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大帝》与盱眙

 一个肥仔 2016-08-28
《汉武大帝》与盱眙
.
撰文:马培荣
.
    朋友们大都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也知道汉武帝其人。但是你是否知道,汉武大帝本是“盱眙女婿”,武帝陈皇后是“盱眙女儿”,汉武帝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是“盱眙媳妇”。而且,就连大汉始祖刘邦,其事业也是在盱眙奠基的呢?在这里,就和大家一起唠叨唠叨汉武大帝与盱眙的那些事儿。
.
一、汉武帝的曾祖,在盱眙奠定家业
.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刘邦带着一百多人,火急火燎地从沛县投奔盱眙。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中华,秦始皇嬴政在实行“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和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苛政重徭,横征暴敛,修筑长城,弄的民不聊生(《史记·秦始皇本纪》)。到了二世胡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斩尉起兵,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九月,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今苏州)郡守,率江东子弟举义反秦。随之,“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立陈婴为长”,一呼百应,集“二万人,异军苍头突起”(成语“异军突起”的来历)。继而,陈婴“以兵属项梁”,“凡六七万人”(《史记·项羽本纪》)。次年,项梁纳范增言,乃在盱眙牧羊山“求楚怀王孙心于民间,立以为楚怀王,都盱台(即今盱眙)。”一时义旗高举、众望所归,义军云集、风起云涌。至此,盱眙已成为反秦义军“兴楚灭秦”的总指挥部。
.

(大汉高祖刘邦)
.
    就在此时,家在沛县、岁至中年、碌碌无为,只当了个“泗水亭长”的刘邦,也斩白蛇、杀沛令、举赤旗,自称“沛公”,将“收丰沛子弟二三千人”。他听说项梁等义军会师盱眙,便“从骑百余往见之”,投奔楚项来到楚都盱眙(《史记·高祖本纪》)。此时,刘邦见甘泉山已筑 “楚王城”,项羽在楚王城西筑“项王城”(又称霸王城),自己也在圣人山侧筑了“汉王城”(今三城遗迹尚存)。项梁叔侄见刘邦队伍人少,便拨数千兵卒,使之扩至万人之众。楚怀王熊心还“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史记·高祖本纪》)。就这样,刘邦人也多了,势也众了,底气也足了。正是盱眙奠基,才成就了刘邦的帝业。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令项羽北上救赵,令沛公西略入关。正当项羽带领楚军北上救赵,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战秦兵,虏王离、杀苏角、破秦军、降章邯,一路艰苦拼杀、攻城略地之时,而老谋深算的刘邦却巧妙迂回、避开锋芒,不战只进、一路驰行,早早进了咸阳、入主关中,顺理成章地成了“汉王”,并开始纪元西汉,尊号“汉高祖”。
    项羽见此,气得七窍生烟。可年刚26岁、初涉世事、年轻气盛的项羽,哪里是年逾50岁、老谋深算、胸有城府的刘邦的对手?接着展开了五年的楚汉之争。利用项羽的义气仁慈,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抓住项羽气盛草率的弱点,有意激将,使项羽屡屡中招受挫;接着又利用义帝之死做足文章,列举项羽“十大罪状”,掀起全国性“讨伐楚项”之战;巧妙地离间项羽手下诸将,“弃楚投汉”,消弱其实力。虽然项羽有扛鼎之力、拔山之勇、扫荡之气,可玩手段、施计谋、笼络人心差之甚远,最终还是败在的刘邦手下。刘邦一统天下,号曰“大汉”。如此之说,若不是盱眙奠基,说不定天下“姓楚”而非“姓汉”呢!
.
二、汉武帝的姑姑,是咱盱眙的媳妇
.
    汉武帝的亲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与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刘启一母所生。《史记》载,窦氏与刘恒生一女二子,女刘嫖,子刘启、刘武。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汉文帝,便册立刘启为太子,封刘武为梁孝王;立窦氏为皇后;刘嫖则为长公主,封地于馆陶(今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故世称 “馆陶长公主”。
.

