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五十年》翻译稿 ——“文:和平艺术(下)”

 lwdalian 2016-08-28


这是第四章的第二部分内容翻译。



买到书的小伙伴可以继续对照我们的翻译内容看书了,没有买书的围观群众如果感兴趣也可以联系“元一”购买本书微信号:shenjianjie520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前期文章介绍了一些大的背景以及皇室内部斗争、宫廷生活等,大家可以回顾一下


“大明五十年”的翻译稿   之   第四章:“ 文-和平艺术(上)”



“大明五十年”的翻译稿   之   第三章:“ 武-战争艺术(下)”



“大明五十年”的翻译稿  之  第三章:“ 武--战争艺术(上)”



《大明五十年》翻译——(2.2)皇室:宫殿、皇家和御用器物



《大明五十年》翻译稿——(2.1)皇室:宫殿、皇家和御用器物




下面我们开始翻译咯~~~


Picturing Culture

(绘画文化)


尽管在中国文化中“书法”“绘画”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绘画对于宫廷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地位。宫廷往往收集了大量的古画,从而成为制造新的绘画的中心。画面的主题、画风、传达的信息是根据挂画的人的想法进行选择的。


1416年,封地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周贤王,建立了“东书房”,收藏了大量的书法的法帖并按照当时人的理解方式给那些历史人物进行画像。图151是诸葛亮的画像。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室参谋。做为领主的一个服务人员,诸葛亮很好地处理了皇室之间叔侄关系(刘皇叔嘛)。BUT,永乐帝是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到了江山。(这里面似乎暗示了点啥内容)



《诸葛亮像》


明朝皇帝还通过绘画来笼络臣子们。宣德帝有一张“武侯高卧图”,画于1428年。武侯是诸葛亮另一个称呼。宣德帝是给他的近臣陈瑄,他是一个高级军事将领,在1402年关键战役中起义,从而获得了“平江王”的封号。他在明朝政府中最大的功绩是非常高瞻远瞩的、高度重视从南方往北京运漕粮这条系统的重要性。1411年他领命修复京杭大运河。这条水道从此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都对帝国的经济起到命脉的作用。他是文武双全的实际案例,配得上皇帝的赏赐。




宣德帝总共有12副画传世。这中间还包括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折扇。1426年是目前发现的折扇最早的年代。他第一次传到韩国和日本的时候,被看做是舶来品。但是,皇家艺术都有一个严肃的目的,就是想展示帝国形势一片大好,歌舞升平。



明早期很多绘画是为了庆祝的目的创作的,主旋律是和平、繁荣和良好的统治。这些作品署名是皇帝,但实际是宫廷专业画家们画的。画家们经常在锦衣卫序列里面有自己的官衔。边文进,生卒年份不详,现存最早的画是1394年,最晚1428年。他是福建沿海地区人,他可能在南京和北京的皇宫都服务过。最后1426年的时候由于经济腐败案件牵连被解雇了。他擅长画花鸟画,以表示皇宫内的繁荣生活景象。在离开皇宫后,他依旧画画,比如1427年“岁朝图”,在青铜的花器中插了很多有好兆头的植物。



《山水图》

《春禽花木图》


好兆头的图案是在歌颂政府,所以现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图画都是这个主题。倪端的一副大尺寸的绘画里面描绘帝王到深山里面寻访高人来辅佐自己的政务。1414年一幅绘画显示苏丹送来的长颈鹿抵达皇宫,不光是表示这是异域的珍禽异兽,还是证明大明的威名远播。皇帝的品德感动了天,出现了很多祥瑞,包括白鹿、白象之类的,甚至黄河水也变清澈了。这么多祥瑞,至少近臣沈度参与过其中的一次,他在一副关于骤虞的画上题字(在上一章讲述过)。



端倪的《聘龐图》


《 梦游桃源图》


这是为了表示大家的忠诚,确立宫廷的核心地位。元代的杂剧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明代的剧本了。当时皇宫内肯定会看这些戏剧,里面的文字会经过修订。


骤虞那副画的画家没有留名,因为品级太低了。高级的文官也会参与绘画。王绂是另一个留名的官员,他不是画家。他是永乐帝的私人官员,跟沈度平时关系不错。他最重要的绘画是“燕山八景图”。这幅画第一章讲过。


书画联系着当时并存的几个国家,韩国和日本的宫廷也收藏中国的绘画,也模仿中国的生活方式。1437年日本幕府将军Yoshinori用中国古代大师画、漆器、瓷器和金属器搞了一个著名的活动。韩国画家,安坚,声称自己可以模仿北宋风格的绘画,他的画在女真和明朝皇宫都受到了赞誉。


