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淳化阁帖》辗转回归国内的传奇

 红豆居士 2016-08-28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北宋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侍书王著把内府所藏自汉至唐的书法名迹,镂枣木板刻于禁中,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淳化阁帖》刻成后,用的澄心堂纸和李廷珪墨进行了拓印,由此在中国书法史上开辟了“丛帖”这一新的形式,被后世誉为 “丛帖始祖”或“丛帖始刻”。宋太宗不仅自己珍藏和临习,还将《淳化阁帖》分赠皇亲国戚,赏赐身边重臣。

北宋《淳化阁帖》辗转回归国内的传奇在《淳化阁帖》之前,中国人制作字帖,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临摹方式来复制原作,这种方式需要临摹者一遍遍地去写,耗时费力,即便同一书家写相同作品,每次写出来的作品效果都不会相同;第二种方式,人们将优秀的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通过拓碑,石刻就会比较准确地被复制在宣纸上。拓碑是复制书法作品的有效方式,效率高。但是,相比原作,石刻作品有很多先天不足。比如,工匠手艺差,原作书法中字的模样就不能有效表现出来;可工匠的手艺如果太好,也有可能在刻碑的时候,对原作做一些修改。

2003年4月,“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的第四、六、七、八卷从美国回归,被上海博物馆收藏,成为了当年收藏界最振奋人心的消息!

说起《淳化阁帖》的回归,就不能不提起吴尔鹿这个人。吴尔鹿生于北京,目前定居美国,闻名于国际中国艺术品拍卖界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

1983年,吴尔鹿留学美国,攻读艺术史。1986年,他来到著名中国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家打工,帮他整理收藏的古玩,慢慢地成为了安思远的收藏顾问。

安思远,英文名R.H.Ellsworth,1929年生于美国纽约市,其父为牙医,母亲为歌剧演员。他从小钟情东方艺术,“安思远”这个中文名,就是他的中国裔老师王方宇给他起的。经过数十年的钻研和收藏,他成为了海外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他曾在1971年编写了《中国家具》一书,在西方掀起了中国家具收藏热。

某一天,吴尔鹿在书画市场遇到了一部《旧拓晋唐小楷》,其中有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他十分兴奋,也许吴尔鹿当时还不完全了解这部小楷帖的价值,但他认出了帖上有项子京收藏印章和翁同龢的跋文。于是他以一万美元把它买了下来,这笔钱相当于他年薪的三分之一。

这部《旧拓晋唐小楷》帖,也引起安思远的极大兴趣。他通过日本人助手对吴尔鹿说:“两万美元让给我吧”。安思远如愿得到了这部《旧拓晋唐小楷》。他对吴尔鹿说:“以后留心,遇到碑帖就帮我买下来。”

1994年,在佳士得拍卖行的一场中国古代书法拓本专场中,有不少为香港收藏家李启严所藏的书法碑帖,其中就有《淳化阁帖》第四卷。吴尔鹿建议安思远竞拍《淳化阁帖》。

在十卷《淳化阁帖》中,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有先秦至隋唐19位帝王的书法墨迹,其中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 《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的《中书帖》等;第二至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为王羲之书法;第九卷至第十卷为王献之所书。涉及书法作者105人,共420帖。

北宋《淳化阁帖》辗转回归国内的传奇吴尔鹿告诉安思远,这件法帖与德国政府300万元美元购进的古登堡插图本《圣经》有一比。听从了吴尔鹿的建议,安思远用8.96万美元拍进了《淳化阁帖》第四卷。

1995年,安思远又在佳士得举办的中国书画拍卖会上以20.25万美元竞拍到《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这三卷为台湾收藏家吴朴新所藏。吴氏本来居住上海,后去了台湾,他去世以后,其家藏大部分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购去,可能由于大都会对《淳化阁帖》认识不足,没有买这件《淳化阁帖》。拍卖会上,安思远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捧着酒杯,频频举牌,最终竞拍得胜。

1994年,当时的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把印着《淳化阁帖》的拍卖图录拿给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碑帖与书画专家启功先生看,启老看后十分激动,从此就把有生之年能见到《淳化阁帖》当作了难以忘怀的心事。

1996年3月,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处长王立梅,即将赴美参加“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艺术展”的谈判。行前,启功把她和苏士澍叫去,对她说:“你这次去美国,能不能去找一位叫安思远的人,据说他藏有《淳化阁帖》,请他拿到北京展览。我不见到宋刻真本,死不瞑目。”

王立梅回答说:“我一定给您办到!”

在美期间,王立梅通过久居纽约的好友找到了安思远,向他转达了启功先生的请求。

当安思远把四卷《淳化阁帖》放在王立梅面前时,她显得十分激动,洗了手,戴上手套,虔诚、屏息静气地翻阅起来。红木盒套封的《淳化阁帖》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打开封套,真丝装裱的封面上,蝇头小楷“淳化阁帖”字样赫然入目。

北宋《淳化阁帖》辗转回归国内的传奇安思远谈到:“我没想到中国人是这样欣赏法帖的!在美国没有人重视它,他们会认为这是印刷品,没什么价值。我愿意将它带到中国去展览,让启功先生看,让真正欣赏它的人看到。”

他接着提出:“我也可以将《淳化阁帖》让给你们,但不是无偿,我们可以交换,可以不要等价。”

“您对交换的文物有目标吗?”王立梅问。

“可以交换故宫收藏的清代朝珠。”安思远说。

回到北京,王立梅立即向国家文物局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局领导马上与故宫博物院联系,了解是否有可做交换的朝珠。