(馆陶长公主刘嫖)
.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年方17的长公主刘嫖招世袭堂邑侯陈午为驸马,故又称刘嫖为“堂邑大长公主”。陈午是陈婴的孙子。盱眙东阳的长者陈婴举义反秦,受封上柱国(《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死后复投汉,“定豫章、安浙水、平壮息”,受封“堂邑侯,千八百户”,侯位世袭(《史记·汉年表》)。陈婴故后,子陈禄袭。陈禄故,子陈午袭(光绪《盱眙县志稿·人物》)。因陈午祖上有功德,便被汉文帝看中而招为驸马,馆陶长公主当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盱眙媳妇”了。
    长公主由于得到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又在弟弟景帝面前以大姐自居,故成为汉宫中举足轻重、不可小视的人物,出入宫闱,如履家门。陈午和馆陶长公主有子女三:长子陈须,次子陈蟜,女儿陈阿娇。阿娇天资颖慧,聪明伶俐,讨人喜欢,当然也深得窦太后的偏爱。善于心计的长公主便准备将女儿阿娇作为政治筹码,欲与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攀亲,但遭栗姬拒绝。后转向胶东王刘彘的母亲王夫人王娡求亲,王夫人知道长公主和窦太后的份量,便一口同意。在窦太后、长公主和王夫人的共同努力下,汉景帝废了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并易名刘彻(《史记·孝景本纪》)。
    刘彻立太子、继帝位,使馆陶长公主的精心设计终成现实,从而也改变大汉王朝的历史走向,成就汉武大帝的辉煌业绩。可以说,“盱眙媳妇”馆陶长公主应功载史册。长公主死后,葬于霸陵(《史记·外戚世家》)。
.

三、汉武大帝刘彻,本是盱眙的女婿

.
    汉武帝刘彻生于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原名刘彘, 4岁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据《汉孝武故事》载:刘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至三岁,景帝抱于膝上,抚念之……试问儿:‘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小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记忆力惊人,求知欲特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大彻大悟,充满智慧,达到圣德要求。
    说到刘彻之所以能得立太子之位,还应归功于太皇窦太后和馆陶长公主的努力。当初,长公主与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遭拒,便转向胶东王刘彘的母亲王夫人王娡求亲。别看刘彘小小年纪,见到阿娇竟然做出了“金屋藏娇”的承诺;而王夫人也深知长公主和窦太后的份量,便一口应允了阿娇与刘彻的婚事。在窦太后、长公主的努力下,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后来阿娇与太子刘彻完婚后,刘彻便正儿八经地成了“盱眙的女婿”。
    汉景帝后元三年,16岁的刘彻即位。初,因祖母太皇窦太后笃信黄老,而刘彻却信孔儒,故在政见上时有分歧。而刘彻推行建元新政,更触犯了一些皇亲国戚和一帮老臣当权者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反弹。赖于皇后陈阿娇极受太皇太后喜爱,以及馆陶公主与堂邑侯府的全力支持与周旋,调停矛盾,平衡关系,从而化险为夷;并支持武帝排除异己,力挽狂澜,树立威望,巩固帝位。所以,武帝对陈皇后母女深怀感恩之心。
.

(汉武大帝刘彻)

.
    武帝亲政以后,大权独揽,对内实行经济统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用兵捍国,进击匈奴;开拓疆土,奠定版图;通使西域,外事四夷;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倡导仁义,创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荐贤才任官。且修《史记》,倡文学。其在位期间,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继承和发扬了“文景之治”,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创了西汉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刘彻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盱眙女婿”汉武大帝的身上,尽显大汉雄风。
.

