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砖家讲坛 你真的了解你听的数字音乐么?

 DDZM 2016-08-29

#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选什么格式

同样一首歌,有 MP3、WAV、FLAC、APE、RIFF、M4A、OGG、DSF,只选一个,你选哪个?(不考虑假无损)

其实楼主也不能一口气答上来。但依照习惯,我应该会优先考虑 FLAC 和 M4A。来简单分析一下。

- MP3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有损中的王牌,无损中排不上号。随着设备的进步,320kbps 和无损之间的差异还是能够听出来的。但是到底是不是一耳朵差距,还是要参考设备和脑放。

这里顺便点名 AAC。这个号称有心理学、声理学做支撑的音频压缩算法,也是 lossy(320kbps 的 MP3 和这个差不多),就是你一遍一遍的压缩,它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但是对于 Lossless 算法,压缩 N 次,效果不变哦。当然,AAC 也可能使用的是优秀的 LPCM 编码,但是这样,还不如用下面要提到的格式,更容易确保不会上当受骗。

- WAV、FLAC、APE

WAV 不代表编码 不代表编码 不代表编码,它是容器(就是个瓶子,装什么样的声音都可以)。它可以用 PCM、LPCM 甚至 8bit 的编码,Sony 的 LPCM 编码是当前 WAV 可用的最好听的编码(楼主个人观点)。 FLAC 即 LPCM 的整数压缩算法,APE 虽然也是运算,不过涉及到了浮点数(官网目前的算法介绍是基于44.1kHz、16bit 的声音压缩,代码我没看,所以更高规格的音频能否有效转为 APE 我不知道)。三种格式说到底就是同样的 word 文档不压缩和压缩成为 zip、rar 的差别。也就是说实质内容没有变,体积有了变化。但是三者之间,我较为推崇 FLAC。原因有四:

1)支持的标签很多,方便管理,wav 做不到这点!

2)用整数记录数据,解压缩快省电,反观 ape 的浮点压缩,纵然体积小,但是解压慢耗电,浮点计算更容易出错!

3)相较于 wav 常用的 LPCM 编码,FLAC 的编码确实体积要小一些,因为它就是 LPCM 的无损压缩算法!!!

4)FREE Lossless Audio Codec,大家买的正版音频一定有 FLAC 可以选择!!!

所以有人用 wav 嘲笑你的 flac 时,请尽情嘲讽他。虽然 wav 的编码不一定只采用 LPCM,但是事实证明 wav 可用编码中最好听的就是 LPCM。还记得 sony MD 时代的霸主地位么?都是 LPCM 标准的功劳。

- RIFF、M4A、OGG

Windows D 版遍天下的状态,也造就了很多的孤陋寡闻。例如 RIFF、M4A、OGG。RIFF 其实类似 WAV:WAV Windows 标准下的产物,RIFF Linux 标准下的产物。先说下 OGG,其实 OGG 也是一个容器,只不过音频部分采用了 FLAC。也就是说你打开 OGG,里面可能是音乐,也可能是电影。

这里重点说下 M4A,如果你是苹果用户,一定熟悉,因为你下载到 iTunes 中的无损格式,M4A 一定是大头。M4A 也是一种容器,但是绝大多数采用的编码只有两种:LPCM 或者 ALAC(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关键是 iTunes 中下载的数字专辑确标签精细的不能再精细了。另外这种编码最高支撑到 32 bit & 384kHz,只是正版资源大多和 CD 保持一致。但是也是目前最难下到假无损的资源。大部分资源出资 iTunes,标签完美,听感上佳,可遇不可求。

- DSF、DFF

这个不好和前面的比。。。因为工作模式完全不一样。。。怎么比

我只能说,耳塞听歌,DSD 真心不强求。设备不算壕,就别折腾了。这玩意儿挺考验播放器的。PC 端如果你还停留在 Foobar 和 QQ音乐 这些免费播放器上,还是算了。Foobar 放 DSD 声音真心有点发干,不如在 Mac 下用 JRiver。如果你要说我 PC 机 USB 口有问题。。。我表示无力反驳。。。

关于 DSD,可以参考我的一个巨坑帖:

此贴应该会火————为什么要听 DSD

[http://tieba.baidu.com/p/4228255348]