Officers of Empire

文官们


光靠皇室的命令不能产生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维持文化系统对于构建大明的江山是和军事系统一样重要的。那些有钱、受教育的精英阶层的想法是很关键的。他们的反叛或者抗拒将使帝国变得不稳定。所以,政府需要重新让那些文官“效忠”王朝。


其中的典型例子是杨士奇,他的职业生涯很成功,给大家展示了文官所能达到的“天花板”。他来自于江西太和郡的道德模范家庭。刚开始起步阶段很艰难,他父亲在他还是婴儿时就死了,他母亲改嫁了,他因此被新的家庭领养了。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1398年负责编写“实录”,但是在1402年随着建文帝的落败,他和很多人一样,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不像那些殉难的人,杨士奇在三十出头的年纪选择加入新政府的文管系统,并且支持迁都北京。



杨士奇在1421年封为“内阁大学士”的时候,他是满朝文武中第二大年龄的,也是最长寿的。四年后,他服务于洪熙朝。1421年的时候,他还被任命为科考选取“进士”的三位主考官之首。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年间,一共有16场科考,有2799人考中“进士”。这个系统的影响力不止明朝的疆域,在1442年越南也用儒家文化的经典来考试录取官员。15世纪早期,杨士奇管的科考系统并不是整个文管系统的全部,并不像后来那么占统治性地位。只有1450年之后,进士这个系统垄断了政治权利和社会威望。杨士奇就是这个系统性转换时期的关键人物,他也是首都从南京搬往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在那个年代,皇室的命令是十分重要的。杨当主考官的时候,永乐帝要钦点“状元”。到1448年,正统帝要钦点前三名。同样的,监控、防止徇私舞弊变得越来越重要。当杨士奇接管这个工作的时候,殿试已经从南京搬到北京了,在这里开始雕刻进士名单的石碑。这名单里面有很多人都是南方人。




洪熙朝的时候,给每个省份设置名额。这个名额吸引了很多南方省份的人,激励更多的人接受文化教育。这个名单甚至还包括了越南的10人。杨士奇的家乡江西省有四十人。1436年,他是“三杨”之一。他们在明王朝早年阶段就占据了高位。60%的官员来自南方,30%的来自北方,10%是中原地区。理论上来说,明王朝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更加倚重精英管理体系,但是它是一个受限制的体系,受出生地籍贯的人脉网络的影响,受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受婚姻所带来的家族利益的影响。


1400~1464年中的每一年,太和郡杨士奇家族里面都有10个人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太和郡的这些亲戚们统治了明政府的管理阶层。尽管杨士奇大量的时间是生活在皇帝身边,但是他和自己的老乡亲戚们走得更近,保持了密切联系。1439年,他有机会回老家祭奠祖坟,他不辞辛劳的为当地望族的家谱写序。他一共写了63篇文章。他说他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分清楚脉络,区别出近亲和远亲。”亲近就是要加强社会连接性,常常需要一起喝酒侃大山。有的时候让新首都北京看起来都醉醺醺的,仿佛又回到了元朝时的典型生活状态,但是这时候确是精英阶层在统治中国。这种场景就像杏园雅集图”里面显示的一样,画面里的七大学士都是江西人。看起来杨士奇这样的人不可能独自一家住在北京的豪宅里面。


有一个轶事记载到:杨士奇续弦的太太在出席皇帝主持的“诰命夫人”参加的宴席时,由于穿的太朴素了被拒绝入内。后来,她精心打扮后再出现的时候,说道“杨大学士也不认识我了吧”。故事的重点在于他的这位太太也是来自于江西,有着一样的口音,唱一样的歌,吃一样的食物,这种生活方式从孩提时代就根深蒂固了。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语言和文化


明代的高级官员来自南方的多一些,很大原因在于“官话”。这个口音很有可能来自于以前的首都:南京的一些习惯。这种早期的“普通话”是其他地方口音的人都要学的。在早期给韩国人学中文的书里面保留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句子了。



不管杨士奇在家说的是啥话,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来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以及在危险环境下能敏捷处理问题的能力。严格执行皇家的命令远远不足够,还需要能够发表正确的意见。首辅的任务之一是要不断地写诗文。有能力写诗是文人的标志性能力,可以成为正式考核的一部分。举例来说,1402年太和郡地方官考核“生员”的初级考试就是对对子,“云逐旭日,月落书斋”。1406年永乐帝命令将他父亲的一首诗歌“咏禾”刻在石头上,并将拓片派发到整个帝国。这些庆祝诗往往是内阁学士书写的,这种书法就是著名的“台阁体”。