四、武帝的陈皇后,阿娇是盱眙的女儿

.
    说到成语“金屋藏娇”的出处,那还与盱眙有关呢。说的是东汉初,班固所著的《汉武故事》中,载有这样一则典故 :
    武帝刘彻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

(大汉武帝皇后陈阿娇)
.
    这里的阿娇即陈阿娇,是馆陶长公主和驸马陈午的女儿,盱眙东阳人陈婴的重孙女。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为汉武帝,遂立陈阿娇为皇后。《史记·外戚世家》载:“上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所以,汉武帝的陈皇后,便是“盱眙女儿”陈阿娇。
    汉武帝得立太子,当上皇帝,得力于陈阿娇母女和外祖母窦太后的支持。故史载:“上之得为嗣,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娇贵。”正是由于陈阿娇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性格骄纵率真,且觉得有恩于武帝,故而时显高傲,不肯逢迎屈就,夫妻裂痕渐生。兼之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更是影响了“刘陈姻缘”的稳定性, “陈皇后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然竟无子”(《史记·外戚世家》)。接着,武帝新宠卫子夫,阿娇心生妒意,寻死觅活,“恚,几死者数矣。上愈怒。”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27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按律法宫规,“巫蛊”乃大罪,当诛且株连九族,然陈皇后为巫蛊之事仅仅打入冷宫,可见一是可能本无此事,二是不好对阿娇诛杀,这也许只有武帝自己心知肚明。从此,31岁的阿娇陈皇后屈身长门冷宫,其母馆陶长公主当然无法理解,曾多次前往责问,《史记·外戚世家》中也记有“数让武帝姊平阳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弃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乎?’平阳公主曰:‘用无子故废耳。’”其实,废后的真正原因并非巫蛊之事,而无子才是废后主因也。
    阿娇被废后,独自幽居长门宫,当然很不甘心,便花费千金,请来大文豪司马相如,要他为自己写一篇赋文,力图以此打动武帝,使其回心转意,这就是成语“千金买赋”的来历。尽管司马相如使出毕生才华,用尽世间言辞,写出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令人垂泪,在西汉文学作品中最为经典的千古文章《长门赋》。可武帝看了,心却不为所动,仅赞几语文笔,终未能再见阿娇。
    《汉书·外戚传》载:“后数年,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与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长公主、外婆窦太后和外公汉文帝葬于一处,也感欣慰。
.

五、武帝置临淮郡,为盱眙留下文化遗产

.
    汉武帝登基后,强化政权建制,确立“独尊儒术”的主张,启用大批儒生做官,成立专门的儒学机构,修建了孔庙学堂,设置“五经博士”,推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宣扬儒家学说,并把任用儒生作为强化地方长官的一项举措。据《史记》载,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都尉府治于盱眙,并将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迁任临淮太守。汉武大帝这一举措,为今日的盱眙留下了一笔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孔安国,西汉时鲁人(今山东曲阜),字子国,是孔子十一世孙。少时师从申培学《诗》,跟随伏生学《尚书》,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中国人名大辞典》)。汉武帝对他非常器重,先任为侍中,后尊为博士,再任谏大夫,授都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亦从安国问故”,经常向他请教古文经学(《汉书·儒林传》)。
    孔安国来到盱眙后,便抓住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的机遇,便在南山(即今第一山)断崖下修建学校(即后来的“崇圣书院”),以作教学讲儒之地。在学校一侧建“先圣晏居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悬“至圣先师”匾额,挂“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耀典藏”对联。并栽槐树、杉树、柏树、柿树,寓意“淮山百世”,遍植花草,桃李杏榆。到了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秋,孔安国在临淮任职六年后,终因年老体弱而辞官返乡。据《孔子.世家谱》记,孔安国“自博士迁临淮太守,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

(盱眙文庙故崇圣书院建筑群)

.
    后人又在其上建“魁星亭”,阶下凿 “玻璃泉”,东西两侧辟“杏花园”、“桃花源”,又建“杏坛”、“会景亭”。虽经历代兴废,但盱眙崇学之风代代相传,兴盛不衰。经过历代增修扩建,从“崇圣书院”,到“登瀛书院”、“淮山书院”,再到清代的“敬一书院”(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学校》)。宋代起,又依山兴建文庙,修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试院等,使这里成为盱眙黉学的中心。今日之文庙建筑群,其规模更是屈指可数,已成为盱眙文化的一条史脉、盱眙山水的一处风景。这应是汉武帝“天下郡国皆立学校”的决策和临淮太守孔安国的辛勤操作之功,从而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历史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