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海绵宝宝的大表哥,还是软乎乎的!”8月24日,这是记者在调查市民对海绵城市的看法时,市民最搞笑的一个回答。 或许在我市“海绵城市”规划正式公布后,市民才能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更理性的看法。 启动:总体规划面积约210平方公里 8月25日,记者从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获悉,此次发布的《保定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只是我市准备启动“海绵城市”规划的一份公告。具体内容要等到招投标结束,中标单位的规划完成之后才知道。 规划局工作人员称,此前国家住建部曾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 记者了解到,此次“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约210平方公里,并适当拓展至满城区、徐水区、清苑区。中标单位要在今年10月底之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编制,12月底之前完成最终成果。 然而,从今年5月份以来,记者通过媒体报道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至少有14个。 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曾对媒体表示,当前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出现内涝,恰好说明当前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性。试点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一方面试点启动时间有限,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中;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也为市民所关注。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具体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其中渗、滞、蓄等源头减排项目投资约占1/3。 对于保定而言,即便按照源头减排项目投资来算,210平方公里也需要百亿元资金支撑,如何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需要政府更多模式创新探索。 未来管道普遍1米以上,最宽3.8米 在此前,2015年8月,我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20)通过专家审议。据当时报道,规划局市政处赵玉川介绍,这份《规划》是他见过的最难规划之一。之所以难搞,是因为市政管理理念升级,《规划》涉及防洪、绿化、排水、道路、大水系等多项规划的梳理与整合。 赵玉川称,新规划结合了“海绵城市”的理念。“简单说,过去雨水降下来,我们第一反应是迅速排出去,这就是灰色‘水泥城市’的理念。但在新综合规划里,‘排水’只是六种选择之一。蓄水、滞留、渗透、净化、利用更加重要。新规划体现绿色市政管理理念,提倡的是——雨水,也是一种资源。” 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未来保定将加大生态草沟、雨水花坛、渗透路面的建设,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据此前的《规划》,排水标准有了极大提升,“一般地区提升为两年一遇,重点地区提升为5年一遇。”规划中,排水管道直径增粗明显,未来普遍1000毫米以上,最大管道直径达到了3800毫米,跑车都没问题。 网民议论 支持反对声音都有,资金、范围备受关注 在高楼迷保定论坛内,不少市民对我市“海绵城市”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网友@保定一中:科学规划,保定现在城市规模不大,还来得及。 网友@wwzz2200:没用了,已经成形了,50年内都不会有根本变化。 网友@072557:新建城区可以有。 网友@sdfsf:说实话,省内来说保定内涝应是最轻的,看看别的城市真是吓死人。 网友@bdwzp:关键是解决暴雨时的排水问题,下水管里都是淤泥、树枝、塑料袋,不畅通是主要问题。认真解决才是正题,其他都是花活。 网友@那年青春:坦白说,不看好这个。这几年“海绵城市”和“综合管沟”两个城市规划概念非常时髦,可惜费用太高,对于比较大的建成区而言投入无比巨大。何况保定连30个国家试点城市都算不上,没有那几个亿的拨款,对于保定的财政收入是巨大的负担。不过对于三个新区扩张建设来说,倒是有那么一丁点的可能。 网友@cx20061662:应该在新三区建新城,在新城建海绵城市,市区已经成形,很难转变过来了。 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试点效果明显 网上资料显示,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曾解释,“海绵城市”并不是指某个项目,而是一种理念: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泾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编辑:晚小泰 大家都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