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文学陕军的诗意浮雕

 山爷wzs0718 2016-08-29

一部文学陕军的诗意浮雕

 杨建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横断面——文学陕军亲历纪实》,王蓬著,西安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横断面》以两幅图片中的陕西作家为主脉,以作者亲历为基本线索,生动刻画出两代作家在文学道路的奋进历程。两幅图片,一为陕西文坛四位先辈:杜鹏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另一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括陈忠实、路遥、贾平凹在内的陕西青年作家群。

  文学是一项极端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文学成军,成阵,甚至列队“出征”,该多么神奇!陕西作家,从1949年后的十七年,到新时期开始至今,不断以“军阵”“队列”方式,以集束、沉厚的作品,一次次震动文坛……这其中一定有非同寻常的缘由。当笔者读到集文化学者、作家于一身,同时也是“陕军”文学方阵重要一员的王蓬这部《横断面——文学陕军亲历纪实》时,对文学能以“陕军”名世,有了许多可思,可吟咏的深切认识。

  《横断面》以两幅图片中的陕西作家为主脉,以作者亲历为基本线索,生动刻画出两代作家在文学道路的奋进历程。两幅图片,一为陕西文坛四位先辈:杜鹏程、胡采、王汶石、李若冰;另一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包括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以及本书作者王蓬在内的陕西青年作家群。今天,四位前辈,已全数去世,这批当年的青年作家,竟也多位辞世。这使得作者有一种要记述他们的沉甸甸责任。

  文学缪斯还是很关照陕西的。1949年后的十七年间,长篇小说,出现了代表当时国家最高水准的《创业史》,以及被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保卫延安》;短篇小说出现了代表性作家王汶石;就连文学评论,也出现了充分展示当时境界高度,认知水准的人物胡采……改革开放后,陕西文坛又不断为读者奉献出了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满月儿》《浮躁》《废都》《极花》及大量小说散文,最重要的,出现了代表现代文学高水准的长篇巨著《白鹿原》……为何,一地一省,会在数十年间,不断出现如此数量,如此集中代表着中国文学水准的作家、作品?这其中仅仅是缪斯的格外眷顾吗?

  《横断面》一书,涉及到多数作家及著名作品的创作情形。杜鹏程创作《保卫延安》,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他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不止数百次。这部作品用去的稿纸,用杜鹏程的话:“可以拉一马车。”记述《创业史》作者柳青,《横断面》作者用了“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为标题。这话的后面,还有“是老实人干的事情,要老老实实干一辈子……”最后一句惊心动魄:“要六十年一个单元。”在《创业史》之前,柳青已经完成了多部中、长篇小说,并在《中国青年报》文艺部担任主编,但他一下子沉到底,来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一住14年。在许多人怀疑甚至嘲笑时,推出了代表了当时水准的沉厚坚实的《创业史》。

  这样“一条道走到黑”的对文学的“笨拙”和实诚精神,命运般地传承到了比他们年岁小的一批作家身上。人们熟悉的路遥,在完成了轰动全国的《人生》后,进入到下一部“规模宏大,篇幅浩瀚”的作品创作。终于,他在准备三年,写作了四年后,完成了“以编年史的方式,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集中的十年间中国城乡广阔的城乡生活”的《平凡的世界》。为了这部书的创作,路遥还奉献了身体,以一种不一般的生活方式来推土机般地掘进——“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的早逝,虽非他本人所料,却实实在在是为文学献身的。