DSD 两种格式转换,楼主自己写了一个工具:

自制DFF批量转换DSF工具

[http://tieba.baidu.com/p/4303895248]

第二个问题是硬指标

其实很多烧油都很了解 码率、采样率、位深这几样东西。

先简单说一下定义:

码率 = 音乐文件大小 ÷ 音乐时长

采样率 = 单位时间(1s)内抓取的信号样本数量; CD 是 44.1kHz

位深 = 记录最小单位声音信息的 bit 占用数; CD 是 16bit

单纯的讲这些东西,并不能直观感受,但是类比视觉效果,采样率就好比刷新率,位深好比颜色的数量与分辨率。采样率越高,内容越多越充实(细节多了);位深越大,音色音调更精准。但视觉和听觉不一样的在于,在同样的高端器材上 30FPS、60FPS、144FPS,8bit色(红白机)16bit色(PS1&2)24bit色(PS3&4)仔细一点一眼的区别;CD (16bit/44.1kHz)和 HiRes(大于等于24bit/96kHz),很多人一耳朵并不能 100% 正确的区分,但长时间的倾听,确实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HiRes 确实能够在不经意间让你发现更多曾经没有听到的细节。

## 扩展一下

关于采样率是否越高越好,信号学的朋友知道有种东西叫过采样,它可能导致数模转换(0101变成模拟波形)的失真。但是很多优异的算法已经确保了这种错误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这里说一下 16bit/24bit/32bit 为什么听感很难得听出来。

音频系统里面有一个指标叫动态范围,单位为 dB。它 间接的 间接的 间接的 标识了一个声音系统的解析能力。三种不同位深的动态范围计算如下:

20×log(2的16次方)=96.33 dB

20×log(2的24次方)=144.49 dB

20×log(2的32次方)=192.66 dB

在随身领域,耳机、前端也有自己的动态范围(不是信噪比,单位虽然一样,信噪比越高,背景越黑,是好事)。不过一般最高只有135dB。而且厂牌标注的基本是最佳状态下的动态。所以,能到120dB 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耳机也是如此,这样一环扣一环,音乐文件本身的高动态受到回放系统的限制,听者无法真正领会到奥妙。就好比在 1080P 显示器上看 4k 片源,没有什么大幅改观。所以目前流行的 HiRes, 24bit/96kHz 是常态。甚至有些只有 24bit/48kHz。

# 最后我们谈谈标签 —— tags

砖家讲坛  你真的了解你听的数字音乐么?

砖家讲坛  你真的了解你听的数字音乐么?

两个截图相信正常人喜欢第一个会更多吧。。。

标签这个东西各有所爱,有人嫌麻烦。偏偏楼主不嫌麻烦,还是标签控。入我的曲库,必须有歌手、专辑、封面、发行时间、类型、所属专辑的曲目号。其实这个要求已经很低。看看 iTunes 下的正版资源,有时候还有 ArtWork。。。

严格意义来讲,2008年以后的 CD 抓轨出来都应该能够获得正确的 tag 信息,如果你手头的 CD 抓轨出来的信息都是什么 Track 1 2 3等等,要么就是出版商垃圾,要么就是水货 D 版之类。楼主国产 CD 玩的少,毕竟水深,自己买的 Rihanna 2006年的 CD 抓出来连封面文件都不用自己找。总之一句话,最近几年内的绝大多数正版碟抓轨出来 tags 信息应该都较为齐全,如果你下的无损在播放器里面显示的信息乱七八糟,多半是有鬼。。。假无损都喜欢在 comment tag 里面标注自己的网站。此处不点名,碰到过的心知肚明。

结语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大致上明白了自己的音乐都是些什么东西,哪些是宝哪些是砖。

辨别真无损、好音源,频谱不是硬指标,细节才能出门道。

不过,楼主最大的愿望就是正版音乐能够降价,制定符合大众的购买策略,而不是要想听的时候各处 pt、网盘找资源。

最后写一个不算广告的广告,要不是早期 Sony 和 Philips 激烈的竞争,Sony 也不会搞出 LPCM DSD 这些引领 HiFi 界前进的基石。希望9月 Sony 的新品,能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本文来自国砖吧hexid2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国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