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画坛怪才周建设(祖德润
2016-08-28 | 阅:  转:  |  分享 
  
画坛怪才周建设(又名周建伯)

奇峰突兀,小桥流水的水墨画;妙趣横生、栩栩如生的连环画;稚拙淳朴、清新可入的写意画;笔走龙蛇、狂飚劲舞的书法篆刻......
国内外100多种画册画卷、书籍刊物都留下他的墨宝,全凭他的怪才和多种流派、风格的画技而登上大雅之堂。
他,便是中国美术界久享盛名的画坛怪才周建设先生。说他怪,确实怪得叫你不可思议。比如现在的美术界,只要你略通画技就广招门徒,挣几个外快。可周建设偏不谙此道,他每天除上班外,就闭门谢客,潜心琢磨画技。有时亲朋戚友慕名把子弟硬性塞给他指点,他尽心尽力却从不收取分文。再比如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吃讲究、穿讲究,住、行更加讲究,可周建设先生却乐于粗茶淡饭,安于蜗居陋室。他那几间不到5平方米的平房画室,除了装满书籍画册的书柜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电器,一张大门板改制的画案上堆满了笔墨颜料和还未脱稿的字画。看着如此寒酸景况,不禁心存疑惑:“这难道是大名鼎鼎的画坛怪才周建设先生的家”不过,我们的疑惑很快被他的介绍所冲淡,当话题转到时间这个问题上时,周建设先生的脸上不由透出丝丝苦涩,说:“这是令人苦恼的事情之一。尽管想了很多办法,包括不惜亏待自己,不惜得罪亲朋好友,可还是不够用,
一天要有30个小时就好了。”的确,时间对于他这样的事业心极强,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人来说,是比什么都宝贵的。工作之余,他谢绝来客。不看电视不玩牌,一点有限的时间全用来钻研美术专著,揣摩名家画技,应付国内外各种书刊杂志的约稿,尽管每晚只睡几个小时的觉,节假日从不休息,心里想的,手下要做的事还是做不完。正是他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和那无情地谢绝人际之间的应酬,诸如《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国际书画名家传略》、《世界书画家经典》、《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国际书画精品集》等数十种泱泱巨著,日本《盛京杯书画篆刻艺术展》等多家画展、画院,才可能收藏他的作品。周建设先生是美术界的名人,但也是个很普通的人。他像许许多多的成名者一样,也曾有过极其艰苦坎坷的历程。他家境比较贫寒,父亲是六十年代小厂的厂长(弃画从商),长年累月出门在外,无暇顾及他的培养。然而,自幼喜欢胡乱涂鸦的生性,使他对五彩线条充满了憧憬。家里穷,买不起纸,他就到处捡烟合子,小心翼翼地拆下来,跪在床前踏板上,画猫、画狗、画山、画水,临摹连环图书上的故事,画“哪咤闹海”、“大闹天宫”......久而久之,还挺像那么回事。6岁的那年,他那在中央美术学院错划为右派的舅爷爷来家作客,看见他为学校学雷锋专刊的插画,不禁拍案叫好:“孺子可教也!”“他放弃探亲访友,寻访名胜的活动,留在他家一住就是几个月。舅爷爷按照中央美院的教材和训练大学生的方法,从严训练周建设的基本功。对此,周建设也乐此不倦,每天放学回来醉心其间,挥笔作画不辍。后来家搬到平政路,周建设先生与童年伙伴,到市群众艺术馆拜师学绘画学书法,师从敖甫安、涂阳幼、刘续明等大师。参加工作之后,周建设先生每年总要挤出3到4个月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地总要拜访当地著名书画家,向他们拜师学艺,博采众家所长,探求新的画技,不断捕捉新的意境与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力求在原有基
础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广西的雷德祖,北京的李燕、孙美南、王遐举、潘洁滋、孙滋溪,上海的周慧珺等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都认为周建设是个可造之材,热心指点他的画技,传授各自独门的书法绘画技艺。周建设也不负老师的厚望,练书法、习国画、油画、版画、画插图、攻连环画,从多种形式中汲取营养。也许是各种门派的书法、篆刻、绘画的技艺相通,也许是因为他周围有那么好的老师,也许是因为他整日整夜的勤学苦练;周建设的技艺有了飞速的提升......在一幅幅作品中展示出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2001年7月,他有5件国画、书法送日本参展,其中两幅梅花占了一个展室,两幅书法,一幅国画人物又占了一个展室。一位日本著名的美术评论家撰文评价他说:“他十分讲究线条、黑白的韵律感,既能发挥中国画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又努力追求那朴素而明快的装饰美。我以为,他的插图是尤为柔美而有趣的。这里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以其更为凝练的造型手法、强化简洁的效果。表现着艺术家的对于一种新的艺术境界的执着追求。”
周建设先生已不是一只丑小鸭,也还远不是一只天鹅。但在我们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活力的时代里,他这个画坛怪才的奋斗与经历,不也是一种启示么?

--祖德润
献花(0)
+1
(本文系周建设国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