  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著名作家陈忠实,亦是“对文学像宗教般虔诚和具有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者。在《白鹿原》之前,陈忠实已经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也产生了不同反响,但是,为了创作一部“死时可以当枕头”的有分量作品,他搜集阅读资料两年,潜心老家写作四年,终于完成一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高水准的史诗般的《白鹿原》。《白鹿原》理所当然得到广泛的赞誉,可艰辛的创作过程,却非一般人所能体会:“陈忠实说写作《白鹿原》最深的感觉是孤寂。他原不喝酒,那几年却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存酒,酒瓶在屋脚成堆。下午便到白鹿原荒沟中去烧荒草,看火苗跳跃,还下决心,如果这部书再不成功,就与老婆在农村养鸡……”(69页)然而,这就是陕西作家能够成军,成阵,可以列队“出征”的全部缘由?认真探究,这其中内在关系解释得似乎还不那么充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今天仍不过时。但是,从《横断面》一书,我们却能读到陕西作家间不少相互支持、援手的故事。1987年,王蓬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山祭》。这部作品,动用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积累,历时五年完成。长期担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的胡采,读到《山祭》后,立即从情节、人物命运分析入手,对该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王汶石,是陕西乃至全国的短篇小说“圣手”,读到王蓬《山祭》,他以《人们总想了解一点社会和人生》为题,写出长文在《文艺报》发表,极大地激励了正在文学道路跋涉前行的作者。

  文坛奇才贾平凹,在1984年时,便写出一篇《王蓬论》。针对陕西文学创作状况,他提出了:“产生了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特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特色,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特色”观点;1990年,贾平凹还为王蓬作品写序,以“畅美如游浮于汪汪水中”来形容王蓬散文之美;在《横断面》中,王蓬也用了近两万字,对交往四十多年朋友贾平凹作了深入领会的记述,表现出由衷的感佩之情。

  著名作家陈忠实,因年岁,较王蓬略早登上文坛。但他与王蓬的交往,却颇有令人动容之处。1982年时,他推荐王蓬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当时,陈忠实还和省市宣教系统领导呼吁,使王蓬破格从农村调进汉中市群艺馆。这在当年是多大的事情,只有经过者才“懂得”;1987年,王蓬家属“农转非”问题也获得解决。陈忠实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3年,《王蓬文集》将问世,求序于陈忠实。陈忠实用了数月时间,通读作品,写出了长逾万字的序言。这篇序言,按陈忠实的话:“是我迄今写过几十篇序里最长的一篇了……”

  个人奋进,相互援手,这就是文学陕军一次次以沉厚作品“撞击”文坛,排阵“出征”的缘由?当然是重要缘由,可若要说是全部,我们就太看轻历史的力量。《横断面》的作者在介绍多位作家成名成长时,常常有一种得自亲历,同时置身时代变迁的深切解读。以《人民的歌手》蜚声文坛的作家莫伸,开始创作时,还是宝鸡铁路货运站的装卸工;本书作者王蓬,还在陕南张寨村务农。他们开始动笔写作,都抱着通过这种作为改变命运的强烈信念。他们经过个人奋斗,又恰逢时代变革的正顺之“势”,“个人的才能与价值能够在于时代共进的历史潮流中逐渐凸显,进而被广大社会发现和认可……同代作家陈忠实、路遥、贾平凹无一不是这样。”(242页)这样的识见,将现实的繁复与历史的厚重置于自己写作背景与视野,使《横断面》中十数位作家更为丰满立体,如浮雕一般凸显于读者面前。

  文学演进,当然不止于此。山形地貌,水脉走势,气候燥润,更有地域文化遗脉,民俗风情,村野俚曲……无一不潜在而深刻影响着文学家的心智。这些,《横断面》作者在著述中随处指点,着意发挥,显示了作家的灵动笔法及史家的宽阔腹笥。因缘际会,《横断面》的作者获得记述同期以及前后陕西作家文学事业及生活的机会。他以一个参与者身份,以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和记忆,对他们进行记述描摹,给我们留下了当时蓬勃的时代风貌和人们向上的挺进之姿。这些作家的不懈努力,不仅仅是单一文学,其中最重要的,笔者以为是彰显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在世应有的行事,成事,为人,为文的基本态度和精神信念。这一点,对今天即使并不从事文学创作的读者,同样有深切的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