1996年9月,安思远先生如约携北宋拓《淳化阁帖》四、六、七、八卷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启功等国内顶级鉴定家、书法家对这四卷《淳化阁帖》进行了鉴定。他们仔细辨认了每个印章和题跋,一致认为这四卷是宋刻宋拓无疑。

这四本《淳化阁帖》流传有序,帖上有北宋人的墨汁跋语及印章,南宋时曾为王准、贾似道等所藏,元为赵孟頫藏,清为孙承泽、安岐、钱樾、李宗瀚、李瑞清等递藏,民国收藏者为周湘云、蒋祖诒和吴朴新。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这使得初期的拓本显得更为珍贵,当时已价值连城。后来,全国各地辗转传刻,宋朝时就已有30种以上的翻刻本。使得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刻帖的风尚,这种风尚传至明清,依然延绵不绝。

为了能够交换成《淳化阁帖》,王立梅专程到故宫和杨新副院长到珠宝库房挑选朝珠。结果,好一些的朝珠都记载在典章制度里,不宜拿出交换,其余的均不够档次。交换《淳化阁帖》的事只能暂时作罢。

展览结束,安思远先生只得将四卷《淳化阁帖》带回美国。

《淳化阁帖》在北京一亮相,也引起了“各路兵马”的重视。

上海博物馆几年里分别托人尝试与安思远进行联系购买,都没有成功;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托吴尔鹿进行联系,安思远的售价定在600万美元,不肯让步。

上博为何关注起了《淳化阁帖》?这要从《淳化阁帖》曾藏于上海说起。

清朝时,《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的最后一位收藏者为江西临川的李宗瀚,从李氏家中散出后,《淳化阁帖》递藏至蒋祖贻、周湘云。周湘云逝世后,《淳化阁帖》就此销声匿迹。

1949年后,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先生注意到了这件事,于是,凡是征集周湘云的藏品,都是他亲自上门。政府从周家买到过两只西周齐侯罍、怀素的《苦笋帖》及米友仁的《潇湘图》卷,但就是不见《淳化阁帖》。徐森玉特地关照他当时的秘书汪庆正要注意《淳化阁帖》的下落。三十多年后,汪庆正成为了上海博物馆的副馆长。

2003年4月初,王立梅再次赴纽约参加会议。汪庆正副馆长拜托她代表上博去与安思远洽谈,如果价钱合适,他们准备买回《淳化阁帖》。

离京前,王立梅约上苏士澍专程去拜望启功,告诉启老这次争取将《淳化阁帖》带回来,启老十分高兴。此时,启功和苏士澍并不知道她已经接受了上博的委托。

2003年4月7日晚,安思远家,王立梅提出收购《淳化阁帖》的意愿。安思远告诉她:我只希望《淳化阁帖》回到中国,所以我对日本人开出的价是1100万美元,对其他中国人开价是600万或550万美元,我知道您是为国家买,给您的价格是450万美元。当晚王立梅请示了汪庆正。汪先生回答:我们接受450万美元的价格,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您这次把东西带回来吧!

王立梅随即通知安思远,价格已经谈妥,并提出希望将东西带走。安思远表示同意。王立梅即刻找到北京歌华集团驻美办事处出面做了担保手续。

4月11日上午,冒着大雨,王立梅在纽约两位好友的陪同下去了安思远家,将已包装好的《淳化阁帖》取走,然后直赴肯尼迪国际机场。北京时间4月12日晚,王立梅携带《淳化阁帖》平安抵达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第二天上午,王立梅电话向启功报告:“《淳化阁帖》已经永远回到了祖国!”启功高兴极了,一再说:“这太好了,这是真正的国宝回归呀!”

2003年4月14日晚,一列神秘的车队在夜色遮掩下,一路疾驰,驶入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一侧的上海博物馆,护送的正是刚从美国回归的《淳化阁帖》。汪庆正等六七位书画碑帖专家当晚进行了仔细查看,确认这四卷《淳化阁帖》是存世最善本,其中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为北宋祖刻泉州本。

北宋《淳化阁帖》辗转回归国内的传奇对《淳化阁帖》回归一事,启功先生后来评价说:“《淳化阁帖》是宋太宗赵光义时刻的,传到今天,可信为宋代内府原刻原拓的《阁帖》,只有这3册留存于世。这3册都是王羲之书,有北宋佚名人跋1页和南宋宰相王淮跋1页,明末清初藏于孙承泽家,每卷前有王铎题签。这些都说明它是北宋原刻原拓。《阁帖》的回归,是解放以来回归文物中的一件大事,现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可谓是物得其所,是再好不过的了。”

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王连起先生如此评价:“这批原版在宋朝就已是大大的宝贝了。因为“吝啬”的宋太宗没印多,只每人一套赏赐给皇亲国戚和中书省、枢密院大臣,也就是如今的国务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以上官员。更要命的是,大约不到100年,皇宫失火,刻帖的木板与所藏历代名帖原作悉数被毁。从此,即便是后来的枢密院副使欧阳修,也只能得到以原版拓本再刻再拓的《淳化阁帖》了。”

保利博物馆顾问易苏昊先生说:“应当佩服上海的气魄,不遗余力抢救流失海外的中华珍遗。这件事在海外影响很大,我这些天手机都快打爆了,众多海外华侨同胞纷纷打心眼里称赞,上博做了件大好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