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效民 大家面面相觑,既不好意思问,也没敢贸然吃:这块点心竟然存放了十年之久,那还能吃吗? 那位女教师看到我们的表情也露出些许困惑。终于有个勇敢的同学说出了大家的疑虑,才明白原来台湾食品的生产年分用民国记年,是要加上11的。 2015年底,我有幸来台访问。很快从电视发现,一些汉字竟然在台湾有完全不同的读法。如发酵(ㄒㄧㄠˋ/ㄐㄧㄠˋ)、垃圾(ㄌㄜˋㄙㄜˋ/ㄌㄚㄐㄧ)、曝(ㄆㄨˋ/ㄅㄠˋ)光等,这可真让我意想不到。电视评论里经常出现的诸如“素人”,“阳春立委”等词汇,如果没有台湾朋友及时指点迷津,我往往会不自觉地穿凿附会,很可能谬以千里了。 台湾新闻里的一些用语非常生动活泼,同样为大陆所罕见。2016年春节前夕,台南不幸发生地震,很多媒体都称之为“地牛翻身”,想一想倒也挺形象的。听说高雄地震时,当地人均是一派稀松平常的样子,颇具超然之态。我瞎猜,台湾大概也会把夏季的台风称作天马行空,或飞龙在天什么的吧。 一位台湾大学的“学生大使”在赠送我的明信片上这样写道:“很喜欢和您一起研究台湾和中国的文化差异,我以前可是从来不知道,原来隔个台湾海峡也有如此多不同之处!”对比一下1993年我们一个班十几位研究生不敢吃台湾点心的误会经历,20多年过去了,两岸日常语言文化之间相互误解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啊。 这类日常语言和大众文化里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误读、误解如果任其累积发酵,不无可能导致两岸民众之间的猜忌误判、若不经过解释,心理隔膜可能不断加强、加深,甚至于影响彼此信任,那肯定是两岸均不会乐见的,不可小觑。 我曾看过台湾有个电视节目,每天教一个字的繁体和简体的两种写法,以及可能存在的繁简两种字的不同含义。这无疑显示出台湾有识之士对两岸民众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善意和远见,值得持续支持推广。 2014年世界语言大会形成的“苏州共识”指出:“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在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入口的牌子上,有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是啊,要想收获两岸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那就先从海峡两岸老百姓每日都在说、每天都在用的日常语言文化的认知学习、相互理解开始吧。 在这里读到的台湾 你也许从未听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