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米线下惨败,华为稳坐智能机头把交椅
2016-08-29 | 阅:  转:  |  分享 
  
企多维聚焦:小米线下惨败,华为稳坐智能机头把交椅近期关于小米光环失色,线下出货量不佳的言论不绝于耳,刚刚晋升全球第八大电商的小米何以被人议
为一败涂地?雷军的梦想许多人都表示看不懂,那么关于小米的“杂货店”,这里姑且不做置评。单从智能机方面,看看小米近年来的成绩。近期,
调研机构IDC发布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小米第二季度出货量1050万部,市场份额为9.5%,同比下降高达38%。与此同时,
华为以1910万台的出货量稳坐中国市场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头把交椅,OPPO、vivo紧随其后,小米仅位居第四。小米衰、华为兴,背
后的差距在哪里?小米科技,2010年成立的一家手机开发、生产和服务公司,短短6年时间,注册资本从100万,增加到18.5亿,商标和
专利量也数以千计,快速成长为受到全球关注的手机厂商。业绩增长往往也都是百分之两三百的增速,更是在2014年达到顶峰,四年成就450
亿美元的估值让小米快速体验到什么叫风光无限。然而衰落似乎也来的过早了些,2015年小米营收出现下滑,相关机构数据显示小米可能下滑1
4.4%左右,达到99.4亿美元,而华为手机营收则暴增73%,达到199亿美元。两者营收差距扩大到99.6亿美元,而且华为手机业务
的营收已经是小米的2倍。同时,2015年,华为手机超过销量1.06亿部,小米为7000万部,两者差距扩大到3600万部。这意味着,
仅仅一年时间,小米与华为手机的营收差距从5%扩大到100%,销量差距从27%扩大到超过51.4%。尽管小米的线上销量仍旧可喜,但也
难掩线下的颓势。究其根本,有业内人士提出,华为的胜利在于高中低三线突破,而小米的中高端却突围乏力。的确,华为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荣耀系
列在2014年独立一周年销量暴涨到2000万部,2015年再翻番。定位中端市场的P系列也历尽了坎坷,走向一步步的大跨越。而定位中高
端的Mate系列到Mate7已经一举成名,稳稳地攻下国内的3000元市场。相比之下,小米更多的主力还停留在中端及低端市场,小米系
列,以及低端红米系列大走量后,2015年发布的小米Note没有斩获市场,价格一降再降,3000元几乎没有涉足。中高端突围不利,中低
端市场又面临荣耀、魅族、乐视等竞争对手的激烈争抢,在营收、利润和业绩上必然都受到影响。而小米为了提升业绩、保持高估值就要扩充产品,
扩充产品又会分散原有精力,影响主业的竞争力,这样似乎进入一种非理想状态的恶性循环。在这场业绩原本差距不大的竞争中,华为最终将小
米抛在身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华为胜在遥遥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专利库。在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方面,华为的进步十分明显,开始从塑料机身演进
到金属机身,2015年下半年,作为其研发和设计实力的最直接证明,华为和谷歌合作,研发了本年度两款诺希斯(Nexus)品牌高端智能
手机中屏幕更大、价格更贵的一款。此外,华为之前一直是一家世界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这使得华为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专利数量,远远
超过小米在内的中国其他对手。资料显示,华为仅2015年就申请了3898项专利技术,蝉联专利技术条约第一,甚至能够起诉三星,每年向
苹果公司收取数亿美元的专利许可使用费。小米成立之初仅有35项发明专利,而截止到今年6月小米公司的专利数量已经达到了7171件,而
且92.55%是发明专利。这对于一家刚刚成立6年的公司来说已经非常客观。但大多数专利技术还停留在用户界面和使用体验上,真正核心的硬
件/芯片及底层通讯协议方面的技术还十分欠缺。做专利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刚刚成立6年的小米很明显和成立30
年的华为不是一个等级,雷军自己也承认如果要和苹果、三星以及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相比较,小米的确是有差距的。虽然小米曾经的光环失色,但
在短短六年间所斩获的成绩,仍旧令人瞩目,也有许多世人可取之处。今日被华为超越说起来也并不是失败,力量悬殊本就非同一起跑线,不过今后小米能否继续发力,实现全面反超,其实仍旧被界内看好。
献花(0)
+1
(本文系大海洋数据首藏)