊!这就是我写书的初衷)。


他首先从对技术分析的看法开始分析,他说:我真正理解技术分析的这个本质,也是从一名学者那里得到的概念。他提出“技术分析的本质就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层面去研究交易行为,通过研究投资者过去的行为所形成的价格走势,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事实上,尽管将技术分析方法与投资者心理结合的说法早已有之,但深入的发掘不多,所以也只能算作是有先见之明的朦朦胧胧的不成熟看法而已。事实上,后来的技术分析派人士并没有在心理分析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技术分析越来越沦为形式化和数量化工具,而忽略了对其背后心理因素的深入挖掘。


对于以上的观点我深表赞同,各种的技术分析,大家最容易接受的就是量化,大家都期盼着能有那么一个公式来破解股票市场千变万化, 用这个不变公式来获得可观的收益,我一直认为技术指标只是个辅助工具,而k 线的组成才是真正的获胜之宝,每一根k线都是用资金写出来的。我在股市经历了几个来回后,更加认可了一个观点:这个博弈的市场到处都是人为的陷阱(当然,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未来股市分析可能有更趋于合理)。


郑博士在书中列举了一系列的k 线组合以及其后面的心理因素,各位可以认真去看看,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复述了(基本知识)。


值得记住的倒是下面的一段话:人类具有依赖近期结果而不是以长期经历对可能性作出估计的倾向性。在确定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时,发生时间最短的事情,对这个决定的影响也越大。近期经历往往在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中占据更大比重,比如最近5~8次平均值,或最近3~4次经历。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找不到任何符合逻辑的依据证明:近期发生的事情会对未来有所影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金融教授特伦斯。奥迪恩(Terrance Odean)曾对美国家庭交易过的300多万只股票进行了研究。特伦斯·奥迪恩说:“一般来说,投资者会因为近期股价的持续上涨而买进某只股票,而并非只有前一天的暴涨才能提高投资者的买进热情。因此,促使投资者买进股票的动力,是近期的上涨以及他们所感受到的某些长期‘趋势’的共同作用。”研究人员对数百名散户投资者作出的预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在对未来6个月股票回报进行预测时,对前一周股市的依赖程度是对前几个月股市情况的2倍。这就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至于对这句话的认识,我们明天再说。

有空就点一下下面的  小手 不太费劲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