称赞永乐帝迁都决策英明,表演皇室打猎时的勇猛,搜捕到瑞兽,种种代表上天暗示祥瑞的诗集不被现代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收录。但是,这些称颂诗对于当事人有巨大的好处,能把皇朝受教育的精英阶层与统治阶级捆绑的更紧,进一步固化政治权利阶层。



The Apricot Garden: Calligraphy, Painting, Zither and Chess

杏园雅集:琴棋书画


这种稳定性在1436年得到了测试,宣德帝去世了,只留下幼儿期的朱祁镇。他才九岁就登记了,无法像他的父亲和曾祖父一样执行强有力的统治。太后就和大臣们结成联盟,推举“三杨”主持大局。体现后宫力量的直接证据在现在保留的材料里面已经看不到了,她们的样子在图画里面都不是很精确很清晰,但是那些男性角色就完全不一样。


谢环的“杏园雅集”绘制于1437年,是一个古老的雅集题材:一群人讨论欣赏文化艺术品。它显示了正统朝关键人物:“三杨”。这幅画可能还做了多个复制版,还表示了每个人的官阶。他们都穿丝做的袍子,对应了他们的身份,也是表示他们“永远不下班”。另外,这幅画也暗示了他们足够安全以至于可以花时间在休闲上。玩的内容是经典的“琴棋书画”,代表的文化生活



《杏园雅集》部分




这些内容还在正统年间两个巨大的青花罐上有体现。实际的器物至少在一个王子的墓(鲁王朱檀)里面有出土。然而,这些文化艺术在王子和高级幕僚们中很普遍。贵族阶层妇女们也被认为经常玩这些内容。



青花罐局部图


谢环的这幅画是展示了皇室与周边社会之间的文化活动方面的联系。有一个锦衣卫的官员不光是给皇室供货,还给那些配合他工作的官员画画。同一年,他给杨荣画了一幅“杏园雅集图”,给杨士奇画了一幅“雪夜游玩图”。




在后来的明代文献里面找到一则轶事,谢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破坏另一位新兴画家戴进的声誉。戴进的作品有很多表现官员社会生活的场景,比如“金台送别图”。他可能是在宣德末年为了记录官员魏晋与同僚亲朋告别时的场景。宫廷书法家陈南云给题的词,生动的体现了皇朝政府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戴进还和夏昶关系很好,夏以擅长画竹子的卷轴闻名。他1436年给戴画了一幅竹子主题的卷轴。可能是因为戴要离开北京回南方了,以竹为题材被视作是很好的离别赠送的主题。他和他弟弟夏斌就像沈氏兄弟一样,在永乐、宣德年间给皇帝效力,主要是靠书法。当时他们给皇宫的墙上题写大字。



The Limits of Court Culture

宫廷文化的弊端


戴进回到了家乡杭州,继续了自己的绘画事业,最后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画家。这一事实提醒我们:宫廷以外也是有文化生活存在的。宫廷画致力于对宫廷生活的传神再现,这种风格后来转变了。标志性的人物就是晚明时期苏州画家文征明。他和夏昶的曾孙女儿结婚,文征明早期绘画风格是遵循夏的路子。


这个婚姻联盟可以看出宫廷风并不是所有的标准。就算在十五世纪上半页,宫廷文化如此强势的时候,还有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除了中文外,还有一些其他文字。比如北京的穆斯林,开封的非常小众的犹太人,还有一些其他文字是当时中国存在的,而现在要到亚洲其他地方去看到了,这些文字摆脱了沈度、夏昶规范的宫廷风格的书法体。





那些宫廷以外出版的供私人学者使用的书籍是非常多的。永乐帝有一次跟解缙抱怨那些文人们可能很难买到书。但是,事实上并不是他想象的。举例来说,远在海南的邱氏家族有一个几百卷图书的藏书库。还有些藏书库是关于工具书的。对于儒家来说,为了传播文化,教化那些未开化的民众,图书是必须的。1440年,给文帝祭祀的图画被印到了图书上了。




现存最早的美食方面的图书“易牙遗意”在十五世纪早期出版。这出现在苏州,开始摆脱宫廷品味的局限性。这本书说明了不管官话是如何讲的,江南的厨艺是和京城的口味不一样的。“文”并不是写字那么简单。



我们下期翻译见咯~~

喜欢本书内容的小伙伴可以找“元一”购买本书微信号:shenjianjie520





肉庄私房话


每到拍卖季,有人喜有人忧,赶紧来看看我们对于香港春拍的总结吧,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