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楼下有一对开蔬菜水果店的夫妻,听口音好像是中原人,在这里最少应该是十几年了,夫妻两个人缘极好,每天夜里丈夫开着小面包车到新发地进货,他说要2点半去就去,否则就进不到质量好的水果蔬菜,他家卖的东西既便宜又新鲜,谁家的快递家里没人,也都放到他那里,每次经过小店,我们都打个招呼,在这个楼里对门都不说话的时代,他们以真诚和朴实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不唠叨了,说说正事,看看郑博士今天说点啥: 中国股市,不论A股还是港股,未来仍是政策市(宏观层面),但微观层面,还是资金说了算。而调动资金的那一只只手,其实只听从各人自己内心,这是比微观更精微的心理认知层面。 《政策是市场的指南针》这个题目给出的结论是成熟市场完全不成立的观点,却非常准确地概括了A股甚至部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港A股)。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A股发展至今,主线就是政府主导和逐步市场化及对外开放。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的政策主导,因此A股市场赢得了“政策市”的名声。这个“优良传统”也通过AH股和红筹股,体现在香港股市中,大家都熟悉的“国策股”其实就是指受到内陆政策影响的中概股。 影响A股的政策因素包括宏观调控政策和股市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印花税、外汇和资本管制、以及改革措施;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国企改制上市、股权分置和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证券法规和基础性制度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和产品创新。 对于中国股市是个政策市场,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 去年的自己引导杠杆(怕积重难返起不来)和去杠杆(没有眼光带来的恶果)所引发的前后结果,走过来的股民都会印象深刻的,当听说IPO停止了,我心里一下子哇凉哇凉的,大家想想,股市是个啥地方?圈钱啊,连圈钱都不想了,谁还给你照顾股市?你说还有好吗?再后来莫名其妙的开了个熔断,随后又莫名其妙的废了,它废了,那时的股市也快废了。 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的年代,民众将媒体视为政策风向标和政府的政策取态。我每天看主流媒体来解读政策,这个解读我是呕心沥血,但很奇怪看得懂的人不多,也许这就是市场吧! “炒股要听党的话”这是必须的,不容置疑的。 而郑博士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从2014年开始的这波牛市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起到了激发投资者信心,推动股市快速上涨的作用。A股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于政策的理解,可以简单地归结为“炒股要听党的话”,因此政策就成了市场中短期的发展方向。从宏观经济、地区政策到行业规划,投资者如何理解并形成市场预期,对于市场大市和个股都有很强的影响。这种情况也许未来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更为市场化,而慢慢被淡化。 既然目前这种市场化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政策还是起到相当作用的,那么对于政策的解读我还是老老实实的继续下去吧。呵呵,这是我的独门武功,在任督二脉没有打通的时候我还别自废武功了,当然,葵花宝典都知道恶果了就不去想了,会有别的替代的没有呢?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继续 |
|
来自: 书缘空间 > 《空空(心灵鸡汤) 理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